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好诗?
这几天读诗,有一个问题总是徘徊不去,好诗的标准到底是啥?自觉有一个答案,诗以好名。凡是名诗,必有千古不易之人情,哲理,意境,而为古今人共通。这种千古不易之人情,哲理,意境,必以名句体现出来。
以最近读的几首诗为例。
《望月怀远》一诗,月下相思为千古不移之人情,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琵琶行》中,他乡遇相知,同病相怜为千古不移之人情,对应名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
李白之《静夜思》中,月下思乡是千古不移之人情,名句为"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也是这些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原因。
再比较一下张若虚和李白的问月。有人因为清人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语对其推崇至极,称其"孤篇压全唐",其实不然。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问月六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李白也曾在《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感叹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为问月,二诗对比,就知道张吾虚和李白绝不是一个档次。因为李白揭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今人古人虽不同时,却同望一月,必然有共通之人情,即人生如流水之感悟。
张若虚则不然,他问,第一个望月的是谁,月亮照的第一个人又是谁,固然角度新奇,但缺乏人情味在内。他下来又感叹说,月亮不变,而人类世代相传。同样,这样的感悟离我们人生太远,同样缺乏人情味。
什么是好诗,有情之诗。缺乏人情的诗,难以引起我们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也就是说,打动不了人心。
唐诗讲意境,讲情景交融。景是蕴含人情之景,人情必须寄托在境中,情为境魂,境为情身。由境悟情,由情入境。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不能和以上诗相比,是虽涉及月下相思这一内容,但它的主题是写月,因此月下相思并不深刻,故而没有为千古人性共通之名句,只能算二流诗。
好诗或有千古不移之哲理。
大苏的《庐山》诗,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千古不移之哲理。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及朱煮《观书有感二首》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同类。
唐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中"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句,更是寓理于景之中,清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