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茶座
“诗道之问:马启代诗歌月”研讨会专题系列(2)
《中文学刊》2024年第1期


【“诗道之问:马启代诗歌月”研讨会专题系列】编者按语:
在当代60后诗人队伍中,马启代堪称是特别的“这一个”,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力作,毫无疑问,皆是出自灵魂、发自良心之诗,也是最充分地表现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的诗,文字语词弹响的堪称黄钟大吕之音,指向的是大手笔大情怀的大诗品格,且带有自身的生命体温和清晰的辨识度。这是一种奇妙的而与虚假绝缘的艺术契合。它以深刻独立的生命体验、以充满智慧的诗学观、以富有个性化的话语方式,穿透生活斑驳陆离的表层帐幔,凝聚为一种“马启代式”的审美气质,进而抵达天地同参宇宙人生的一种生命哲学境界。拥有了这些,其实就拥有了内容,也拥有了艺术形式,并拥有了属于自己诗歌创作的理想天地。
2023年金秋时节,命名为“诗道之问——马启代诗歌月”的系列活动别开生面,在风景如画的浙江金华武义坛头湿地公园拉开帷幕,并蝉联举办七场,可谓盛况空前。隆重举行一位诗人的诗歌月活动,在当代中国诗坛不仅是一种创举,而且前所未有。可以断言,这是一个年度汉语新诗界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和热点事件。其中一场马启代诗歌研讨会,共收到研究论文三十多篇,均出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学者及部分诗人之手,他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切入,对马启代其诗其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高度评价。为此,本专题系列遴选部分优秀论文及精彩发言稿分期编发,以飨读者。



马启代:“为良心写作”
与诗歌的社会批判价值
◎牛殿庆

摘 要:马启代是“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泰山监狱痛定思痛他完善了自己的诗学理论“为良心写作”。王阳明的“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孝悌心、恻隐心、善恶心、羞耻心……是爱心的体现;马启代的“为良心写作”是诚信写作、是纯真写作、是对人与社会负责任的写作。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精神和社会价值,对这个时代的黑白思考注定了马启代诗哥的来路和方向。
关键词:马启代;“为良心写作”;“致良知”;社会批判价值;黑白思考
作者简介:牛殿庆,男,1962年出生,黑龙江省克山人,温州商学院通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Ma Qidai: “Writing for Conscience” and the Social Critical Value of Poetry
Niu Dianqing
Abstract: Ma Qidai is the advocator of “Writing for Conscience”. He improved this poetic theory because of the painful experience when he was imprisoned in Taishan Prison. Wang Yanming’s study for conscienc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conscience in practical actions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 of Yangming School is a manifestation of filial piety, compassion, kindness, disgust, shame, and love. Similarly, Ma Qidai’s “Writing for Conscience” is a form of writing with honesty, p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eople and society. The vitalit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lies in their critical spirit and social value. Therefore, Ma Qidai’s “black and white debate” of this era determines the path and direction of his poets.
Key words: Ma Qidai; “Writing for Conscienc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 Social critical value; Black and white debate

人生已近耳顺之年的诗人马启代,读过大学,当过老师,当过老板挣过大钱,混迹过半个官场,泰山脚下坐过两年监。都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说生活这个老师对他格外青睐。从大学到今天让他心心念念割舍不断剪不断理还乱的是诗歌,现在他的标签很多:诗人、诗歌出版家、诗歌社会活动家、诗歌教头……难以标签,给我的印象就是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为诗歌奔忙着,这次9月2号参加武义坛头“马启代诗歌月”之“马启代诗歌研讨会”,学到一个词叫“诗歌义工”,那几天我被这些不为名利的诗人、评论家、大学教授们感动了,马启代应该是最积极、最热情、最卖力的“诗歌义工”了!

一、“为良心写作”诗学理念释义

说马启代是“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为良心写作”是他的诗歌宣言,那是多年以前的界定,我觉得到今天应该把这个倡导提升到诗学理论的层面上更加合适。
(一)“为良心写作”诗学理论的形成。据诗人马启代说,他是在2009年从网上读到沙叶新先生的文章《不为权利写作》,继而又在徐敬亚先生的新浪博客上读到诗人马非的《呼唤“血性写作”》,受到启发“那正是我的企业一夜之间搁浅、疏离十几年文坛后又重新操刀分行文字的落寞时期,反刍过往,品味现实,读到那样有血性有灵魂的文章,着实令人感动、感奋、热血沸腾。”①受到启发回首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他倍感欣慰自己所秉承的一直是为良心写作,这样就使他“为良心写作”的诗歌创作理念逐步清晰、渐趋坚定了。
泰山监狱的两年囚禁生活,应该是他人生的沉淀期,他不但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还完善了他的诗学理论“为良心写作”。
(二)什么是“为良心写作”。马启代说:“为良心写作,就是说真话的写作;为良心写作,就是敢于说出真话的写作;为良心写作,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持揭示真相的写作;为良心写作,就是探究真相、揭露谎言、呼唤人性的写作。因此,为良心写作,就是坚守人道基点、悲悯情怀、怀疑精神、批判立场的写作。”②这是经过诗歌和人生的双重炼狱,诗人肉身囚禁在泰山监狱里,时间是2011年04月22日,一个马启代在囚禁,一个马启代在思考、在禅修、在创作,在借“诗”还魂,可以说泰山监狱痛定思痛马启代完善了自己的诗学理论“为良心写作”,同时,他出狱后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出版了《黑白辩》与《黑如白昼》两本狱中之作,可以说这是马启代诗歌哲学黑白学的奠基之作。这“黑如白昼”是什么?是没有白哪有黑,是没有黑就没有白的黑白辩证法?是艺术之光折射的对人生社会的思索。这样说来自然繁琐,那暗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我们惯常的比喻:黑如白昼。这样就多了温暖和希望。
林语堂认为良知是主宰行为的指挥棒,他说:“聪明以为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为不可以做,就不要做;聪明以为不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为可以做,就去做。良知为主,聪明为奴,其人必善良;良知为奴,聪明为主,其人必奸诈。所谓善恶,无非良知。行事凭良知,一切都会好。行事凭聪明,一切都会坏。”③充分的论证了“知行合一”的辩证关系。鲁迅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指出奴才就是“寻人诉苦”,他“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没有立场,麻木不仁。傻子有“义”有良知;聪明人见利忘义,奴才唯命是从,都是没有良知的。
良心是做人的底色,没有良心的人形同猪狗,这是民众的普遍人生信条。“为良心写作”就是诗歌创作“我笔写我心”(黄遵宪),其实质就是诗歌创作要真实,诗人要讲诚信,诗歌要担负起文艺的社会批判责任。诗人的灵魂是率真的,顾城说:“不管多么难懂的道理,我都希望通过孩子的口说出。”④良心底色之上是率真,率真是诗的品格。

二、阳明心学“致良知”与“为良心写作”

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套以“万物一体”为思想根基,以“心的本体即天理”为基础,以“知行合一”鼓励实践为目标,以“致良知”为人格底色的阳明心学体系。“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阳明心学认为“天理”是即内向又超越的,无论是“此心纯乎天理”抑或“良知即是天理”,都是对“天理”的某种程度的界定,这是在心学的体系内自然形成的观念,“天理”即是内心良知升华的结晶。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启代的“为良心写作”的“良心”就是人与生育来的“性本善”的“天理”,“为良心写作”就是“遵循天理写作”,“天理”没有欺诈,“天理”没有虚伪,“天理”就是真善美。
外物进入内心经过人的认识的加工后呈现出来的情绪是正能量的还是负能量的,主要取决于人的认知水平和观察事物的角度。这是由内心升华为理性的认识过程,正能量的认知就是“为良心写作”。在马启代诗集《黑白辩》中,诗人运用黑白两种色彩,以绘画艺术的底色、叠加等技法,把文字喷涂在白色的世界里,这样高超的认知水平使诗歌就有了立体感。这本集子中有一首《深秋,暮色带水,大地开始出冷汗》诗,虽然肉身被囚,但具备良知底色、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的诗人,对外物的认知是内心认知的写照,所以诗人的认知是冷静而深刻的,“呼朋唤友的草木,都在招呼着一起走/他们多数患了感冒,双目通红/有几株正在静坐,好像还没有动身的打算/不知在为何发愁/水泥地上,几朵离开枝头的花,抱着风/在地上打滚,他们一定是走错了路”。这白处的世界可真够热闹的:患红眼病的草木,茫然发愁的草木,形态各异,多么像芸芸众生的草民;还有滚在地上的残花……在这本集子里诗人对视角的设计是十分成功的,“黑处视角”更多的是对白色世界的审视,体现了一个“为良心写作”倡导者的良知,这个良知是正能量的,是文艺工作者批判社会的责任担当。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今天马启代终于站在了阳光下,面对千家万户温暖的窗子,他习惯了光明,但没有忘记一个诗人的良心是以笔为鞭,挞伐黑暗。
写作是外界物象刺激了内在心灵,经过良知(其实是大脑)的认知或滤化,从诗学理论上来看这是一个自然物象蜕变成诗歌意象的过程,诗人的认知成果即作品是要给人阅读的,没良心的负能量写作往小了说是制造文字垃圾,往大了说是会影响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进步的。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是孝悌心、恻隐心、善恶心、羞耻心……是爱心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或强烈或微弱,但终究体现为良心未泯,放下屠刀还可以立地成佛呢?
马启代的“为良心写作”是诚信写作、是纯真写作、是对人与社会负责任的写作。

三、马启代诗歌的社会批判价值

今天人们都把那些敢讲真话的人,赞誉为有良心、有良知、有智慧、有担当的文化人,马启代的诗歌创作根植于泥土,是忠于良心的。文艺创作忠于良心,就对得起人民大众,作品就具备社会批判价值。
(一)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批判精神和社会价值。如果总是以歌舞升平和粉饰太平为主,那么很难创造出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我们需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揭示社会弊端,呼吁社会进步。诗歌价值的高度,在于诗歌作品能否回应人类重大的精神问题,如对社会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弘扬,超我的精神启示,对人性、人类命运的揭示、质疑和批判,抑或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与回答。文艺作品的干预生活功能,在于揭露黑暗,暴露丑恶的本质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批判社会是对权力无限扩张的约束,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谴责,是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情。诗歌是文学中的投枪、匕首和冲锋号,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职责。
(二)对这个时代的黑白思考注定了马启代的诗的来路和方向。文学是一种圣洁的艺术,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顶尖的艺术。必须以一种参禅的心境写诗,必须以一种朝拜的虔诚读诗,“写诗缺了禅悟的心,诗就没有了宏阔和温暖,这是诗人的宗教;读诗没了虔诚的朝拜,就无法领略诗的柔软与深刻,这是读诗人的宗教。”⑤马启代的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参禅悟心的机会,在这个写诗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代,在这个红尘肆扬、浮躁无根的年代,马启代的诗是个特例和意外,在这个诗歌完全迷失的时代,他的诗却有自己对生活的判定和命名,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把灵魂放在哪个高度,知道用诗的语言把心引领向何处,他对这个时代的黑白思考就注定了他的诗的来路和方向,他的诗在黑暗中疼痛,在疼痛中涅槃与重生,也许这是对黑白思考的最好诠释:黑是生命的背景,白是未来的蓝光。
(三)文艺的批判价值高于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刀郎的《罗刹海市》之所以能风靡全球,就在于其讽刺批判的社会价值,“勾栏从来扮高雅”“不管你怎么洗呀它也是个脏东西”,讽刺批判的是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鹊刀门传奇》有一句话:“只要银子到位,就是你不会武功也能拿到名次。”讽刺批判了“扮高雅”“脏东西”的社会现象。莫言之所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也在于他的小说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莫言说:“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成分。”⑥诗歌对社会的批判是隐含着的,这是由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决定的。《黑白辩》与《黑如白昼》两本狱中之作,除诗学价值外,还具有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黑如白昼》这本集子里诗人写星星:“北斗七星,七个裸体的小孩,一直望我/那么干净的眼神”,“裸体的小孩”即为赤子,老子曾赞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还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就是永恒的道德,就是诗人坚守的“为良心写作”的诗学主张。这是得道之人达到的境界,也是一个赤诚的诗人应该达到的境界。所以,诗人还说“星星,泰山上的灯,哪一盏是你在望我”,这是身处黑暗的孤独者对光明的渴望。他写各种各样的风,“春风只在它耳旁,说了几句温柔话/这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返老还童/冒充多情的样子/不知趣地吐出绿来”,这是白的世界大自然温柔的春风对一个赤子的抚摸,“风不停地吹/直到把一湖的波纹吹进我心里……风不停地吹/再吹/天空,我将把这些皱纹还给你”,这是奇妙和力量的风,是魔力的风,能把皱纹吹开,可见诗人想象力的奇特。在另一首诗《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中,风的这种力量更加强大:“一阵风把我吹到中年/岁月涌过来,被礁岩撕得粉碎……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我已无法再退。世界,我要生长!”这种力量是任何黑暗也阻挡不住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势力,能够阻止成长的力量。“世界,我要生长!这一声喊出了巨石下平凡的小草。”不管多么黑暗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对光明的向往,也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因为光明到来之前,黑暗就开始隐退;春风拂过,太阳升起,万物开始生长。“这是秋天,风压在监狱的上空,不断成熟/一枚胚胎爆芽的声音/让天地颤栗”,这是生长的力量,白的世界的力量,战胜黑暗的力量。还有那黑暗中邪恶的风,“活在风中,我一直与风/较劲,撞头/直到把风碰得喊疼,落荒而逃”;还有那凶恶的风,“天空的伤口上/有风的队伍在集结∥天空的痛是风咬出来的/风的影子,在天空自由地生长∥天空,长满了风的牙印……”马启代的诗歌写风和阳光恐怕是最多的了,风或是白的世界的呐喊者,或是黑色世界的帮凶,诗人都赋予了浓厚的诗意。
在诗集《黑白辩》中有一首《灯啊,当你亮起,影子就出来了》抒发了诗人黑白难辨的痛苦:“我用手电去照,黑都躲在石头后面/我用手电去看,它们把头压得更低”。有亮光就有黑影,这就是黑白共存的辩证法,世界其实就是辩证存在的物质载体,有黑就有白,没有白就无所谓黑,诗人具备了这种思想,无论黑处还是白处,他都会坦然面对,“我”是黑处拿手电的人,手电的白光不过是个过渡地带,诗人别于常人的是在亮起的暗影里“神的面容”,“低低的饮泣”还有“父母的鬼魂”,还有“时间的长发披散”,“暗影的狰狞”,但诗人深知这个道理,才将未来的追求倾注于诗,这个世人回避的文学田园。
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创作奖马启代授奖词:“对于诗人来说,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一盏灯,他们寻找可以映射之物。马启代找到了镜子与灯,他的文字直逼生存的本相。在他的追迫下,文字显露出了最隐秘的思想的光芒,这种光芒由于诗人对良心的拷问而显得耀眼夺目。”⑦不论是身处黑暗追求光明,还是身处光明揭露黑暗,马启代都坚守良心,让他的文字闪烁着耀眼的批判光芒。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记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泰戈尔《飞鸟集》)感谢诗人马启代,他提醒我们做人时刻要注意:不能丢了良心。作诗、为文,一定注意:要提着良心去搏击这个黑白混杂的社会,要用锋利的诗句开辟一条光明之路;要用诗句点燃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让这个世界能有更多的光明,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脚下。
注释:
①②⑦ 董瑞光、陈国梁:《马启代研究资料选编》,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编印,2023年9月。
③ 无欲则刚:《现代作家林语堂语录》,https://www.jianshu.com/p/2b9a8d47570e。
④ 顾城:《青春诗会寄语》,《诗刊》1980年第10期。
⑤ 牛殿庆:《从囚徒到天地心灵的黑白思考——马启代〈黑如白昼〉品评》,《名作欣赏》2015年第7期。
⑥ 莫言:《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https://19cntv.com。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