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家轶事之十 母校情缘
一年一度的俗礼,过年拜年走亲戚,看望老人。
昨天我去代楼村看望姑姑陈秀兰,姑今年八十二岁了,身体很好,说话响亮,语音清晰,精神饱滿,待人和气。我和我姑拉起了家常,原来我们还是李老家中心小学校友呢。(李老家中心小学初建时是虞城县李老家区完小)姑姑入学时间是一九五二年,我入学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姑姑说起她上学时她的老师和她的同学,老师姓什么,教她什么,同学叫什么,哪个庄的,虽说时隔近七十年,她还记得清清楚楚,讲起来如同当前。 李老家中心小学,坐落在李老家寨(村)南门里路西,始建于一九五O年,当时是李老家区(虞城县第三区)唯一一个官方办小学,学校建时都是扒周边村庄的破庙材料,和李老家的寨墙砖建的。墙沟北西屋是三个教室,共九间房子。北屋是十间房子,最西头三间中间又垒一墙,西头一间是校长室,东两间是教师办公室,在往东是两个教室六间房,在往东也是最东头一间,是女教师住室。 东边是一个庙,高高的三间大殿,大殿内一个高大的木质神像坐落在屋中间,两边还有廊房。庙南屋后是学校大门,大门口朝东,大门口南有六间土挑墙的教室,三间一个,一个是学校仓库,一个是男老师住室,这六间房都在老寨沟南边了。再往南是南屋了,共七间土挑墙的,教室两个,最西头有一个单间,是给老师准备的夫妻房,无论是男老师的女朋友还是女老师的男朋友,来学校省亲,也就安排这间小屋里。再往西又是六间教室,这六间教室是用新蓝砖垒墙,教室宽大明亮,再往西是三间学校厨房,门朝东。西屋三个教室和北屋的教室办公室校长室女老师住室,都是清一色的小瓦,大门口朝南的六间和南屋七间,屋面扇的还是谷草和麦秸,这是我入学时的情景。
李老家中心小学,是人材的摇蓝,是栋梁基地,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中心主任,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都是出自本校一一一李老家中心小学。
和姑谈话时间,我想起了我与学校的情缘,那是一九六二年的暑夏的一个午饭后,父亲让我去报名上学,我同我家对门和我一般大的孩子,俺俩一路去俺集南头路西的李老家小学去报名。
俺俩一路去报名,西屋三个教室中间那个有同学在报名,俺俩走了进去,当时负责招生的是个女老师,名叫梁桂英,看到俺俩的到来,梁老师让我的同伴去了南边的邻室,梁老师拿出报名表,边问边写,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等,梁老师看到我穿的裤衩(身上唯一一件衣服)后兜里有付扑克牌,就让我数扑克牌,数够100个数就是通过。我的同伴去了邻室,后来才知道,我那个是一.一班,老师是梁桂英梁老师,同伴那个是一.二班,老师是贾秀柱贾老师。
开学时才知道,我们那一班共招36名同学,俺本村的陈爱荣,孙明伦,李玉珠,乔传礼,左文学。胡老家村的刘万欣,刘万亮刘秀兰,刘素玲,胡长领。杨庄村的李须玲,朱广灿,朱广芝。张关庙的张合领,崔庄的崔明学,黄孟庄的孟召良等。三十六名同学组成了一个小社会,一个大家庭。 一年级的语文数学都是梁桂英梁老师教的,那时的童年是快乐的,是纯洁的,是充满向往的,那时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办中队活动(以班为单位),大队活动(以学校为单位),中队活动都是一学期的上半学期(也就是秋季),大队活动都是下半学期(也就是春季)。俺班一年级的中队活动,是选自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课本上的内容,《小白兔拨萝卜》,我演的是萝卜,主要意思就是说团结力量大,兔爹爹一个人拨萝卜拨不掉,又叫来兔妈妈,兔哥哥兔姐姐等,最后萝卜被拨了下来,我原先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后来人上来完后,我也站了起来,我们共同谢幕,那时俺班这个节目,在全校评奖时,参演的同学还都得了一朵小红花呢。
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春季),学校要举办大队活动,我是中队红旗手,每次举办大队(全校)活动,中队旗手要走在要双手握住旗杆,走在中队最前面,中队旗手两旁要配两名一男一女护旗手。举办大队活动,一个学校的学生都会倾巢而出,大队红旗手,学校的锣鼓队,中队红旗,每次大队活动,都是锣鼓喧天,红旗飘飘,长长的队伍引导无数人们驻足观望,有的家长看到自家孩子,都笑的满脸彩霞。
一年级的大队活动,是到胡老家村的同学胡长领家,听胡长领同学的母亲讲忆苦思甜报告,大队活动开始,先有同学代表全校师生向胡长领的母亲敬献鲜花,全校学生举手行少先队礼,听胡长领母亲讲解她在旧社会如何受苦受难的。
一年级二年级的班主任都是梁老师教的,语文数学就她一人,音乐老师是孔令起老师,体育老师是扬砚田老师,那时的同学都充满活力,每次上音乐课,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去教师办公室,抬那台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台式风琴。
二年级的中队活动是双人快板,《打倒美帝纸老虎》,大队活动是清明节祭扫列士墓,全校师生去到扬三关庙村,当时在扬三关庙东南角,有在解放战争时牺牲的的烈士埋在那里,我还是班级红旗手还是走在全班最前面。
三年级的班主任换成了赵洪河赵老师,教室也挪到三个西屋教室的最北头,音乐老师还是孔领起老师,体育老师还是扬砚田老师,添加了地理自然课,老师是王文杰老师。
三年级的中队活动是我和陈爱荣,演唱的是豫剧《朝阳沟》《咱俩个在一起整整三年》那一段,中队活动在大队汇演后, 班级同学不在叫我原来的名字,見面就叫我“栓保”,見了爱荣也不叫她原来的名字,见面叫“银环”,叫的俺俩没少脸红,直到后来老师出面才稍停,那次演出,俺班在全校得的最高分。
大队活动是《解放台湾》,我上一级的同学(好像是五年级的)演解放军连长,我演他的通讯员。那天全校同学全部从李老家出发,垮过柳公河,一直到胡花园西地胡庄土岗(台湾),最后被解放军拿下(解放),演出没有枪,只有用白希布包的石灰面的小布包,乱丟乱砸的,砸住谁谁牺牲。
那时一个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教付课的老师一个人要负责一个学校的付课。
三年级结束后,要升四年级了,赵洪河老师又打开原来教室的门,也就是西屋最北头那个教室,当时放假时全校的桌子板凳都会集中一个教室加锁保存,看到赵老师打开教室,同学们忙去保存桌子的教室,找自己原来的桌子板凳,因为桌子上都有自己用铅笔刀刻的自己的名字。
各人找各人的桌子板凳,一上午忙的汗流夹背的,找出来扳到原来的教室,放的愿来的位置,看同学都找齐放好了,赵老师问同学,都找齐了吗?同学说都找齐了,赵老师问,这是几年级教室?同学说三年级教室,赵老师说,你们今年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这里还是三年级教室。再见了同学们,说完锁上门。就这样,同学们忙了一上午,摆好了桌子板凳,与三年级告别了。
四年级班主任是丁世宏老师,地理自然还是王文杰老师,音乐老师还是孔领起老师,添加了珠算课,老师是王子清老师,体育老师换成了陈起峰老师,又增加一个常识课,一周两节,范华停老师教的。
四年级的中队活动我没参于,大队活动是全校大游行《破四旧立四新》,全校师生全出动,出学校先到朱庙,经黄孟庄,蒯口,贾烟墩,胡老家,后来到了李老家人民公社大院,李老家人民公社大院当时是在李老家的陈家大院,公社会议室还是陈家大院民国时期建的,飞檐走兽式的老堂屋,当时有高年级的学生搬来梯子,爬到屋顶,把几个兽头给砸了下来。 回想在学生时代,时时充滿憧憬与未来,后来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发下的课本被收回,每个学生只给一本白皮的毛主席著作,天天要背其中的“老三篇”,考试只要能背写下来,就是一百分。 在后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回村教学,李老家小学失去原来的一切,可当时李老家小学的师资师量空前绝后的。
由于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父亲去世家中困难,我就离开了我一生最难忘的最快乐的,给我带来无限希望的,我的学校一一李老家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在李老家地区,当年最红火的,培养人材最多的,师资师质最好的,建设时间最早最长的,李老家中心小学校,在二O一三年被扒掉,最让人难忘的李老家中心小学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7739006682陈文祥)
作者简介:
陈文祥(笔名陈实),河南商丘虞城人,自幼爱好文学,长年坚持文学创作,被网络媒体报纸电视称为“泥腿子作家”。曾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文学剧本多部,长篇影视文学剧本《事发柳树坡》(现存八一电影制片厂)在推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