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游记
作者:苏延明
清晨,从宁波坐高铁,历时40分钟左右,便到了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扺达网上预订的宾馆,已是上午9点。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于是决定先去郊区兰亭游览。其他几个景点均在市区,下雨也无碍。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兰亭之“亭”非亭台楼阁之亭,而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行于秦汉,《汉书》云:“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又因越王勾践种兰渚山而得名。
出租车行驶了近40分钟,终于到了心驰神向往的书法圣地——兰亭。景区门前广场满目青翠,修竹摇曳。形态各异的竹林七贤列于竹阴之下,或吟诗诵赋,或抚琴浅唱,或挥毫泼墨。啊!有贤士相迎,甚喜!于是,欣然列坐其中,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买票进园。园门外侧立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上面“心仪兰亭”四个红字特别醒目。正是心仪,才千里迢迢来访贤朝圣。没有犹豫,与这四个字合了影,把“心仪”永远留存!转身抬头,被园门两边的一副对联吸引了。上联是“文人天趣清犹水”,下联是“贤者风期静若兰”。落款:王文治。此乃王羲之名联。书者王文治是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有人说王文治这是“班门弄斧”,我倒觉得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合作,难得的佳作!

进园,踩着碎石曲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不一会儿传来了鹅的叫声,心想“鹅池”快到了!果不其然,拐个弯,透过几丛翠竹,见到了几只雪白的大鹅,伸着曲颈在一汪碧水中嬉戏,一座三角亭伫立在水池的一侧。亭内石碑上“鹅池”两个字潇洒遒劲。不少人在拍照留影,当然我们也不例外。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据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造,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其子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有感吟诗一首:
洁白一池鹅,翩翩引颈歌。
碑文爷俩墨,心印自然和。
离鹅池不远就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兰亭碑亭,亦称“小兰亭”。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呈四方形,砖石结构,古朴典雅。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文革时期此碑被砸成四块,后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许多游人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我也从众摸了摸,心生唏嘘!
离开兰亭碑亭向右行百米,便到了著名的“曲水流觞”景点。流觞亭前,有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一侧有一块木化石,上面镌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不少游客模仿古人,也席地而坐,摆好姿势拍照留念。据介绍每年三月三日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
与露天的曲水相配套的还有“流觞亭”和“御碑亭”。“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朝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旁边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亭内陈列着由“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图”及当年的流觞用具复制品,向游客展现着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场景。“御碑亭”,八角重檐,始建于康熙年间,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历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看着眼前的情景,心生感慨,满清入关后虽然征服了明王朝,但是他们却被厚重的汉文化所征服。
跟随游人步入了“临池十八缸”景点。这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景点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些骄傲,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此处游人亦可挥豪练笔,我鼓起勇气用水在练字巾上留下一个“舞”字,显丑显到兰亭去了!

至此,已时近中午。还是在宁波吃的早餐,此时已经饥肠碌碌。幸好景区近年在小兰亭西侧建了一个“乐池”,池面十亩许。临池有一草亭,曰“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西有饭庄、茶室供游人休憩。 于是,临池选了一个位置坐下,点了一份水饺,暂时解决了腹中空的问题。此时发现池面上一只紫燕轻盈掠过水面,另一只紧跟而下,双双剪水嬉戏!啊!金陵乌衣巷的紫燕大概来拜访主人了!
餐后稍事休息,出园林北门,上兰亭江堤,只见浅水清流,潺潺而过。水底游鱼卵石,清晰可数。顺堤向南不远就到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系1988年新建,位于山陂之上,四周树木葱茏,环境幽雅。館为二层建筑,楼下是瓷砚艺术館;楼上展厅设临时性书法展。大概是太疲倦了,只是走马观花式蹓了一遍就出来了。
出了展館,过一小桥就进入了“之镇”。这大概是因《兰亭集序》中出现了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20个“之”字而得名。“之镇”由一条旱街和一条水街组成,旱街是特色书法用品一条街,水街为小吃一条街。此时已过午飯时间,我们选择了一家临近“永安桥”的小吃店坐下,点了两碗当地的特产藕粉和一笼黑米糕,算当午飯。
小吃店对面是一家出售兰花的店铺。我吃米糕时,就盘算到了兰亭应当买盆兰花,此处乃越王勾践植兰之地,占点王气。可又寻思,这次还要去杭州,带着不方便,还是留给下次吧!于是,抱着这个念想告别了兰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