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度城关人民法庭荣获全市法院“五星人民法庭”、洛宁县平安建设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先进单位”、洛宁县人民法院“先进集体”
近日,洛宁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庭长李旭阳带领法庭干警向辖区东宋镇镇政府送达2024年司法审判白皮书,就辖区内矛盾纠纷的诉源治理、诉调对接工作展开座谈,东宋镇人大主席张东奇,副镇长、派出所所长叶国洋出席会议并讲话,各村代表参加座谈。

据悉,向辖区乡镇送达司法白皮书,是城关人民法庭连续两年来的常态化工作。法庭每半年对辖区内城郊乡、小界乡、河底镇、东宋镇四个乡镇受理案件类型、数量,诉讼案件成因分析及诉源治理思路、目标进行总结,并“量身定制”司法审判白皮书,为持续推动各乡镇诉源治理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同时,结合座谈中乡镇干部、村委代表提出的疑难问题,为下一步法庭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
近年来,城关人民法庭以“五星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深化诉源治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全面实施“521”工作法,充分发挥乡镇矛调组织力量,加强协同联动,截止2023年年底,辖区乡镇的“万人成讼率”下降了10%,“三零社区、无讼村”数量与去年同比增加了11个,人民群众的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0.5%。为全面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推动辖区平安建设贡献了法治力量。
“5步调解”:源头治理是关键

第一步:集中力量强调查。通过调动乡镇调解员、网格员力量第一时间介入矛盾纠纷、了解情况,收集固定证据,根据纠纷类型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第二步:乡镇综治强调解。对部分村民强烈要求到乡镇综治中心调解的纠纷,及时选派乡镇行业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跟进,深入分析研判、协调化解。
第三步:“四官”共商强协作。对跨行政区域、行业部门的涉众纠纷,由乡镇“四官服务队”召开专题会听取汇报,从法律专业角度对49起纠纷,释明利害、提出化解方案。
第四步:党委政府强保障。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产生的24起纠纷,由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通过争取救助扶贫资金、安排公益岗位、解决“五保、残疾补贴”等形式进行了实质化解,保障了18个家庭吃饭、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
第五步:调解平台强服务。对通过网络、微信、电话等方式提交的纠纷,由县司法局派驻的2名专职调解员,依托人民法庭调解平台,运用远程视频、实地查看等多种调解方式,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283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9.5%。

“2个坚持”:能力提升是保障
一是坚持开展对乡村矛调人员“跟庭培训”。2023年,法庭与司法局联合,由乡镇综治中心牵头组织工作认真、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委干部、民调员、网格员、乡贤、“五老人员”约286人、4批次到法庭“跟庭培训”,旁听案件审理、商讨调解思路、组建矛调互助群,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纠纷化解能力,成为“法律明白人”。
二是坚持发挥协同联动办案机制。“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充分发挥协同办案机制,深入纠纷现场,实地调查了解,推动纠纷实质化解。其中,城郊乡溪村发生的一起宅基地纠纷长达数十年,双方言辞激烈,原告一方多次赴京上访告状,辖区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联席会研究对策,人民法庭联合派出所、司法所通过“庭所联动”机制,实地勘察现场、多轮调解,促使双方主动握手言和,使长达十年的信访、缠访纠纷尘埃落地。


“1个宣判”:司法为民是根本
2023年,法庭受理的城关镇某小区物业费纠纷11起、东宋镇某小区欠款纠纷15起,涉及人员众多、疑难复杂,法庭主动向案涉纠纷地党委政府汇报案情、争取支持,诚恳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管理人员旁听案件审理,并邀请部分代表委员作为案外人参与调解,同时明确诉辩意见,归纳争议焦点,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对判决文书充分辩法析理、耐心判后答疑,让当事人输赢明白,努力实现个案判决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融合。


农忙季节,为了方便老百姓诉讼,法庭通过巡回审理,把庭审现场开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村委会大院,对涉及宅基地、房屋、林地、相邻关系、赡养抚养等具有教育、引导和典型示范意义的18起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同时对巡回审理的案件建立回访档案,针对非即时履行的案件,及时送达执行通知书,完善网上财产查控,实施失信、限高惩戒措施,让胜诉方当事人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能兑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城关人民法庭以努力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着力解决群众诉求为抓手,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推进诉源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来源:洛宁县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