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李俊老师水墨画册记
吾友李俊,西北陇人也。为儿童时,即有画趣。几十年间,初自学,后专业,遂成名家。入越以来,愈以名闻,犹坚持不懈,行于山水之间,思于教室之内,读诗文,融书法,意兴即作,作品叠出,非惟才情,亦勤奋不辍使然也。近有水墨画一组,嘱余作文以记之。
余观李君其画,意境幽深,韵味悠长。风骚意境,魏晋神韵,尽在其中。其用墨也,淡深相宜,意蕴深远。其取材也,诗词也,史话也。人物,花卉,山水,不拘一格。其用笔也,不拘形似,但求神韵。笔随意转,师法自然。可谓诗在画里,意在象外。画有书意,书在画中。平生学养,几番功夫,尽皆入画。此文人画也。非胸有丘壑,腹有诗华者不能为之。吾试一二言之。
诗经楚辞,后启中国文学,滋养无数文人。李君之画有取于《诗经》者,其女子也,身形五官,并不工笔细描,画面亦不繁复,惟用水墨烘托,线条勾勒,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朦胧之中,却给人以无穷想象。屈子《山鬼》有云,“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陈思王《洛神赋》亦曰,“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美人者,可远眺不可近观也,远眺想象无尽,近观一览无余,恍兮缈兮,妙在其中。李君此组《诗经》题材,深得中国古代文学之妙也。
魏晋神韵,千古话题。竹林七贤起,名士们隐于山林,归于自然,谈玄论道,寄托高远,自由自在,嵇康曾言“目送归鸿,挥手五弦”是也。至于东晋,变为陶元亮之“桃花源”,无数文人身不能往,心向往之。李君有《芭蕉》组图,《虎溪三笑》等画,即此类题材。其中《芭蕉》二者,芭蕉林下,一人迎面而立,一人对揖。一人抱琴,一人尾随。四人神情安闲,怡然自得。此魏晋诸贤优游林下之意境也。彼迎面而立者,岂非李氏自托欤?若李君者,深居闹市,心往山林。心境淡泊,追慕古人,“情驰神纵,超逸优游”,魏晋神韵,得之于心而寓之画也。
李君画中有徐渭画像两幅,取自文长公《墨葡萄》诗。画中石岩畔数串葡萄藤,葡萄叶纷披,葡萄挂于其中,晶莹透亮。一老翁持杖立于藤下,文长公墨葡萄诗之意境毕显矣。然此亦非文长公原画之简单临摹,作者之心境暗含其中焉。文长公一生不遇,性情桀骜不驯,其葡萄画亦如其人。李君人本谦和,半生修养,故润和之气,优游之态不觉赋予其中。故此非文长公之画,乃李君之作也。
昔袁中郎坐陶编修楼,得文长公诗遗卷,惊其奇也,作其传,文长公遂名满天下。此千古佳话也。中郎不能书,故不论文长公书之法而论其神。吾与绘画书法,亦属外道。然文人画者,“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陈衡恪语也。今李君诸画,吾先睹为快,亦论神韵而非技法。李君画而吾评,是吾之幸也。风骚境界,魏晋神韵,亦余与李君之共适。
辛丑年记于山阴风泽江畔风和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