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秋沙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的一种。别称“鳞肋秋沙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的体貌特征。
中华秋沙鸭平均体长49到64厘米。羽冠长而明显,呈双冠状,嘴长而窄。雄鸟头、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翼镜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具黑色鳞状纹。雌鸟头和颈棕褐色;喉部淡棕色;上体灰褐色,胸部白色杂以褐色鳞状斑。

中华秋沙鸭的生存环境。
中华秋沙鸭繁殖期出现于淡水湖泊、河流或林间沼泽中,越冬于开阔水面。擅长潜水,以鱼类、石蛾科昆虫等为食,能长时间潜入水下捕鱼捉虾或啄食水草。

中华秋沙鸭的繁殖。
每年春天,中华秋沙鸭迁徙到长白山后,很快就由集群状态分散开,以家族和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和家族之间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的营巢方式也不同于大多数在水草或岸边陆地上安家的鸭科动物。为了避免猎食者的袭击,中华秋沙鸭通常会将巢穴安置在水源附近较高位置的树洞中,繁育后代。

中华秋沙鸭栖息。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的孑遗物种,距今已在地球上衍生了一千多万年,见证了诸多生命的诞生和演变,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属国宝级动物,也是我国独有的珍稀鸟类,故名字前被冠以“中华”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