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的苦与乐
文/王飞
01
张振宏书记觉得今晚自己是真醉了,往日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那是满心欢喜,谈笑风生。可是,今天坐在饭桌上,却是脚下轻飘飘的,心里空落落的,好不自在。其实,他并没有喝多少酒。菜还没上一半,他说家里有事,提前离开了饭桌。
他没有回家,一个人摸黑走进了村部里自己的办公室。他把头靠在椅子上,迷上眼睛,眼泪竟然哗哗地淌了下来。
这是我最后一次坐在办公室里了,从明天开始,就不用东奔西扑地忙碌了。自己老了,干到59岁了,把担子交给年轻人挑,好事!好事呀!他摸了摸头上稀疏的头发,自言自语。又使劲地点了点头,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做了好几次点赞的动作。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手机响了,张书记从回想,又像是空白的思维中,清醒过来。他摇了摇头,又清了清嗓子,按下了接听键。
“振宏啊,咋还没回家呀?要我去接你啵?”是老婆打来的电话,那温和的声音,让他的眼泪又差点流出来。
“不用,就两三步路,我马上回来”。他随手拎取放在办公桌上的方便袋,袋子里有几本书,几个工作笔记本。关了门,回望了三次,走下楼梯。
“书记。”他下到一楼,看见村里一起工作的同事,齐刷刷地站在楼梯旁,深情地望着他。
“呃……你们怎么还没回家?”
一楼是村部的综合办公大厅,宽敞、明亮。设有很多工作平台,老百姓来村里办事,方便。
“我们一起送您回家吧?”
“嗨,不用,不用,就两三步路。快关了灯,锁上门,各自回家休息吧。明天要记得按时来上班”。张书记一边走出村部大门,一边向后面招了招手,没有回头。
初冬的风,穿越村外的白湖,穿过旷野吹来。走在村内黑色、光滑的彩虹大道上,张书记觉得这风,竟像春风般温和,他好像从来没感觉到过,这冬风吹到脸上,还这么的舒服。他在村部大门前停下了脚步,环视这方圆近一公里的“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夜景,感觉心旷神怡,又感觉有几分失落。
此时,村庄里华灯如辉。挺立在村内纵横交错的道路两旁的太阳能灯,齐刷刷地闪着炽热的光芒。一眼望去,整条大街上整齐划一的小楼、门牌、标语、商标等,朱红色的楷书,就像今天那些穿着统一新装,为庆祝村两委顺利换届圆满完成,而来唱歌、跳舞的孩子,喜庆、惹人。
“好!亮敞”!张书记看看自己眼前的村庄,对着远方,肃然地敬了个军礼。
“亮敞!”他再次自言自语。“我满足,明天我开始做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新时代的农民,我也满足”。张振宏朝家的方向走去。
02
这是个叫白湖的村庄,有田、有地、有小山,还有湖泊。一度田里种棉花,地里种花生,湖里捕鱼虾,生活尚算富裕。后来,传统的棉花不值钱了,年年都种花生的地,也广种薄收了。湖里的鱼虾也越来越少了,村庄里往日辉煌的光景就越来越暗淡了。
穷则思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浪潮的波澜推进,白湖村里的人,像所有的乡村生活的人一样,或求学,跳出农门,或外出打工,挣钱,走进城市。将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变成了“留守”,将大片的土地变成了荒芜。
张振宏就出生在这个村庄,儿时跟着小伙伴摸鱼捞虾,跟着父母种花生,摘棉花,虽然辛苦,但村庄里热闹,感觉很快乐。又加上他的父亲,从前当过兵,身体强壮,不论是大集体,还是分产到户,家里的生活都算富裕,因而他对家乡很眷恋。
张振宏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子从父业”,长大了,去当兵。可能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儿子,张振宏高中毕业,没有考取大学,他没有选择复习再考,也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当兵,去了部队。
在部队里锻炼了三年,张振宏转业回家,感觉家乡也在“巨变”。村庄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人和孩子们留在家里,村庄里变得寂静无声。他在家里游手好闲地转悠了一个月,发现田里没有棉花,地里的花生也寥寥无几,湖面上漂浮的是塑料袋和垃圾,看不到鱼虾游动的美景了。
一个月后,他也走进了打工行列,庆幸的是,他没有四处求职,而是直接奔了战友家开办的企业。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后,在战友的资助下,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那段时间里,他的事业做得如火如荼,甜蜜的爱情,婚姻的果实,也如期而至。父母身体健康,妻子,白媛,美丽贤淑。一切的幸运都降临到这个身材魁梧,朴实厚道的小伙身上。
转眼就过了而立之年。有一天,他正在和客户签协作合同,忽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在电话里,妻子和母亲都在大哭,说父亲倒在庄稼地里,快不行了,叫他赶快回来。
他丢下手中的笔,拔腿就向火车站跑。可那一天,从县城回家的路,因大雨而道路泥泞,出租车陷在泥潭里不能前行。他满身泥水,半夜奔进家门,父亲已走,但没闭眼。
那夜,整个村庄一片漆黑。多么熟悉的地方,我竟然看不到回家的路。张书记无数次地回想起那刻骨铭心的时刻,无数次地看到父亲那双没有闭合的双眼。点亮村庄,也就是那一刻他心中下定的决心。
“振宏,回家呐?”离村最近的一家,住的是八十多岁的张爷爷老两口。张爷爷和老伴,特意开了门灯,站在大门口迎送他。
“嗯嗯,张爷爷,咋还没休息呢?”张振宏书记听到有人打招呼,连忙收拢了思绪。
“回家呐?”隔壁李婶也一样打开大门,开了门灯。
“是的,是的。”这一夜回家的路,张振红感动得差点哭出声来。沿彩虹大道两旁,依次排开的楼房,家家都特意地为他打开了大门,开启了门灯,迎送他退休回家。
张振宏,这一夜从村部回到家,走的时间最长,沿途的灯火,照亮了村道,更照亮了兵支书继续前行的路程。
“值了,我的儿。你这退休时候,村里人给你多大的面子呀。你看那些灯,多么明亮呀。”八十多岁的母亲站在家门口,迎接了他。
03
父亲忽然离世,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两个孩子开始上学,妻子一个人已力不从心。
“儿啊,钱忙的再多,没有家有么益?(没用),你看你爸说走就走了,你都没送到老呢?到了那边,他就是个孤寡老头子,可伶不?你在外面,我怎么办喏?”
母亲的哭诉,让张振宏心如刀绞。他于是卖掉企业,回到家乡,想在家门口办企业,或做点生意,可一时半会也没找到商机。
当年的村书记看上了这个军人出身,又有才能的后生。几次登门谈心,希望他进村工作。于是,他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入村作了一名村文书。
村干部确实是个芝麻官也算不上的官,可这个官深扎泥土,是乡村人最依赖的当家人。但凡在农村长大的人,虽然历经贫穷,长大后,却分外的依恋故土。因为只有村庄里,才有彼此亲近的感觉。尽管村里的人,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打闹。可事后,还是一家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去帮衬。
在农村长大的张振宏,干着、干着,就喜欢上了这个“干部”。按照他的话说的,这个干部虽然工资不高,但特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每当逢年过节的,那些外出打工的弟兄姐们,总会来找他,感谢他在
家里帮助照顾老人、小孩什么的。
放心吧,放心吧,家里有我老哥呢,你们在外面好好地做事吧。每一年春节后,站在村口,送外出打工的村里人,他都这么说。他的身影,倒影在阳光中,就像一堵结实的墙。
岁月在不经意中走过,社会在快速地发展。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挣回来的钱越来越多。留在家里的人,越来越老,越来越少。生老病死,买办就医,看似简单的事,对于老人和小孩,都是天大的难事。被村人推选为村主任,人到中年的张振宏,心里常常揣着心事,就像块大石头一样压在心头。
要求建新房的人家,越来越多了。我收到了不少人家打来的报告。时任村书记的董书记,有一天和张振宏主任商量,这些报告批还是不批?
我两出去走走吧?我当年在外地打工,发现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都做的像集镇,漂亮得很。
好吧,这就去村里转转,兴许我们以后也能那样建设。董书记一直都很信赖张振宏,认为他和自己不一样,比自己见多识广。
处在湖边的白湖村,因为曾经人口繁衍昌盛,村庄里大部分的土
地,都被开垦成能耕种的田地。董书记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把良田做房子,就像抱走了他的孩子一样,横竖是不舍得。
这哪能批呀?都是好田、好地,这要是做了房子,以后人吃什么呀?我们不能做败家子。董书记一屁股做到草地上,望着眼前的湖水,眼泪汪汪。
他们坐着的地方,叫湖东凹,因为临湖,长江水位上涨时,这里的湖水也上涨,将地势低的地方淹了。因此,这里的地没人种,都是一片荒芜。在杂草丛生里,只有一户人家居住,那房子破旧的离砖壁倒。房子里住着一位好吃懒做的单身汉,叫桂家勤,是村里最困难的人家。
“董书记,我们能不能把这一大片荒地整出来,做宅基地,让全村想做房子的人,都往这里搬。你看,这里东边接省道,南边有白湖,还真是个风水宝地呢。”张振宏站起身子,四边望望,感觉还真是不错。
董书记也起了身,眯着眼睛,看了一圈。是也是个好地方,至少不占良田,可就是怕水患呐。
04
“一切美好,都来源于国家的政策好”。张振宏书记,每一次迎接参观,或检查,在他人的赞叹中,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
正当白湖村两委,为农村宅基地建房的事,一筹莫展时,他们村迎来了第一位下派干部,城建局里的年轻科长,王诚兴。
王科长,年方三十五岁,大学毕业,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又兼修了土木建设工程,是一个准专业化人才。
王科长下派到白湖村工作的第二天,就被已担任村书记的张振宏拽到了湖东凹,然后,他们背了标尺等测量家伙,在荒草地里忙活了一周,两个人新买的黄球鞋,磨破了好几个窟窿。
又经过了一周的精密测算,还有三番两次的实地考察,王诚兴科长,在他第一次参加白湖村两委会上,宣读了他的“可行性报告”。那报告写得有理有据。
“专业人才,就是专业人才呀,这说的丁是丁,卯是卯”。张书记为新来的第一书记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化水平使劲地鼓掌。
经过村两委多次会议,基本达成相同的意见。接着两位书记就按部就班地去申请各种手续,和审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
也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对于农村合理发展,都是一路绿灯。
转眼就到了2009年的新年,这年春节,白湖村的老老少少都在讨论盖新房子的大事,每家每户都收到了《关于在湖东凹集中征地建房的征求意见书》。张振宏家转眼是门庭若市,门槛差不多要被村人踏破。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愿意立即买地基自己做的,有希望村里统一做,然后出卖的,有要大面积的,有要小面积的,有来说好话的,也有来说坏话……
“你看你,心血来潮,要折腾,这年还没过完,家里茶叶喝了好几斤,煤气烧完了好几罐”。每天晚上,等一拨一拨人走后,妻子白媛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洗茶杯,一边埋怨他。
“想办点事,哪有那么容易?村里人又不个个是书记,来问问情况,不也正常吗?再说,这多好哇,平时家里总是冷冷清清的,这每夜多热闹”。张书记锤了捶老婆服的背,赔了个讨好的笑脸。
“我的心那,这段时间就像是白湖的水,被风吹的浪打浪一样,翻腾不息”。在村里开年终总结会时,他笑着和大家说,年轻人一脸茫然。
正月初二,张振宏就带领村两委工作人员,到全村各家各户去收集《湖东凹新建住房申请表》,因为村里有不少人,初三、初四就开始离家外出打工了。
正月初八,村干部正式上班,张书记叫村主任宋吉良和文书一起,统计一下征求意见结果,当宋主任宣读发出八百九十一张表,有五百二十家同意集中建房时,张振宏和王诚兴两人使劲地握了握手。
那天晚上,他请下派书记到家里吃了顿饭,妻子烧的的菜,味美色香,关于重建村庄的话题,情趣相投。两人你一杯我一盏,竟然酒不醉人人自醉。
“亮了,亮了,全村的灯都亮了”。张振宏在醉梦里,看到了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像蘑菇破土而出那样,在湖东凹的草地上,拔地而起。一排排的路灯,在夜色中次第点亮,那白花花的灯光都照在他的身上,他就站在村的大路中间,手舞足蹈,开心大笑。
“什么亮了?亮了?”白媛使劲地摇动他。
别叫醒他,他在做美梦呢。守在儿子身旁的老母亲,劝住了儿媳妇。知子莫如母,她了解憨儿子的倔脾气。
05
春和日丽的三月,村里请了四部铲车,每辆车的前面都扎了大大的红花。轰隆隆地开向了湖东凹。建新村,村两委出面,制定五个统一,层层上报得到了批复,今天开始第一项统一,统一平整屋基。
车子刚开到湖东凹路口,被桂家勤拦住了。他穿一身破衣服,腰间系了根粗草绳,头上戴了顶破草帽,手里拿了个破洋铁盆,用铁铲使劲地敲。
“村干部欺负人了,村干部欺负人了,我家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房子哟,一会就要被他们铲平了,呜呜……”
碰到这个无赖,村里怕没好法子。这第一天开工,就碰到这不好的兆头,以后怕是不顺利。看热闹的百姓议论纷纷。
“你干什么呀?桂家勤?你不是和村里签了拆迁协议了吗?”年轻的宋主任跑上了前。
“不行,我反悔了,我嫌村里补助的钱太少了,我嫌村里给我的房子小了,我后悔了,我不让你们拆我家的房”。说着,他往地上一困,一把鼻滴一把泪地嚎哭起来。
“那你先让开,到村部去谈,行不?”村主任说。
“不行,我不去村里跟你们谈,你们这些狗日的,我不和你们谈”。
“你怎么骂人呢,啊?”年轻的主任开始有些冲动。
“我骂的就是你,你个狗日的东西”。桂家勤从地上一骨碌爬起来,将手指点在了宋主任的鼻梁上。宋主任顺手拦了一下,桂家勤又顺势往地上一倒,正好头磕到一个小石头上,那鲜红的血,随即流了下来。
“干部打人了,干部打人了”。桂家勤一双手抱着头,向乡政府跑出。
在县里开会的张书记,接到文书的电话,请了假立即赶了回来。他到乡里找到了桂家勤,他此时坐在乡政府大院的地上,又哭又闹,乡里不少干部在劝他。
“你到这里闹干什么呢?还疼不?”张振宏在桂家勤身边蹬下身子,摸了摸他绑着绷带的头,轻言细语地问。
“咋不疼?要不你也头开瓢试一试?是宋吉良那狗杂种打的,你们这些村干部,我不会放过你们的”。桂家勤见到张振宏,一便嚎哭一边骂。
“好了,好了,我们回去说。你先跟我回去,我让我老婆烧点好吃的给你补补。流了那么多血,肯定得补补。不然身体坏了,还不是自己吃亏。”张振宏顺手拉了拉桂家勤。
“不行,我不走,除非你答应我住到你家侧屋里,直到村里把我的房子做好。”
“行,跟我走。”
这一请,就请了个常客,桂家勤硬是赖在他家住了两年多,直到村里把他的房子建好。这两年多,桂家勤没少给他家找麻烦,也没少找宋吉良的麻烦,气的宋吉良写了辞职报告,说这村主任,他不想干了。张振宏四面安抚,幸亏宋吉良是个明大理的干部,妻子白媛贤惠,老母亲慈爱,一切的真诚相处,终于感动了桂家勤。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后来娶了妻,生了子。做了村里的清洁工,他起早摸黑地干,把村里各条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人们见了他,表扬他。他总会说,是张书记好,我要对得起他。
“都是国家政策好,都是国家政策好。”每当提起村里建设成就,提起贫困户脱贫,提及桂家勤的幸福生活,张书记这是说的第二句话。
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平整了土地,建筑拦水堤坝,水、电拉到了基地,规划有图纸,建筑工程队招了标,签订了合同,住进了建筑工地。张振宏突然接到了乡书记的电话,叫他赶快把工程停下来,说乡里收到了村民的举报信,说统一建房里面有猫腻,要自家建。
那是个深秋,秋风哗啦啦地吹着,黄色的树叶在地上,在张振宏的脚下,一层一层地卷起,又在他的眼前飘动。从工地返回的路上,他一身泥土,心烦意乱。随手抓了抓头,居然看到手心里有一大撮头发。他跑回家,照了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原来浓密的头发,什么时候变得稀疏了?还有一双眼睛也深深地陷进了眼窝里。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长长地叹了口气。我想为村里的人,办点好事,咋就这么难呢?
他一个人在沙发上闷坐了一会,手机咕咚,咕咚响了几声,是战友群里有人在发话。他忽然想起了部队里严明的纪律,开拔了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晚上八点到村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一个人都不能缺席。三个感叹号。他在村两委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
晚八点,村两委加上下派第一书记,召开紧急会议。大家听了讨论的内容时,几个年轻干部立马愤怒地跳了起来。宋吉良又一次要甩锅。他说:村里这些人,就是不知道好歹,明天我去乡里找乡党委,有什么责任我来担,大不了这村干我不干了,我情愿出去打工,自在!
张书记等大家都发了一通牢骚后,心平气和地说,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是要讨论一下解决方案,老百姓出尔反尔,我们不接受也得接受。最后,将五个一的统一建筑,改成自愿。愿意统一建的,还交给中了标的建筑公司。
张书记第一个签了共建合同,他选了村西头最偏、离湖最近的屋基。为这事,结婚后从未和他吵架的妻子,怄气回娘家去了。
“你当书记做么事?好处家里一点都不占,专门找累找麻烦。其他小事都算了,做屋这样的大事,你也挑最差的地,你就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妻子一边走,一边抱怨。
第二年的春天,新屋基上终于有了动静。统一建房的有二十多家,主要是村两委成员,还有一些村里的党员及贫困户。另外,还有几家自建的,也先后请了当地的砖匠师傅,动了工。
没想到新建的房子,还没封顶,夏天的暴风雨就已来临。一场大风大雨整整刮了一上午,几家自建的砖墙全部倒塌了,而由建筑队搭建的房子,却秋毫无损。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实事面前,老百姓相信了村干部。
都说好事多磨。白湖村的新建,碰到的大事、小事多如牛毛。历时近四年的过程,张振宏和下派第一书记,带领村里的干部,总是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张书记的体重,由原来的140斤,急剧下降到110多斤,头上剩下的头发都盖不满头顶。
风雨之后见彩虹。白湖村所有新房次第落成,改变了居住环境的村民,个个喜上眉梢。后又有了国家提倡的,创建美丽乡村的政策。不失良机,是军人一贯的作风。从创建县级美丽示范村开始,一年一个台阶上升,2020年“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标牌,树立在村口。穿村而过的宽阔的、污黑、平滑的彩虹大道,纵横交错的日光灯排列整齐,林立栉比的小楼房,前面有排放整齐的花盆,花盆里有各色各样的花卉,房后有小院,种着蔬菜,养着鸡鸭。有歌声回荡在街道,有机器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而今的白湖村,俨然是个美丽的小镇,热闹、繁花似锦。
06
万事开头难。一条路,只要动工了,或快或慢,总会向前。而且,路总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坦。这是,张振宏书记经常讲的第三段话。
“扶贫攻坚”,“振兴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国家现在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多好呀。张书记在召开村、组两级干部会上发言。发展集体经济,怎么发展,总不能像从前那样,各家各户去收钱吧?我们在坐的,大家都多动动脑子,找找关系,看有没有人来我们村投资,或者在外打工有钱的人,回家创业,我们现在可是有大片的空余土地,我们要想法子,让它换钱呐。与会的人,个个点头。村里第一件大事办成后,村民和干部的信心,提高了很多。
一切机缘都是巧合?不,一切机缘都来源于有思想、有准备、勤奋的人。
“张书记呀,明天是端午节了。我这也没有好东西送你家,我昨天在家缝了两个艾叶香包,送给你的孙子和外甥吧?这些年,要不是你帮我,我家哪能住上楼房,孩子们哪能有学上?”说着,说着,房叶爱的双眼就湿润了。
房叶爱是一个可怜,又很了不起的女人。她的娘家在外地,因跟本村的小伙子在一起打工,彼此相爱,嫁到了本村。可是,两个小孩相继出生后,在外做重体力活的丈夫,肝病反复发作后去世了。留下了年迈的婆婆、公公,还有两孩子,以及一身的债务。
平时不收礼的张书记,这次很高兴地收下了。房叶爱刚走出门,他就把手里的香包左看看、又看看,又拿到鼻前闻了很久。好看!香!
“老婆,你看这是小房送给我家孩子们的礼物,好看不?”
“好看,她还真是心灵手巧呢。”
“这么好看的香包,要是能帮她卖出去,不是可以帮她们家增加收入吗?”
“你一天到晚,就晓得琢磨,怎么样给别人家增加收入,怎么不想想,怎么样给自家增加点收入呢?”
“呵呵,我上班去了,噢?”张书记怕老婆又数落自己,赔了个笑脸,出了门。
有想法,就开始干。这是张书记一贯的作风。下午,他把村妇女主任叫到办公室,让她去做房叶爱的工作,让她先在家里开个香包手工小作坊,让村里几家开了网店的年轻人,帮着卖,看能不能挣到钱。
这就是村里的第一家“企业”,没想到后来,从一个人手工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利润可观的乡村企业。
07
全村的新房建好后,张书记就想把全村的旧房子拆掉,把土地平整出来。可是这些平整好了的土地,做什么用呢?他打电话给他从前的战友,看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老战友,愿不愿意过来投资。有几个战友,也开车过来看了看,他们说,这距离太远,投资不划算。
正当他四处找项目时,他接到了从前下派干部,王诚兴的电话。王诚兴在白湖村呆了四年,对白湖村的发展,做了不少的工作,对白湖村的感情也很深。他回城后,调到了县里的电力部门,荣升为副局长。
他在电话里对张书记说,县里有发展绿色能源计划,将要择地建设光伏发电,问他想不想合作。
“想干,想干,一定想干。”第二天,他就开着私家车,带上村主任和文书,赶到了王局长的办公室。
王诚兴副局长随即带他们,见了光伏发电总公司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说,公司需要的是大片的土地,至少要900亩。
900亩?张书记心里“的咚”了一下,有一丝慌乱的神情挂在脸上。
怎么?有困难?发电公司的负责人问。
没有,没有,一点问题都没有。张书记很肯定地回答。
没问题,没问题。宋主任和文书连忙附和。
从县城回家的路上,三个人在车里开了个小会。明天就开始拆旧房!
那第一套就拆我家的吧。宋主任说。他到村里工作,也两年多了。多了很多的工作经验,也多了很多的工作热情。
行。第二套是我家的,第三套就是你家的哟?他拍了拍正开车的文书的后背。
没问题,文书答应得很干脆。
挖土机再次进村,把村干部家的旧房子都拆了。
听说拆旧房子有补助,还年年都给,并且,一年比一年多。
拆旧房子给钱,一会就从街头传到了巷尾。搬迁后,村里人都住在一起了,家家离村部、小学、商店都不远,办事方便,消息灵通。
村部一时更加热闹。张书记适时安排了会说话,年轻的扶贫专干潘悦悦,负责接待与解释。办公室临时设在了村部大门口的房间,年轻的扶贫干部,还特意用电脑制作了,容易看懂的“告示”。
张书记多次和光伏发电公司负责人联系,态度诚恳,又有王诚兴副局长的鼎力帮忙,很快达成合作协议。张书记在签合同前,提出在征地前,先预支付一年的土地征用金,以后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改变,适当调整租用金。
一切都是为了农民吗,理解。光伏发电负责人很爽快地签了字。
半个月后,拆除旧房子,全村人像过年一样的热闹。因为家家都领了红包。为了村里土地的顺利流转,村干部精心筹划了这次活动。由书记亲自发红包,村主任负责让村民签字,或按手印。
一年后,950亩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发电装置安装顺利完成。站在千万片连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电板前,张书记看到的好像是村庄里,无数闪亮的灯。
08
栽了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有了第一次合作成功,村里干部更多了信心和激情。再加上国家的扶贫政策,振兴乡村政策,有各级各部门下派干部指导,有相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白湖村很快又与山泉瓜蒌公司、绿色生态农业合作社、绿色养殖发展公司等种植、养殖的大型公司签订了合作项目。合同签了,预付资金到村里的账户上了,可是哪些人来管理这些基地呢?又成了一个纠结于心的难题。
召开专题讨论会,集体智慧是最好的宝藏。这是张振宏喜欢说的第四句话。
村两委,加上各级、各部门下派的帮扶干部,十几个人,讨论的很激烈。有说到网上招聘的,有说到外地去请的,有说由村干部兼职的,个个理由充分,但归根结底,都在实际中行不通。
会议从中午,开到傍晚,张书记一直专心地听着,一言未发。等到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他咳嗽了两声,喝了一口茶,翻开工作记录本笑了笑说:
“刚才呀,我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都是好主意,都有道理。现在,我综合大家的意见,讲一下我的想法。我们跟外面的公司签订了合同,拿到了土地租用金。但公司的真正目的是要有好的产品,而我们的目的,也不单纯是为了那一点点的土地租用金,我们是为了本村人能共同富裕。现在是要大规模的生产,需要能人带头,村里人参与才行。到外面去请人,他认识我们村里谁呀?我们几个村里的干部,平时都忙得两脚不沾灰,谁有时间去管种植、养殖?就是有时间,你们管得好吗?就像在部队里,你枪都不会打,当得了班长吗?”
管不了。村干部都连忙摇头。
我们还是换个想法吧?在本村找能人,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特别是中壮年人,现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如果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我相信,他们一定愿意回来。
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有些大山区,为了解决年轻人找对象问题,每年春节时,乡里开相亲会。我们今年可不可以开个联欢会,买点水果、瓜子之类的,主题就叫“在家门口挣钱”。
这主题太俗气了,叫“回家创业”。年轻干部们说。
好,回家创业,时间定在腊月二十八,宋主任,你安排。我们要把今年的春节,过的红红火火的。
转眼就到了春节,“返乡人员联欢、座谈会”,如期在村部前面的广场召开,主席台就设在广场前的“乡村大舞台”。大红的灯笼,闪亮的灯光,滚动的电子屏幕,立体声响播放着“希望的田野”,一张张八仙桌上摆了水果、瓜子、糖果、花生四个大果盘。村里的干部,个个都像热情的服务员,倒茶、递烟,问候。很多年轻的后生,也离座,散烟,帮忙。那场面,真的是红红火火。
一阵相聚而喜,握手问候后,联系会正式开始。村主任用标准的白湖村方言,说了召开这次会的目的。一是,围绕我们白湖村进一步发展,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二是要找三个“能人”,分别承包瓜蒌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鱼虾养殖基地。
话音刚落,会场一片热腾。回家过年的村里人,热情特别高涨。不少在外走南闯北的人,已是见多识广。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城乡已在农民的走动中,实现了大融合。很多的农民工,已不是当年的做苦力的工人,不少人在外面开创了企业,有了在他乡事业有成的收获。白湖村,这样的能人还真不少。
正当“联欢会”开得热热闹闹时,村里的张长寿老人,哭哭啼啼地走进了会场。张书记连忙走下主席台,上前搀扶。老人家一把抓住书记的手,颤颤抖抖的要跪地磕头。
“书记呀,书记也,快救救我们家嘞,我家遭大难来了。我们家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出车祸了,一家四口都在车上,这怎么办呢!这怎么办呐?”
“莫急,莫急。把你的手机给我,我来打电话问问。”他接过老人的老年机,回拨了电话。只听对方有气无力,泣不成声。
“振宏爷,我家孩子他爸,已经走了,你快来救救我们呐。”
“不要哭,不要哭,我马上过去,马上过去。”张书记挂了电话,两行眼泪顺腮而下。他镇静了一会,吩咐扶贫干部把老人家送回家,并安排人轮流照顾,叫宋书记继续主持会议,自己、文书还有妇女主任,找了辆出租车,连夜赶到了张长寿儿媳妇住的医院。
09
乡村永远有厚土的气息。乡亲、乡情是滋生在乡村泥土里的种子,总在乡村里人有灾难时,开出温暖的花。村干部是行政级别最小的领导,但一个好的村官,他就是一方百姓的依靠、家长。
张长寿的儿子,年方三十九岁,十几年在外打拼,已事业有成。他们夫妇生了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怀里哺乳。夫妻两人都在农村长大,孝顺父母。不论多忙,过年是一定要回家陪父母过年的。谁曾想到,这样的世事无常。
张书记一行三人,在千里之外,过了一个忙碌又忧伤的春节。等到张长寿的媳妇,周桂桂病情稳定,将她娘儿三,及张长寿儿子的骨灰带回了村庄。
经过全村人的齐心协力,老人得到了安抚,死者入土为安。身为顶梁柱的周桂桂,慢慢从痛苦的深渊走了出来。她找了村里的干部,希望再次得到乡里人的关怀。她决定卖掉外面的企业和房产,回家创业。
村领导再一次像亲人般地关怀她,在村部附近,帮她租赁土地,建厂房,购买机器。一年后,一个占地五百亩的加工企业,投入生产。周桂桂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大难前得到的关爱,件件事情都与张书记商量。她按照张书记提出的希望,将工厂的一半工作的岗位,留给了村里贫困户的家庭成员。
白湖村旁边的这家企业,越办越好。每当有人赞许女企业家时,那个柔弱又坚强的周桂桂,总是说:这一切都是村里的领导,村里的乡亲的功劳。是村里人,给我点亮了希望的灯。
灯,会送走黑暗,会送走黑暗中行走的人,心中那份惶惶不安的胆怯。希望,就是种子,会落地发芽、生根,繁衍,长满土地。
现在的白湖村,到处都是基地,也处处是风景。花卉基地、草莓基地、瓜蒌基地、草娥养殖基地、稲渔共生、水产养殖、光伏发电,这些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的生产基地,都是白湖村美丽画卷中的拼图,有的浓墨艳彩,有的清新淡雅。
《修造白湖环路,打造沿湖农业休闲区》,是张书记最后一次在村两委会上,递交的报告。新当选的宋吉良村主任兼书记,双手接过后,捧在胸前。
“在我离开村部前,我想提一个要求,这是我的申请报告,请你们审阅批复。”张书记把另一份手写的报告,也交到了宋支书手里。
10
2021年的初冬,天气仍然温和。初升的太阳像一团火,从白湖的水面上冉冉升起。谢了任的张振宏,很早就起了床,翻出存放在箱底多年的军装,将党徽扣在胸前。他扛起了锄头,戴了草帽,走进了那片,被大风卷走了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那是他离岗时,最后的请求。他跟村里签了合同,承包了那块最难管理的土地,他相信他一定能成为新时代,农业生产的“能人”。
他将锄头撑在地上,环视了一遍他眼前的村庄,他看到到处都是阳光洒满的金色,到处都很亮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