大石关村的故事
及相邻村庄沿革
位于镇北部,北邻大石铺,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是大石关村委会驻地。据《袁氏族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袁氏由本镇陈家园迁来建村,此地北通长清区境,是齐鲁两国交界处,村北有一巨石耸立,故取村名大石关。
安子沟:原名庵子沟,属大石关行政村。据《孙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孙氏由本镇孙庄迁来,因建村在山涧中,此处曾有一处小庵,故取村名庵子沟。后由演变为安子沟。
李家峪:属大石关行政村,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地处山峪,故以姓氏取村名李家峪。
山头:原名张家山头,属大石关行政村。据《张氏族谱》记载: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张氏由河南省张家老庄迁来,建村在小山顶上,故取村名张家山头。后简称山头。
王峪:原名王家峪,属大石关行政村。据传: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王氏由河南迁来,在山涧立村,故以姓氏和地域取名王家略。后简称王峪。
鲍家庄:据《鲍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鲍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鲍家庄。
郭家庄:属大石关行政村。据《郭氏族谱》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郭氏由长清县双泉乡孝堂峪迁来建村,以姓氏取名郭家庄。
李家林:据《张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张氏由本镇张家花峪迁来建村,因东邻明代监察御史李邦珍茔地,故取名李家林。
传说掌故
李邦珍与"胡氏"之墓:在城北五里李家林李邦珍墓右后侧,传说曾有一小坟.矮矮的碑石上刻有“胡氏之墓”。其墓虽不招人耳目,却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在金牛山脚下的牛山寺,有—处书院。邦珍少年时在这里读书。他勤 奋刻苦,常攻读至深夜。可学业长进甚微。第二年仲春的一个子夜,明月当空,暖风习习,邦珍灯下突发倦意,随之推开案上书,打算院外溪边走一走。门开处却闪进一位天仙般的女子,让他始料不及。此女婷婷玉立,举止文雅端庄,笑容可掬。邦珍惊愕间,少女启动朱唇,落落大方地向其恳求:“公子若不嫌弃,愿陪君伴读”其言甚善。邦珍稍待平静,便不由己地与少女答言,劝其自重并婉言推辞,少女屡却不去。邦珍见其聪颖,又有十二分姿色,随即答应。从此,少女每夜必至,黎明离去,两人相互爱恋有加,随后私下同居如夫妻。自此,邦珍学业日有长进。众学友对邦珍突发聪颖甚觉愕然,追问缘由再三,邦珍实言告曰:每当与该女子同眠后,便见其口含一粒红丸,形若梅子,常吐入他口。只要红丸入口,周身顿觉舒适,头脑清爽。学友个个震惊,并为邦珍出谋,可将红丸吞入腹内,效力一定无限。邦珍听其言。 如夜,二人宽衣睡下,当女子把红丸吐入邦珍后,随之吞下,女子见状慌恐万分,苦口哀讨,邦珍作熟睡。无奈,女子一阵轻风遁去再无音讯。自此,邦玲精神倍增.读百科,过目成诵。而后高中皇榜,官拜监察御史。
邦珍得官后的某年某夜,梦见一落魄女子跪在面前,面容苍白,憔悴凄然,向邦珍哀求道:"小女子本是―狐仙,与君有情缘.自红丸入君腹,小仙原形显露,今被猎人枪杀于陶山之阳,请君看在百日恩爱份上将我尸收葬,实感大德。"言罢痛哭不止,邦珍忙上前抚慰,答应所求。女子拜辞而去,随之邦珍大汗惊醒。
第二日,邦珍寻至陶山之阳,果见一狐暴尸于山洞外,皮肉溃烂,蝇蛆萦绕,腐臭难闻。邦珍见状,恶心难禁,腹中所存喷涌而出,一粒红丸恰落狐口, 只见狐尸死而复生一跃而起,抖一抖身子含红丸逝去。邦珍惊愕,知是定数: 为念旧情,后来邦珍在家茔西北隅设一 空冢,刻石:“胡氏之墓”。于是,留下才子与仙姑的佳话。
历史人物:
李邦珍(1515-1594),号同川,祖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明洪武年间其先祖迁居肥城县。邦珍少时就读于城北牛山佛寺书屋。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后在山西、河南任职。为政清廉。委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邦珍被封为文林郎。次年春, 倭寇犯境,战事一触即发之际,正在巡按福建的邦珍,奋然负起武职重担,自任军旅,上疏请留戚继光为副总兵,率兵征讨倭寇,百战百胜,百姓赠他《海狱澄清图卷》一幅,以表其功绩。 1567年(隆庆元年),邦珍升任中宪大夫,北京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1573年(万历元年)明神宗任命他为提督操江。邦珍61岁致仕故里,将牛山原读书处改为“同川书院”聚子孙及亲戚授业讲学。1593年邦珍谢世,享年79岁。被追封为正二品正奉大夫,御制祭文, 葬于老城镇大石关村南、五里沙河两。 旧时墓地翁仲石兽齐全,古树参天现已荡然无存。
李运昌(生卒年不详)字宸生,清代早期人。廪生好学力行,李邦珍后裔。明万历年间,邦珍等纂修了肥城第一部县志,但毁于明末战火,版籍也荡然无存。运昌旁引博采,将肥城山川、田土、人物、风俗等资料整理记录,经数年辛劳,脱稿成册藏于枕中。1732年(康熙壬子)在再议纂修县志时寻求旧本未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