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庆明
青春時光,总是如同溪水般匆匆流逝,留下的只是那些难忘的记忆。
中学时代,那是一段青涩而坚韧的岁月,它承载着我们最初的梦想与希望。每个人的中学时代,又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更是一段磨砺青春、锻造意志的难忘时光。
五十年代末,我以优异的的成绩考上了县中学。那時小渔港的孩子能考到县城上学,如同考上状元一样荣耀。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生怕被风吹走,将它紧紧的捂在胸口,逢人就笑,一路小跑将这个喜讯告诉家里人。父母朝我看了看,又望一眼我用六年的心血换来的那张通知书,他们不但没有露出笑脸,而且半天没有吱声,这時我觉得家中的天空忽然像阴云笼罩着。父亲手持录取通知书只是翻来覆去的看,母亲唉声叹气的说:当初只指望你考个附近的中学上上就行了,谁知你一下考了那么远啊,全家五口人的生计,仅靠你父亲二十七块钱残废金补贴,拿什么给你去县城上学。这時,沉蒙了半天的父亲站起来,手按着桌子,毅然的说:就是砸铁卖铁,也要把书念下去!就这样,他们用与亲邻抓阄打会的方法七拼八凑凑了二十块钱,为我提供了半学期生活费。
开学临走那天,母亲在她亲手缝制的那个蓝色书包里,塞进了几块黑面饼,并嘱咐我几句贴心的话。看着父母期望的眼神,我坚定的向他们摆手告别,我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当我垮进新学校的大门,仿佛走进科学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不由的想到,我将在这里耕耘智慧的种子,收获成长的果实。
中学時期,那是个充滿竞争与挑战的年代,书桌上堆积如山的课本与练习簿,就像沉重的山峦,压迫着我们的每根神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每个人如同一只孜孜不倦的蜜蜂,在知识的花丛中采集花粉,试图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然而,学习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成绩的波动,同学们的竞争,家长的期望,这些如同一道道坎,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校里,勤奋刻苦,如同初升的太阳,用无尽的热情和毅力照亮了知识海洋。同学们在学校里,用汗水浇灌着梦想,用勤奋书写着青春。
但是,学习这条路看起来似乎十分平坦,而实则充满了崎岖和坎坷,对我来说,求学那条路,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
大家在学校里,不仅要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而且要历经生活上的酸甜苦辣咸。
我的家离县城一百二十华里,那時去县城无任何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用脚丈量着两地的距离。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父亲不放心我初次出远门,特地让我坐上去连云港送货的机帆船,绕道二百多里来县城上学。
在海上,汹涌的海浪像一只只凶猛的野兽,船拼命的在海里挣扎着,船在海里更像一片小小的叶舟,随着海浪颠簸,時儿被托向浪尖,時而又跌下谷底,海面上的波涛像座座小山彼此彼伏,波浪汹涌翻滚着,让人望而生畏,尽管我们的衣服早已被海水打湿,但是也不敢躲进船舱,我和同行的李文仲、张祝山、時立成等同学被浪巅得翻肠倒肚,晕得我们无力只好趴在甲板上,两只手死命的紧紧抓住船帮,大口大口将黄色的胆汁一滴不留的呕吐给大海……
从那次起,我们再也不敢乘船前往学校。无论是放假还是开学,都是背着背包起早贪黑的步行。路上每隔近二十来里,才有庄户人家沿路边居住。那時,我们都是从晨曦走到伸手不见五指,才能赶到目的地。特别夜晚走路,仿佛是一种独特的寂寞和恐惧,周围的一切都限入孤独,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在耳边回荡,总是担心路边那一簇一簇的草丛中,会突然冒出个人来,有时路边猛地窜出一条凶狗,都叫人毛骨悚然。那時尽管脚上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无论刮风下雨,仍要一瘸一拐的坚持走下去。累了,就靠在路边的树根旁打一盹,渴了,捧几口路边小沟里混浊不清的雨水。为了求学,那一百多里的坑坑洼洼土路上,不知留下了我们多少泪水、汗水和脚印。
那時住的宿舍也相当简陋寒酸。山坡上那座历经沧桑的日照寺我们住过,报废的水泥厂大仓库我们睡过,陈旧浴室的水泥地上我们躺过。条件好的几十人挤一起,有時甚至几百个人住一个大通间,那里,岁月斑驳的墙上刻画的是岁月的年轮。夏日炎炎,屋内闷热潮湿。进入深秋,学校发给每个人一抱麦秸,麦秸上放着一张光溜溜的芦苇蓆,冬天寒风凛冽,很多窗户有框无玻璃,北风呼呼,大家只能挤在一起抱团取暖。那時没有自来水,早上起来,只有到山塘或大河里破冰取水洗漱。
六十年代初,又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学校的伙食相当简单,一千多名住校生,常年都以玉米面、山芋干为主,早中两顿是看见人影的稀饭,外加四两蒸熟的山竽干。天天的那顿晚饭,也就是在稍带咸味的稀饭中,掺杂一点白菜叶,在校几年,从未吃过任何蔬菜,更没尝过鱼和肉的味道。
有一段时间,为了调剂一下伙食,学校养了几头猪和羊,那時人都勒紧了裤带,那来东西喂牲畜,那些猪羊养到最后只剩皮包骨,死的死,瘟的瘟,结果大家连肉味都没嗅到 。
春天是个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年寒假,学校规定大家回校時,必须每人捎带二斤晾晒好菜干,用于调剂伙食,实际就是为了煮咸饭用的配料。我的家住海边,连草都不长,哪来的菜干,我只好回到县城的市场买点,总算完成了上交任务。有一学期刚开学不久,我从家里带来半学期伙食费被盗,幸亏班里寄校生每人凑一点,让我免强度过那艰难窘迫的半年。
那些年,农村的学生还能从家里带点各种各样的炒面充充饥,饥肠辘辘的我是远离家庭,而且穷乡僻壤的家乡寸草不长,全家生活就是指望父亲的那点残废金,家里根本无力再接济我。于是,在放假回校的路上,在春秋的星期天,我和同乡李文仲同学到路边捡一点农民收割遗漏的麦子,拾一点黄豆,请家住附近的同学帮忙加工成熟食。那几年,每到下午课间時,看到同学们吃着炒面、有滋有味的品尝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那扑鼻香喷喷的炒面味道,馋得我口水默默的往肚里嚥。
星期天,农村同学都回家补充干粮,而我只能是卧床仰天,或是上山给学校放羊。每到秋收時,家住学校附近的王荣才同学带着我,在广袤的田野里寻找遗收的山芋,若地里有冒出的山芋梗那真是喜出往外,但又时常挖到的是埋在泥土中的山芋藤,这时又像泄气的皮球,一脸茫然,当捡到一个小小山芋,心里又展现了说不出的兴奋。
我们的中学生涯就是在这样艰难年代、艰苦的环境下边学习边克服重重困难中度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曾经在校园中的点滴记忆,如同秋风轻拂面脥,虽然带走了我的青春,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些青涩的艰苦日月,让我终身难忘,那段风雨经历,巳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财富,这些记忆,像烙印一样,将永远陪伴着我。
那些日子,虽然很艰苦,却也很美好。它是我们青春的见证,也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我也感恩那段经历带给我们的成长和收获,激励着我们不忘昔日,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2024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