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兄自导自演的“撕书”闹剧
一九九八年秋季,我读初二上学期的时候,语文老师汤成国给我们上文言文——《核舟记》一课,当天上完课之后,汤老师按照惯例布置作业时说:“《核舟记》一文,我已经给你们讲完了,你们赶快抓紧时间熟读全文,明天一大早,我要抽查你们的背诵情况。凡是背不到的话,上课你们就站着听讲,什么时候背熟了,就什么时候坐下来!”
第二天上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因为虽然我把《核舟记》一文熟读了好几个小时,但是,却一直背诵不下来,我当时心里感到恐慌不已,也心虚不已,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我当时的真实处境是:“头脑未背熟文章,心中委实充满诸多惊慌。”我生怕汤老师一不小心便点我起来进行现场测试,如果真的点我起来背诵的话,那么,我肯定会露馅的、肯定会出洋相的、肯定会在教室里傻站着的,为此,当时我的内心实在是患得患失而焦灼不安。为了避免出现“枪打出头鸟”的“悲剧”,我尽量把脑袋低下,生怕一抬头,被老师一不小心盯住了,而在无形中增加了被老师点中的可能性。万幸的是,当时我竟然逃脱了汤老师的视线,他如我所愿的没有点我起来背诵,而是点了班上其他几位同学起来背诵,前面两位女同学都顺利的把文章原原本本的背诵出来了。当点到第三位男同学站起来背诵时,这位仁兄从座位上起身,径直把语文课本送到讲台上给汤老师过目,汤老师不明就里,感觉到一头雾水。那仁兄却“狡黠一笑”地、心不惊肉不跳地、理直气壮的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的这篇课文让别人给撕掉了,我的课本正好缺少这么一页,所以,你叫我怎么背诵呢?!” 汤老师接过该课本仔细一看,发现恰巧刊登《核舟记》的那一页缺失了。于是,汤老师对那位仁兄说:“好了,你不用背诵了,你下去吧,这不是你的错,这确实不能怪你。”
面对此情此景,汤老师可以说是恨得“咬牙切齿”,他以谴责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说:“你们同学们胆子可真够大呀,简直是胆大包天、无法无天,毫无任何底线和原则可言,别人的课本你们竟然都敢撕呀!你们是从哪里弄来的胆量?谁让你们这么放肆呢?”汤老师当时在班上大发了一通感慨和议论之后,此事便不了了之。
再后来,那位仁兄回到寝室后,充满洋洋自得的、乐不可支的心绪对寝室的同学自爆真相说:“课本其实根本就不是被同学们撕的,而是我本人亲自策划并主导撕掉的,我只是不想背诵课文并且也确实背诵不下来,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出此下策,自导自演了一个并不高明的戏剧和闹剧,好在这个并不高明的戏剧并没有让老师看出任何破绽,并没有被老师给当场揭穿,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浑水摸鱼的蒙混过关了。”真相被他爆料后,寝室的同学鄙夷者有之,嘲笑者有之,说他很牛叉者有之,有的同学甚至调侃着说,此“计谋”已经被该仁兄成功实践了一次,下一次,我们再想运用这个馊主意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现如今,我回忆起这个真实的故事,不免感慨当时那位仁兄的撕书之策未免太过于荒唐和不可理喻,未免太过于“下三滥”,但是,我很能理解那位仁兄当时“被逼无奈”的真实之心情,他当时可能确实是被“情势”所逼,实在是无可奈何,实在是没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超强的背功能够三下五去二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把《核舟记》轻而易举的背诵下来,才在情急之下出此下策的,用一句不中听的话来说,那就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万分恐惧而撕书”。
作者 刘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