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过感悟
作者:饶晓辉(江西

阳字在中国汉字里,可谓是个十足的褒义字:太阳,阳刚,阳春,朝阳等等,一切包含着健康向上,正能量拉满。可新冠疫情三年,不知是哪个专家把感染病毒的称之为“阳”。于是乎,人们对阳是避而远之,谈阳色变。
新冠三年包括后续的疫情开放后,身边的许多朋友同事及家人几乎无一不“阳”,而我总能侥幸躲过。任何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才叫“事故”。我总天真地以为“阳”离我很遥远,所以没有亲身体会,也就不能感同身受。当它真正切切地降临到我身上时,才会感受到那种高烧煎熬的切肤之痛。
2024年的3月6日,我照常工作上班。上午的时候喉咙里感觉有点不舒服,并伴有咳嗽,到了下午两点多的时候,感觉头重脚轻,直觉告诉我感冒了。于是,我立马驱车回家,后去了一家个体诊所问诊。医生在听过我的简述后,给我量了量体温,看了看喉咙后开了三天的药。第二天起来(其实没有起来的力气了)感觉没有一点好转,便去诊所要求大夫给我打点滴(肌肉注射比吃药效果要快)。那知这家诊所告诉我,他们这里从不打针,都是药物治疗,并讲了一大套道理,最后对我说,如果你确定要打就去别处。

其实对于他说的那番道理,我并不是不懂,只是想尽快甩掉身体里的“38.5”,它已经折磨得我除喝点水外,粒米未进,整个人就像飘在半空。无奈之下,我只有去另外一家看。当值医生在一番望闻问切后说,这不是普通的感冒,说直接点就是当年大家说的“阳了”。随后开了处方,按排药房给我上点滴。当天回家虽然说烧没有退下来,但人相比之前有点精神,每顿还可以喝一小碗米粥。当然,这些事前医生就说过,这个病毒没有那么快,要些时日,即使烧退了,也会有诸多咳嗽什么的后遗症。就这样,连续三天的“水”疗后,体温终于来到了“37”的警戒线,虽说尚未完全恢复,但曙光已现。
就是这短短的“1.5”个刻度,我却用了四天四夜的煎敖等待,那一刻,我如释重负;那一刻,我懂得了健康的重要。人生如梦,健康如诗,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