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波:初中求学之回忆
一九九八年,我在广水市一乡镇中学读书。当时,班上有几位同学确实是由于家境贫寒而交不起学费,而也有同学是玩花招、耍心术而不愿意主动交学费。C同学在当年初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没有主动交学费,拖到开学两个多月后,班主任王道华找他交学费,他却有着自己内心的小算盘和小心思。他首先想办法把王道华老师催促他交学费的急迫心情给稳住,相当于是在使用缓兵之策。当王道华老师第二次向他催促缴纳学费时,他却以“兴隆乡中学的教学质量不行、升学率不高为由”而转学转到了随州的一所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去就读了,相当于是学费分文没交,而直接“闪人”和“开溜”了,我当时对此是看得一愣一愣的,心想,这个伙计真不简单,居然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活学活用彻彻底底运用的太过于“娴熟”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位未缴纳学费便提前溜之大吉的同学,转学到了随州之后,在当年的中考中,却并没有考出梦寐以求的理想之成绩,相当于是榜上无名。
于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只得兜兜转转的又重新回到我们那所乡镇中学去复读初三。巧合的是,他复读初三时的班主任依然是王道华老师。王道华老师的记忆力并不孬,当然十分清晰的记得他当年在学费没交的情况下便提前开溜的“前尘往事”,因为他当初在学费没有交的情况下便提前“溜之大吉”的这一招式确实是让王老师“没有想到”。
于是,那王道华老师便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的向他催缴当年所欠缴的学费,当然这已经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了。可是,面对“历史旧账”,他却丝毫没有补交学费的任何意愿和打算,用一句很时髦的话语说,他在补交学费问题上“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和规划”,他甚至还振振有词的对王老师说:“那学期,我根本就没有读完,仅仅读了两个月的时间而已,这学费是怎么个交法呢?”王老师说:“你没有把那学期读完,那是你自己的决定,属于你自己的事,学校自始至终都没有要求你转学,是你自作主张的自动自发的自行转学的,学校从来都没有强制要求你转学。”末了,王道华老师说:“鉴于那学期你确实只读了两个多月、确实冇把一整个学期读完的事实,不指望你把整个学期的学费都缴纳,但是,你至少得缴纳一半的学费吧!”实话实话,平心而论,王老师要求他只缴纳一半的学费,这一主张其实是很合情合理的,是“公道正派”的,是从道义上完全说得过去的。而他却始终以“那学期根本就没有读完”为由而赖着不交,想不了了之,想把这件事给“拖黄了”。
就这样,一个硬催着他交,一个却根本就没有打算交,相当于是,王道华老师和他形成了“拉锯战”,王道华老师受学校之托,隔三差五的就会找他谈话要求他补交学费,他却耐着性子,不急不躁的和王老师“打太极”。由于他的学费一直拖着不交,而王老师也没有对他不交学费一事善罢甘休,就这样时不时的找他谈话做思想工作,并试图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天长日久,自然而然的因为补交学费一事而闹得彼此都不愉快,因为补交学费一事而产生的“拉锯战”也在不经意间耗费了他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以及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心境,导致他在兴隆乡中学的复读也没有读出一个名堂。记得一九九九年中考揭榜后,他依然不在重点高中的录取名单里,相当于是二次落榜。本来是很聪明的一个人,本来是很有悟性的一个人,本来是很有慧根的一个人,本来是很有读书天分并很适合读书的一个人,本来考上重点高中丝毫不在话下的一个人,本来是一个并不算很贫穷的人,本来是一个并不缺钱的人,本来是一位完全交得起学费的人,就因为贪图不交那一个学期的学费,就因为想占一点芝麻绿豆那么大的小便宜,而让自己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根本就不值得、不划算,可谓亏大了。这件事给我的深刻启示是:当我们贪图获取一颗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小芝麻时,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会损失一百个大西瓜!为了不至于损失一百个大西瓜,那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小芝麻根本就不值得拥有。
作者刘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