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文/ 史晓玲

“老师,这么多年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下来做一名儿科医生?”这是我第二次听到年轻的医生这样问我。
记得第一次听到是二年前。那时候疫情肆虐,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自然要比别人承担一些更多的东西。当时问我的是一位孩子才一岁多的年轻母亲,那天,我和她一起正在忙碌地收治患儿。突然,她家人打电话来,说孩子发烧了,一直哭着要妈妈,想让她在视频里哄哄孩子,她在电话里埋怨老公不会照顾孩子,没说几句就挂了电话……
我看到了她眼角的泪花,刚想说些安慰的话语,就听到她问我的问题。我怔了一下,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却一句也没有说出来,因为所有的语言在那时都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我只是拥抱了一下她。

其实,这个问题,十年前,我也问过科里的一位老师,老师也没回答我,只是告诉我一个故事,她说:她年轻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在一个快要干涸的池塘里有一群小鱼,一位小朋友发现了,就一条条地往离池塘还有几里地的湖里送。一位朋友看见了,就问他:“小鱼这么多,你这样辛苦,你能救得过来吗?谁会在乎你的辛苦?”
小朋友一边捧起一条小鱼往湖边跑,一边说道:“这条小鱼在乎”。
那一刻,故事中的小朋友在我眼前慢慢长大,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位医生。望着老师渐行渐远的背影,我脑海里闪过一句话。“心至纯,行则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老师有着纯良品德,才让她在行医路上坚持了近 30 年依旧坚持着。
后来,当我在全院优秀青年表彰大会上,看到那位年轻的母亲的名字时,我知道,她也找到了答案。
今天,再次听到同样的问题,问我的同样是一位母亲,她说作为双胎早产儿母亲,作为儿科医生,这一年,她总是在选择中挣扎,因为从最初的新冠感染,到后来的支原体、流感病毒,不仅医院里患儿居高不下,她自己和两个宝贝一样没拉下,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发着烧,而她却要照顾医院里住院的孩子,所以面对有些家长的不理解,她有些委屈,也想知道我们这些老医生坚持的理由。
我笑着对他说:“你应该问我,下辈子还选择行医吗?”
她有些惊讶地看着我,问道:会吗?是啊!会吗?
从成人科转为儿科,起初,我以为是因为我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那一双双眼睛里看到的清澈见底的纯真 。再后来,看到身边的老师们和患儿及家长们相处的方式完全和我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以前,在产科,生完孩子,大家一片喜气洋洋,红鸡蛋一吃,产科医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但儿科不同,尤其是在肾病、血液、神经等科室,儿科医生会参与到孩子的整个儿童时期,这些特殊科室的孩子的家长更需要医生的帮助,所以,我总是看到老师们一边治疗孩子,一边帮助和鼓励家长,甚至和家长成为朋友。慢慢地,儿科医生都会形成自己的一种特质----,就是更加具有爱心和耐心的医者,更好地诠释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对于所有医学生而言都不陌生的话。

如今,我也在儿科医生岗位上工作了 10 余年,我相信自己也会坚持下去。这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医生也会在日常的琐事中一地鸡毛,但是看到孩子病愈后灿烂的微笑,内心会被满满的正能量冲击着,强烈的幸福感蓬勃而出,这种感觉可以治愈生活的焦灼,让心灵简单而安然。
做儿科医师久了会和病人相处就是一个付出与正向反馈的过程,是值得享受的过程,比如见证了小小的生命顽强的成长,让人不自觉就变得更加坚强,孩子带给我们的那份柔软,让我们必须强大,这份强大包含着感恩、责任、奋进、豁达,就会释怀很多的猝不及防;比如行医路上和一群传递温暖的儿科医师同行,平常的日子充满温馨,当经历四季轮回,内心依旧繁花似锦,暖意氤氲。

作者简介:
史晓玲,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医务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