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该文于2024年3月11日刊登在《长春日报》副刊《灯笼红》)
大红灯笼高高挂
文/刘立和
不知不觉间,龙年的脚步近了。漫步街头,小区的门拱,酒楼的门楣,沿街楼盘的窗口,无论声名远播的大企业,亦或籍籍无名的小店铺,陆陆续续的挂起了红灯笼。
有传统的肚大如鼓的红灯笼,有小如橘子的红灯笼,还有镂空雪花状的红灯笼,十二生肖的红灯笼……各式各样的灯笼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广地可容千位客,照天高挂一灯笼”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一盏盏灯笼被点亮更是闪闪烁烁,熠熠生辉,将春节的气氛烘托得浓浓郁郁。行走在挂满各色灯笼的大街小巷,心也被点亮了。
在市场经济浪潮地冲击下,大红灯笼作为引领年味的颜值担当无可争议的高调收割眼球……
过年挂灯笼是有点说道的。传说年三十众神归位,只有姜子牙没地儿可去。人们就在高高的杆头挂上红灯笼,让其在灯笼上蹲坐取暖。后来便延续成过年挂红灯笼了。
还有的说年是一种怪兽,它害怕红色,挂灯笼是为了驱赶怪兽。
如今,科学发达了,人们不再相信什么姜子牙蹲灯笼和驱赶怪兽的传说了,但过年挂灯笼的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无非是红灯笼看起来喜兴。人们日子过好了,兜里有钱了,更愿意将中华民族的伟大节日装点得红红火火。也象征着来年事业发达,生活幸福。
小时候,我家悬挂的红灯笼是父亲亲手做的。木匠出身的父亲,做一盏灯笼对他来说绝非难事。
做灯笼主要分两个步骤:先做封心,后做灯罩。父亲选好木料,娴熟地用刨子削出平面,再画出大约四寸直径的两个圆,用拐子锯延弧线“刺啦刺啦”锯出两个标准的圆木,灯心的底座和上盖儿就成型了。
为了更美观,父亲用砂纸把木块的横切面打磨得光滑细腻,接下来把木块反复刷几次红油漆,待油漆干到不沾手的时候,找来一根约摸两寸长的铁钉,从灯笼底座中心点打透,这个钉子用于栽蜡烛用。
而灯心上盖儿,父亲用木钻钻个大约硬币大小的一个圆孔,这个圆孔有两个作用一个用于穿电线,另一个用于悬挂灯笼之用。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父亲都是做着两手准备的:当年农村过年都图个吉利亮堂,家家都换大灯泡,超负荷用电导致除夕夜停电的事经常发生,父亲在灯笼底座钉的钉子就是在突然停电时,立刻点上蜡烛,可谓未雨绸缪之作。
灯心底座和盖儿钻三个孔,穿上三根八号线拧紧固定,父亲把三角形的稳定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这样灯笼灯芯就做好了。
下一步就是做灯笼罩,在做灯罩之前,先用八号铁线围两个直径大于灯心底座的线圈,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接口没有焊接设备,父亲采用鱼鳞铁片箍住接口,外面用细铁丝拧紧加固,算是父亲因地制宜别出心裁的创意吧。
灯罩骨架选材是弹性十足竹片,父亲把竹片用锯均匀破开,筛选出比较光滑韧性好的十二根竹条,用刨子刨平棱角,再用粗纱布打平,之后用细纱布抛光。
抛光是功夫活,父亲非常耐心地把细纱布缠在竹条上,用力来回抽插,直到竹条表面没有毛刺光亮照人,然后,用形似弯弓的油锯给竹条两头锯出两个槽口,木匠的行话叫开隼,隼的大小和事先圈好的铁线圈口径吻合。
为了灯笼更加坚固,父亲在隼外一公分的地方转个小细孔用于穿细铁线拧在铁圈上,使灯笼更加牢不可破。
最后一个环节把根竹条围成弧形。父亲把竹条放进开水里煮,大约一袋烟功夫,把竹条从锅里捞出,双手攥住竹条两头,稍用力一围,竹条变成一张弯弓,父亲迅速拿过盘好的线圈,卯进竹条的隼里,马上用细铁丝穿孔拧紧,这套操作重复十二次(灯笼外罩十二条笼骨,父亲说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雨顺风调,幸福美满)灯笼外罩诞生了。
然后将红纸粘在罩上。这样,一盏灯笼的整体轮廓就形成了。
为了让灯笼更漂亮,父亲找来一绺青麻,染成红色,再用梳子梳的柔顺,固定在灯心底部,这个装饰叫流苏,当灯笼挂起时,流苏随风飘动,使灯笼更加灵秀飘逸………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儿,父亲选择这天晚上挂灯笼,更显这个日子的隆重。农村的夜虽然寒凉,但灯笼一亮,似乎夜风也温暖了许多。我们便欢呼雀跃起来。似乎大年就在眼前了……
在北方我的老家,灯笼红总是先于花红的。花红时节一到,灯红便退到幕后,卸妆、睡觉。它们功不可没,凌寒去迎春,迎来了温暖,也不虚张声势,悄悄然离去。
如斯看来,我们古老的红灯笼,不像漫天飞舞的烟花,富而不贵。本来烟花是属于物质的,华而不实,只图瞬间的辉煌与炫耀。而红灯笼,则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实干务实,默默无闻,朴实热烈,多像奋斗一生老父亲的品格……
当大街小巷上红红的灯笼照亮了整座城市,我再次想起父亲和他制作红灯笼的场景,记忆中院子里那摇曳的红色灯光,如同父亲热烈坚定的眼神,永远为我照亮回家的路。
今天是父亲去世十年祭日,想必父亲在那个遥远的世界里,一定也把个大年装扮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吧……
作者:刘立和 写于2024年3月8日
作者简介:刘立和,网名快乐飞翔,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农安作协,长春作协成员。散文曾获二等奖,多篇作品在省刊发表。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