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功德
朱军
现在看来,傅雷先生不仅是翻译大家,而且是美学家和教育家。透过时空的烟云,他温文尔雅地站在长河的一边,在青灯黄卷之中恬静地劳作,在艺术人生中构筑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而且在面对危难的时候,敢于纵身一跃,完成一种独有的身心造型。如今,你打量过去,也是颇有意味、不无启迪的。
作为翻译大家,他不仅让法国文豪德·巴尔扎克的文学名著走近中国读者,还让罗曼·罗兰的文学传记和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成为权威的中文译本,哺育了众多的文学后人。上个世纪上旬,法国文学随着西学东渐而来,当时大家云集,佳作不断。作为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被介绍给中国读者,傅雷先生可以说是立了头功。好像傅雷当时在法国留学,对巴尔扎克很是喜欢,尤其对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搅水女人》以及《夏倍少校》等名著格外喜欢。几乎同时,傅雷先生以精湛的文笔和准确的翻译,开始了他的翻译生涯。随着他对巴尔扎克的翻译与成书,创作勤奋的巴尔扎克进入中国读者视野,敢于揭露巴黎和外省生活场景中丑陋情形的巴尔扎克进入中国,守财奴葛朗台的嘴脸也进入中国,为女儿的奢华生活让自己艰难困顿的老人“高老头”也进入中国;而那个乐善好施的夏倍少校穷困潦倒的一生也被人所知。当时与后来,有很多人在翻译巴尔扎克,可是毫不怀疑地说,在中国众多翻译巴尔扎克的翻译者中,傅雷先生是首屈一指的,是读者量最大的,同时也是被人公认的高手之一;应该说,其他翻译巴尔扎克的人和傅雷先生相比,都有些逊色,要么过于生硬,要么抓不住要领,读起来缺乏感情的注入,而傅雷先生的翻译,就抓住巴尔扎克的灵魂,使得他的翻译忠实于原著,也更能打动人。继巴尔扎克之后,傅雷先生把翻译法国文学的重点放在罗曼·罗兰的作品上。在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1月出版的《傅译传记五种》种,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就有三种,包括《贝多芬传》、《米盖朗琪落传》和《托尔斯泰传》,还有菲列伯·苏仆的《夏洛外传》与莫罗阿的《服尔德传》,洋洋720页,可谓壮观不已!这本书之前和之后,傅雷先生翻译、以《英雄传》和《巨人传》为名的罗曼·罗兰传记,不知道出版了多少个版本,而且几乎覆盖众多的出版社。贝多芬,米盖朗琪罗,还有托尔斯泰的精彩人生和艺术成就,正是通过罗曼·罗兰先生的传神妙笔和傅雷先生的灵动译笔传递而来的,东方的这片土地上,从此知道不畏残疾努力奋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米盖朗琪罗,更知晓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不朽文学名著的列夫·托尔斯泰,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奋斗精神,他们对人类的博爱和对恶势力的决不妥协,鼓舞着无数的男女为人生而奋斗,去抗争命运,去展示自己生命的魅力。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傅雷先生在罗曼·罗兰创作出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第一个把这本杰作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这本书洋洋百万字,创作了12年之久,耗去罗曼.罗兰生命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生为原型,经过文学构思,展开想象,挥洒如椽巨笔,展示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高尚而自由不屈的灵魂。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克里斯朵夫不同时期的形象,他舅舅的幽默开悟的性格,他的朋友奥利维,他的女朋友,还有他在异国他乡的朋友,以及克里斯朵夫身边无数要扼杀他音乐天才的对手,都在生命的怒放中逐渐解析,构成克里斯朵夫生命中的多彩乐章。特别是约翰·克里斯朵夫成长和成功的音乐世界,这当中有多姿多彩的不朽形象,被罗曼·罗兰丝丝缕缕地写出来,在长达四部、百万字的艺术结构中,得到突出而真实的展现。这一部书是励志之书,是成长之书,是英雄之书,更是灵魂之书。本书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相比,和瑞士作家戈特·弗里德.凯勒的《绿衣亨利》相比,乃至和后来中国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比,都更有文学艺术的高度,成为不朽的文学名著,抑或名著中的名著。也正是傅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着独有的文学修养,将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让我们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部寓意丰厚的小说。记得1986年你买了此书,厚厚的四本,在下乡搞土地资源调查的时候阅读,后来虽说在行走中丢失,但依然记忆犹新。2003年,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又买了一个版本,红色的封面,精美的装帧,实在是愉悦。即使后来你购买并阅读了许渊冲先生的另一个译本,你的心中还是记着傅雷先生的译本,实在是发自心底的快乐啊!
作为美学大家,傅雷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在上海美术学院开设“世界美术讲座”,用整整二十讲的规模,将世界美术名作介绍给中国的学子,并在后来以《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成书面世,可谓功莫大焉。
这部随笔,其实是傅雷先生1931年在美术学院的讲座汇集,一共二十讲,不知道讲了一个学期还是两个学期,总之是出自傅雷先生的视野和智海,有介绍,更有洞见。本书重点对欧洲文艺复兴中著名的美术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盖朗琪罗、项勃朗、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的美术风格作了分析。其中,有的美术家是两人一讲抑或一人一讲,而对达·芬奇和拉斐尔,还有米盖朗琪罗、项勃朗等人,则是一个人二至三讲,有着纵深的延宕和鉴赏。在这些讲座中,一是有神性的突围,二是有人性的复苏,三是有艺术世界的传承和发展。第四呢,则将人生和画家的人生机遇和命运作了深度的融合。第五点,就是围绕具体的名画名作,对艺术家的特色作了跨越时空的捕捉,这一点,恐怕才是这本随笔的精髓所在。就神性的突围而言,欧洲文艺复兴是在神学基础上的人性突破。此前的欧洲画家和艺术家,大多数都是依附于教堂和宫廷。比如达芬奇,比如拉斐尔,比如米盖朗琪罗,哪一个不是凭借着教堂的神灵而存在?还有宫廷的豢养,他们从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堂和宫廷的附庸。这时候的美术世界就是神性的世界,也是宫廷的画家。只有当人性苏醒之后,只有当艺术家和天地对接之后,美术也好,艺术也罢,才有凤凰涅槃般的突破和飞升。这一点,从傅雷先生的这本随笔可以看得很清楚。那么,从达芬奇和米盖朗琪罗,还有拉斐尔的画作看,人性的苏醒,神性的回归人间,才使得他们的艺术和美术有了纯真的美,才有激荡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时候,你打开这本随笔集,面对每一行文字,面对每一幅大画和小画,那些画风,那些细微之处,都透视出人性的大美。在这本书中,先驱者们的画作对后世固然是一座座高峰,但是后来者,也没有在前人面前举步不前,而是独辟蹊径,用灵性的照耀,让自己的美术作品焕然一新。比如达.芬奇对前辈美术世界的超越,米盖朗琪罗在画笔和构图上对前人的突破,项勃朗的画作更有人性之美,还有吕朋斯、范拉斯葛的互相借鉴和超越,都是美术史上的奇迹。这些美术史上的奇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少年贫寒,到处求学,以至于长期挣扎,才有了丑小鸭成为天鹅的可能,使用坚韧的努力给自己和世界铺垫了成功之路。这令人想起凯勒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那个穷小子如何在几乎穷途末路之中才迎来了自己成功的春天。这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至于说到具体的画作,傅雷先生的随笔引用了许许多多的画作。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萨》和《最后的晚餐》,前者有圣母一般的美神秘,后者则有着对基督的悲悯。在米盖朗琪罗的三讲中,神的寂寞,创造人类,洪水,都是很大的主题;而著名的《青年》和《先知耶利米》,乃至《神创造亚当》及《摩西像》,都是不朽的杰作。在拉斐尔的杰作中,《美丽的女园丁》,画面安详纯净,圣母拉着两个天使,充满不朽的爱;《金婴与圣母》中的主题更加深广,轻灵和空灵溢于言表,扑面而来。那充满神性的《西斯廷圣母》和《圣体争辩》场面宏大,给人身心不息的震撼。到了后期,拉斐尔的《捕鱼奇迹》则有着人性的温暖,一个小船,一个天使,一些鱼鹰,还有捧着鱼儿给天使的渔人,都令人倍感亲切,如同你从小生活在其中国的水乡世界,并含着独有的柔曼之美。项勃朗在荷兰绘画和世界画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画作《木匠家庭》和《哀玛虚巡礼者》都很有名,前者是一幅小型的油画,但构图巧妙,后者更加狭小,可基督的内心世界展露无疑,十分难得。除此之外,项勃朗还有很著名的木版画,其中的《耶稣为人治病》很让人感动。至于吕朋斯的《卡尔凡山》、《苏珊娜·富尔曼像》,真有夺人之美,看了让人久久沉沁。范拉士葛主攻西班牙王室画像,他的《菲利普四世像》华贵威武,很有看点。《照镜的维纳斯》侧身奇美,让人觉得美神的纯粹。在傅雷的讲座中,还有波生、葛莱仕和第特洛,都是才华超众的画家,波生的《阿加地牧人》,葛莱仕《破碎的水壶》,第特洛之《受罚的儿子》都很有神性,艺术上有创新颇有造诣。可以说,《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积淀了青年傅雷的全部艺术才情,娓娓道来,值得咀嚼。
作为教育家,他最为成功的范例就是用通信与家书的形式,培养出儿子傅聪这样的著名音乐家,他的女儿傅敏也很不简单,不仅成长起来,还将父亲和哥哥的通信整理成著名的《傅雷家书》(也叫《家书》),一版再版,成为无数青年的励志读物,其发行量十分可观,影响力巨大。
应该说,《傅雷家书》不是为出版而写,不是为发表而写,甚至不是为出书而写,仅仅是为教育子女,为和儿子傅聪谈心,才日积月累,用一封封书信,积攒成厚可盈尺的家书。对了,是家书,没有虚与委蛇,没有客套,而是直截了当的言说。在这些家书里,傅雷在中国,儿子傅聪在大洋彼岸,相隔千里万里,隔着时空,用父子之间的情感,甚至超越父子的血缘,凭了艺术的眼光,凭了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一点点地叙说。儿子是提问者,父亲是解答者;儿子是年轻的学子,带着对音乐世界的求索和渴望,在期待着父亲的教诲。而父亲呢,此时此刻就不仅仅是父亲,而是一个平等的谈心者,在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对音乐的理解,回答者儿子的提问。你曾经阅读这些家书,觉得与其是傅雷在和儿子讨论音乐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在讨论人生的修养,在谈论着人格之于艺术、人品之于艺术的内容,父子父子之间的恳谈。对于音乐,傅雷的理解是有人生体验的,但儿子毕竟处于不同的时代,而且在几十年之后的海外,他在学小提琴演奏,在学习着指法、乐谱和对小提琴的理解;他后来转到钢琴演奏,那么钢琴的演奏和学习,就是儿子傅聪的主攻方向。在这一方面,傅雷给儿子的可能不一定是具体的指导,不一定是一条条“鱼”,而是一个个方法论,是得鱼的“渔”。有了鱼,儿子可以吃一顿好饭,但是有了“渔”,儿子就有捕鱼的本领,会有一生取之不尽的鱼。果然,傅雷给了儿子方法,儿子也接受了这些方法,就在学业上日益精进,成为钢琴演奏家,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钢琴家。在后来的许许多多演奏中,傅聪成功,名气大增,如日中天,可这些成功的演奏中,是不是有父亲的教诲呢?肯定是有的。那么,这一封封家书,就是功莫大焉的了。在人品上,傅雷教导儿子要谦和,傅雷用中国之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来教导儿子,让傅聪受益匪浅。而且在很多的时候,弗雷没有颐指气使,而是用平等的态度与儿子谈心,儿子也直言不讳,谈自己的烦恼。对于世界有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如巴赫,如德彪西,傅雷首先是敬佩的,对每一个音乐家的修养和长短,都有独特的理解,那么父亲的言说,就是精当的了。他教导儿子要走进音乐家的内心,而且不光要了解他们,更要理解他们,还要熔铸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那些夜晚,那些灯下,傅雷和远方的儿子通信,倾情而谈,倾注一个父亲的爱和心血;儿子呢,也在孜孜不倦地吸收着父亲传导的营养,渐渐地成长。你可以猜想,傅聪在读到父亲的来信,那该是怎样的喜悦,也该是如何的及时啊!那么,当这些家书经过女儿傅敏之手,编辑成书,一次次印刷发行,渐渐地走近无数读者之后,家书就不仅仅是“家书”了,而成了中国知识界乃至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如同清泉,汩汩地流淌,滋润着众多后来者的心田,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励志作用,这时候,《傅雷家书》才因为傅雷一家人而公德无限,乃至功德无量了。许多年里,书的纸页可能发黄,文字可能模糊,但是其中蕴藏着的温暖和力量,还有眼光,则是难以遮掩,也是无法改变的。
就这样,傅雷先生沉沁在文学艺术的世界,优雅地生活,勤勉地创造,作出了成绩,可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知识分子,傅雷在文革风雨袭来的时候不受其辱,和妻子朱梅馥,于风雨飘摇的1966年双双离世,毅然决然地向那些羞辱文化的群氓说“不”,捍卫了自己的精神尊严。那是风雨压城城欲摧的时代,是蔑视文明和文化的时代,更是被人诅咒的年代。从1965年的被冲击,到后来1966年的被批斗,傅雷夫妇实在是疲惫极了,他们没有办法,只有忍受,当时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毅然决然,不愿再如此地被人羞辱,只有在1966年9月的一天,他们用自己的了断,用自己生命的结束,表达自己的抗争,还有身心的愤怒。这应该不是时代告别了他们,而是他们告别乱世的列车,纵身一跃,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嘎然而止了!
(2024.3.11日写讫于天音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