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读书
余心祥
五十以前,我读书甚少或基本不读书。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时代的读书,是学知识,目的性、方向性明晰,带着功利而读书;一种是走出校园后的读书,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最低门槛的高贵,为灵魂的有趣而读书。
孔子有言: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却在五十岁年纪的时候,有些不知天命,有一种想读读书的冲动。
人过五十,基本是翻过山坡的驴儿,走下坡路了。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过五十的人,则是已过头顶逐渐西斜的夕阳了。我年过五十才想读点儿书,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了,多有尴尬与不合时宜。
低头一族裹挟的碎片化快节奏阅读时代,画面替代文字、视频替代想象。公共环境拿起手机对着屏幕专注者比比皆是,人们司空见惯。而如若有捧起书本者,那一定是一道稀罕的风景线,因特立独行而被围观。于是,想捧起书本读的,也觉尴尬。传统的纸媒阅读不堪一击,躲在一隅,寂寞空虚冷。年届五十了,我却有些不识时务地想捧起书本读读。
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想读书,书却不是轻易可得,家贫借书抄录以读。今之书山书海,汗牛充栋,书唾手可得。很多时候,书却成了一种点缀,成了一种摆设。
“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勾起了我读《红楼梦》的强烈欲望。毛泽东常说:“不可不读《红楼梦》......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年届五十的我,连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都没完完整整地读过,读透读显豁过,惭愧又惭愧。
我曾发朋友圈“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整本的书好。”朋友圈基本都认为提倡读纸质书已经Out了。有人评论:“现在网络化荧屏时代,还提倡读纸质书?谁读?有几人读?”
一抹阳光,一杯清茶,散发着墨香的书页,难得的悠闲惬意。有人见我专注读书,觉得很是好奇。好奇心使他终于没有按捺住,把我看的书拿过去翻了翻说,在看什么书了?还准备参加什么考试吗?网络时代,手机上很方便的,要看什么就有什么,用得着拿起书本看吗?他的一席话,我不知从何答起,尬聊尬聊。
我也因看书,时常被开玩笑、反话,被嘲另类,外星人似的。
五十读书,与当今一机在手天下拥有的屏幕时代不协调,多的是无奈与尴尬。
五十读书,反应最强烈的是老婆。老婆经常抱怨:这个书柜是书,那个书柜是书,桌子是书,凳子是书,楼上是书,楼下是书,屋里是书,车里是书,书桌看,床上看,家里看,车里看,走个人户还看......你看人家某某某和某某某,哪个像你这样到处是书?人家有几本书?人家没几本书,哪点不比你强?
我常常感觉想读的书很多很多。浩如烟海的书籍,我读过的书,未及冰山之一角。其实我买的书也不多,只是在老婆眼里有点儿多罢了。当然也有一些书买了多年,被束之高阁,积上尘埃,还没有来得及读,但我认为有朝一日总会去读的。
我常沉迷书籍,话少。老婆抱怨我读书是想逃避现实啦?我哪曾有过想通过读书来逃避现实?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哪里逃避得了现实?
老婆常说读书有屁用?花些钱买些书,把这里那里都挤占了,还不如煮煮饭、扫扫地、做点家务实在了。
面对老婆的怨气,我只能在心里弱弱地辩驳:一种爱好而已,爱好有什么错?想读读书,有什么不可呢?难道读书了就一定要写出文章来?就一定要有成就有收获?人各有爱好嘛,有人爱好读书,犹如有人爱好进麻将馆一样,犹如有人爱好垂钓一样。
打麻将的人时间过去了,最终钱也可能输掉了,但是他们在打麻将的时候,一直就快乐着,兴奋着,激动着,期待着妖精、清一色、杠上花、三灌一......他们应该重在享受打麻将的过程吧,据说经常打麻将还不得老年痴呆症呢。垂钓者鱼饵买了,各种高档钓具买了,大量时间过去了,垂钓的鱼价值几何?他们垂钓的是情趣,是性情,是鱼儿上钩后的过程享受吧。
五十读书,在家碍眼碍手碍脚,多的是无奈与尴尬。
五十读书,头发脱落得稀稀疏疏的,眼球变得浑浊无神,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丢三落四的;
五十读书,长时间低头,颈椎、腰椎都容易出现问题。贾平凹在《好读书》里面说,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
五十读书,还容易被人看成是附庸风雅,故作清高,装有学问,不随潮流,格格不入,被人敬而远之。
五十读书,于己不合时宜,多的是无奈与尴尬。
五十读书,尽管于己、于人、于家,种种的不合时宜,无奈与尴尬,但我却依然痴痴地爱上了书籍,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我还喜欢带着书籍“旅行”。有车了,带书也方便了,车到哪里,书就到哪里,这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式。车里放几本书,不怕长时间堵车了,不怕走人户没话题没事做百无聊赖的时候了,不怕走这到那空闲时间里没事做了。带着书“旅行”,真好!零碎时光也可以在书海国度里自由翱翔。
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遇见熟人,熟人经常会问,循规蹈矩的,又没有什么爱好,那么多时间怎么过了?无聊不?我笑而不答。其实,节假日不上班,是最好的在家读书时光。足不出户窝在家里,读点儿书多悠闲多惬意啦。我可以做到多天窝在家里不外出,都不会觉得时光漫漫。有书为伴为伍,心灵有慰藉有寄托,何来寂寞空虚无聊?
伟人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嗜书如命,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晚年视力减退,白内障手术后,依然坚持天天读书,平装小字本的看不见了,就看大字线装本的。根据护理记录,1976年9月8日看书、看文件共11次,时间累计2小时50分钟,9月9日0时10分与世长辞。伟人毛泽东用一生的读书实践,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嗜书如命的境界,难于企及,唯有仰望。
书籍匮乏的年代,固然遗憾,但书籍唾手可得的当下,也不见得是好事。书籍多了,琳琅满目,这本想读那本想看,结果这本肤浅,那本草率,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历代大师的有趣灵魂,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只可惜生命有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期盼像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那样:“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生于华夏,盛世祖国,坐拥书城,有书可读,何其有幸!
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唯朝云能识耳。我五十读书,不问结果,不求功利,不为碎银几两,爱好所致,兴趣使然,乐在其中矣,至此夫复何求?
2024.03.11

作者简介:
余心祥, 重庆丰都人,生于70年代初。懵懂读书,无甚天资,浪得汉语言文学毕业虚名。年届五十尝试写文,方恨读书甚少。五十最想做两样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偶尔写写发圈记录,仅自娱自乐而已。本凡夫俗子食人间烟火尘世客,却向往诗意地栖居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