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喜神
陈晓林
世界并不圆满,而我们的内心尚需保持某种圆满,从而乐观豁达地体味并享受短暂的人生,所谓“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那么,如此乐观的心态怎样养成呢?
闲暇,走访老友,原《青少年书法报》社长兼总编何昌贵,见其书房墙上挂有款识为“刘文华”的隶书横披:养喜神。我豁然开朗,应对不圆满世界的乐观心态就得靠“养喜神”这三个字来滋养!
“养喜神”语出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原典为:“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大意是,福分是不可强求的,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态度。灾祸是无法逃避的,只有在平时生活中消除怨恨的心结,才是远离灾祸的方法。
一件书法作品写得好固然重要,内容也要好,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算是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何昌贵与刘文华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均以汉隶名世。何兄见我喜欢,欲取之相赠。然君子岂能夺人所爱,故请何兄为我另书一幅。兄当场挥毫,钤印相赠。
回到家中,展开书作,又从书橱中捧出《菜根谭》,对照原著,细品“养喜神”三字。
何谓喜神?为什么养喜神可以招福?依洪应明先生之见,喜即福,福不可徼,而靠养,在内心深处养得,即为喜神。细细想来,洪应明先生所言极是。幸福是人人都追求的,可幸福没有止境,没有标准,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境,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满足和愉悦。它和物质有关系,但主要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一个“养”字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
养喜神能去欲、消火、戒急、勿躁。写到这想起一件趣事。前不久时感胸闷、头晕,去看中医。医生看了我舌苔,又一摸脉,出言:“怎么这么大火呀?”接着又慢条斯理地说:“唉,中国人上至达官贵族、下到庶民百姓都着急上火,只要戒急、去火,人的病、社会的病就好了一半。”切脉毕,给我开了一服中药,我嫌吃中药麻烦,没去抓药,但仔细回味医生所言,乃有所觉悟。
七情六欲乃人之本性,去欲谈何容易。与其说去欲不如清心寡欲或清心少欲,至少把欲望的目标降下来。因为时下使人着急、上火、烦躁以至暴躁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欲望的目标定得过高,而且急于求成,整日疲于应付,似乎人生只剩两个词:成功和拼搏。
毋庸置疑,志存高远是好事,然而花开至半、酒到微醺为妙境。如果过于追求地位和财富,时时、事事攀比,整日为浮名所累,喜神何来?
养喜神还须去怨。洪应明先生把“养喜神”与“去杀机”,即根除怨恨的心绪并列是有道理的。杀机,这里是一种广义的提法,它指的是隐性的暴力而非血腥的杀戮。隐性暴力搞的是以自我为标准,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强加于他人或环境,过程之中一种隐性的杀机就形成了。怨恨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暴力。为什么人一开始怨恨或抱怨,就会发现怨恨或抱怨会越来越多?君不见在我们周围,怨妇似的抱怨之声从不绝于耳,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我觉得,这些人已经从一种偶然的抱怨发展成为习惯性的抱怨,并且把抱怨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当成了替代性的满足,明眼人当然知道这是于事无补的。但就是这种持续性的抱怨,促成了这些人内心的偏见。这些偏见不仅指向他人,指向环境,有些抱怨太重的人也把偏见指向了自身,对自己同样充满抱怨、鄙视和否定。久而久之,这些人内心的挫败感一遇外界刺激,难免产生过度反应,对自身造成的杀伤力太大了!这样的情形好比有人天天围剿你,而这个人就是你自己,无处遁逃。
荀子曾告诫我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尽管生活中有无尽的烦恼,尽管心中的梦想一点点变成泡影,但人可以失望,不可以绝望,现实虽然比梦想残酷,但梦想比现实坚强;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即使一无所获,我们也有理由为自己曾经的付出和参与而自豪。
一个人心中有了喜神,一定会身心愉悦,身体健康,满面春风,走到哪里去都有幸福的感觉。说“养喜神”是至理名言并不为过。格言写作的标本当推春秋时期的《论语》,到明朝格言写作最为流行,《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等,独抒性灵,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极大弘扬了这种被现代人重拾的“段子文化”,微博、头条在中国发展之快、之火,全拜当年有这种格言式思考。
看问题,我提倡多一些积极的正向思考。同一张cT片,有的医生说是结节,有的医生说是癌肿,有的医生说就是一个堵塞的符号。因为我们内心的知识体系不一样,结论自然不同。我们讲“相由心生”,在佛家“相”是景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心智模型有关。喜神和杀机说到底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养喜神更正面、更积极。
载《纸上声》三联书店

授权作者简介:陈晓林 坚持业余创作,出版散文集《纸上声》、诗集《心远斋诗摭》等著作六部。《将星之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