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随景(随笔)
耿志平(甘肃)

龙抬头的日子,一定要出去走走,纳龙气。
几个月来第一次早起(其实已经七点了),面向东方深吸一口气,就算吸纳到龙气了,感觉到特别的舒服和惬意。
吃过早饭,换掉羽绒服,去看看街景。
二月二龙抬头,街边的棒槌是不得不看的,如果没有看到就觉着少了气氛。
一位八十八岁高龄的老太太面前的架子上,挂了几十个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棒槌。我认识老太太好多年了,她每年都卖,而且所有的棒槌都是她自己做的,做工算不上精细。她的右胳膊上挂着绷带。

“阿姨,你胳膊这样,咋还能做棒槌?”我问道。
“这是以前做的。”她不紧不慢地答道。
熟人了,老太太非要给我送一对,我谢绝了,她以前就给我给过。
民间传说桃木棒槌,桃木刀,柳木剑辟邪,孩子们昨天就戴上了,她们蹦蹦跳跳,棒槌也跟着跳跃。大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也许百毒不侵了吧?
阳坡地的大葱上市了,陇东地区习惯叫青洋葱,和红辣椒切碎,调上盐醋酱油,往刚出锅的馒头里一夹,一顿可以吃两个,再和一碗玉米粥,就是一顿简单可口的早餐。
旁边卖菠菜,小蒜,豆食,燃面的两个阿姨,一个打着雨伞,一个身后放着巨大的太阳伞。我笑着问道:“你们是给自己打伞还是给菜打伞?”她们说道给菜打伞。“菜还比人金贵值钱吗?”我调侃道。“菜晒蔫了不好卖了。”
虽然没有那么冷了,挡住阳光,估计身上也会觉得不暖和。她们宁愿自己受冷,也得把菜保护好,真让人心疼。

黄煎鏊摊位上热气腾腾,金黄的玉米饼让人很有食欲,旁边的烤肠味道令人作呕,我是如何也接受不了的。苹果无人问津。
讨生活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总是早出晚归,真不容易啊!
二月二油搅团,三月三细擀面。老人留下的饮食习惯还得“遵守”,主要是就馋那一顿搅团。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