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的天性
在陪伴我家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在不经意间教给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我也在努力发现孩子的天性和长处,我漫不经心的发现,孩子在成长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好的品行或特质,其实,对我的内心深处也颇有启发作用和教育意义。相当于是,我在竭尽全力的助推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孩子也在以她们好的言行举止正面感染着我的精神世界。
一、孩子的诚实:
一天晚上,大孩的老师布置了四项作业要求每完成一项便打一个“√”。当孩子正在完成第一项作业预习《园地三》时,坐在一旁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我,便十分急切的甚至是急不可赖的提前在孩子的第一项作业的条目上连忙打了一个“√”。结果,孩子却以不很乐意的语气,轻声责怪我说:“爸爸,我正在完成第一项作业,正在进行中,还没有彻底完成第一项作业,你为什么非要提前打个√呢?”我说:“你马上就可以把第一项作业完成了,反正你肯定是会完成作业的,我为什么就不能提前打√呢?再说呢?迟打√与晚打√有什么区别呢?”女儿说:“你平时总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做完了就是做完了,没有做完就是没有做完,既然没有做完,那为什么要率先打√呢?提前打了√,就表示这项作业我已完成了,而事实上我并没有彻底完成呀!所以,不能提前打√”。女儿说完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拿起橡皮擦,将我提前打的√硬是毫不留情的给抹去了!小事不可小视,此小事似可折射出孩子忠于内心、秉承诚实之品行。
二、女儿边吃边思考问题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和四岁的小女儿在肯德基店里吃鸡腿。她一边吃着鸡腿,一边还在用她的小脑袋思考着现实问题。女儿思考的问题是:“爸爸,这店里的录音机播放的语句是爱我中华,为什么不说我爱中华呢?”我记得,我在湖师读大学时的李涛老师曾经告诫我们说:“走着,看着,思考着!”看来,我这女儿分明就是:“吃着,享受着,还在思考着!”
三、女儿对书本故事的引申思考
大孩尚不到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欣逢元宵十一期间,我把她带到新华书店,找了一本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让她读。她从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读到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靠制作果脯为生的,为此,大儿子希望每天都是晴天,因为晴天有利于自己晒果脯;老太太的二儿子是做雨伞生意的,为此他希望每天都是雨天,因为只有下雨,自己的雨伞才卖得出去。老太太每天都很开心,因为每天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她的两个儿子总有一个会对晴天或雨天很满意。当时,我与女儿是一起读的这个故事,相当于是亲子阅读。当时,我的头脑想得很简单,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有那么一点意思,只是觉得这个故事值得一读而已。没有想到,女儿并没有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一读了之,她读完故事之后竟然还向我问了一个让我觉得出其不意的问题。女儿冷不丁的问我:“爸爸,你说如果既不是晴天,也不是雨天,而是阴天的话,那么,老太太是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呢?书上说老太太每天不管是晴天或雨天都很开心,要是阴天,不出太阳也不下雨,那么,老太太开心得起来吗?”我的头脑或许是褶皱少而考虑问题很简单,故事读了就读了,一读了之,确实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想那么深。书本中的故事也在不经意间把我的思维带入了误区,对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之作用,让我误认为每天只有晴天或雨天,而疏忽了每天除了晴天和雨天之外可能还有第三种天气--阴天,出现阴天的可能性我的的确确没有考虑到。与女儿一起读书,我完全没有想的问题,她居然考虑到了。她将自己考虑到的问题向我发问时,居然把我问得一愣一愣的,问得我措手不及、窘迫不已而觉得脸上挂不住。看来,我得与时俱进的加强学习,否则,我这爱思考问题、爱问问题的女儿可能一不小心就在不经意间把我给问住了,即使没把我问住,也会让我觉得回答的相当吃力、相当勉强或牵强。
四、女儿做作业的主动意识与自觉意识
有一天晚上,我对7岁的大孩说:“待会儿,我和你妈妈去磁湖剧院看演出,你把你碗里半碗饭吃完之后就开始做你老师所布置的一大堆作业,你千万莫在家里贪玩和看电视。”女儿满口答应说:“好的,我知道了。”在去往磁湖剧院的半路上,我对孩子说的话不太放心,于是,为了验证她是否把我的话当话,我便让她妈妈一个人去磁湖剧院看演出,我从半路上折回家,想确切的看一看孩子到底是在自动自发的做作业,还是在如痴如醉的看动画片?当我返回家后,我原本以为孩子十有八九是在看电视看得不亦乐乎,没曾想,当我用钥匙打开房门的一刹那,孩子做作业做得聚精会神。由此可见,孩子的自律意识与自觉意识尚可,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尚能颇为自觉的做作业,倒也让我觉得欣慰不已。
五、女儿与我各执一词
有一天晚上,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对七岁的大孩说:“你在学校里读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第一位的。”我原本以为我的话语孩子一定会照听、照做、照办的,结果,我的话音刚一落地,女儿随即反问我说:“难道安全不是第一位的吗?”欣喜的看到女儿初步有了她自己的想法,而并不是我说个啥,她就做个啥,当然她更不是被动的、一味的全盘接受我的观点,而是能以她自己的真实之想法和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这似乎体现出孩子已经葆有一定的主见了。
作者 刘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