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夏虫"?
躬 耕
现如今,人们在辩论时,由于三观不同,很难说服对方时,经常会发出"夏虫不可语冰"的感叹来。在这里,"夏虫"一词成为攻击对方的炮弹,虽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夏虫不可语冰",这是一句饱含哲理的话,怎么成为了不少人,甚至是读书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瓜众的一句口头禅呢?这未免有些侮辱斯文了吧!

"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说,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

庄子在这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讨论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的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人的认识、见解和观念受环境影响很大,生活环境狭小的人,在诸多认识上具有片面性,不能理解高深远大的事物。
再具体说"夏虫不可语冰",就是有的虫子它的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它压根就没有见过冰雪。

推而广之,这句话现在常常用来比喻时间和知识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
宇宙无限广阔,知识犹如海洋。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毕竟有限,一生经见的事物和获得的知识,如沧海之一粟,这很正常,这也是常识。但我们应该承认,人们的经历和知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终究是比那些读书甚少,经历有限,懒于思考,人云亦云,固步自封的人,见识要强得多。现在的问题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人,倒很谦虚,而那些知识贫乏,头脑僵化的人,却无知无畏,自信满满,夜朗自大,不可一世。他们竟然训斥别人为"夏虫",似乎他们是研究"冰"的专家,真正是滑稽可笑,令人大跌眼镜!

自然界的夏虫是很好区分的,而人中的"夏虫",就很难鉴别了。因为,鉴别人中的"夏虫",不是靠肉眼所能看出来的,必须看他的经历、见识、价值观,才能获得大体的了解,而这些东西,是你无法站在他面前就能认识到的。也不是看他读了多少书,当了多大的官,有多高的地位,有多少钱财,而是综合看他的学识、经历、眼界、视野、胸怀,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正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鉴别人中的"夏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就是经历一模一样的人群,他们之中,有的人对他所经历的事物的本质,有非常准确和清醒的认识,而有的人的认识却含混不清,好像没有经历过一样,只会人云亦云,接受洗脑之类的知识。尤其是对人类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清醒认识的人竟然是少数,这其中的原因是人们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的状况,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等因素决定和制约看人们的价值观和认识能力。但每个人不论对与错,都会有认识的。而且越是信奉错误认识者,越愚味、越自信、越胆大、越固执、越疯狂、越敢斥别人为"夏虫"。


由于没有鉴别人中"夏虫"的标准,或者说缺乏一把硬尺子,这就使得社会大众的认识长期处于低水平,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水摸鱼以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可以造谣惑众、煽风点火,煽动民粹主义,以达到谋取流量、割韭菜的可耻目的。例如,司马南之流,我就不相信他们不知道文革是一场浩劫,他们是心里揣着明白装糊涂,迎合上级意图,做所谓的爱国生意罢了。这伙人鸡贼得很,你看他从来不批评现政府,他们攻击的人都是"软柿子",如莫言、柳传志、民营企业家之类人,他知道咬这些人很安全,风险为零,收益却是大大的。再如那个说中国农民工的盒饭比美国中产阶级都吃得好,一边歌功颂德,一边骂美帝的张维为,与司马南是一丘之貉。
民谚曰:人没尾巴比驴难认。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把一个人吹捧为神,肯定是胡说八道。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许多领域都是知之甚少或无知的,难免成为"夏虫",这不要紧,只要谦虚谨慎,承认自己的无知,就不会是本文中批判的"夏虫"。本文中的"夏虫",是指在社会历史领域否认常识,否认事实真相、拒绝反思,仇视真理、反智反逻辑者,都可判定为人中"夏虫"。
别认为我说的大笼统,也别认为我打击面太大。我承认,我也曾是"夏虫",只是我经过认真的学习、长时间的反思、痛苦的排毒后,自认为才脱掉了"夏虫"的皮。但是我至今心里还不踏实,不敢轻易斥别人为"夏虫"。
见笑了,就此打住。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对书法有兴趣,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