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貌
文/麦苗青青

流年飞渡,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夏日里租住乡间的日子已走过了三年。故乡虽今非昔比,多了些寂寥,少了些烟火气。但还是新颜换旧颜,到处呈现出新时代的风貌。
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扶持下,硬化路直达到门口,环境整治井然有序。儿时泥泞的土巷道变成了水泥路,昔日的沙沟河道桥梁治理的坚固美观。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相继盖起了小洋楼。引泉到户、网络覆盖、几乎家家有车、城里有房、手里有粮、地里不荒、种地兼养殖,住在宽敞明亮的院落里。闲暇时村民们便来到洁净的广场上休闲娱乐。
新时代的故乡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放光彩,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小。假日里上学的孩子们归来了,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节假日里村委时常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有趣的集体活动,让那些城里务工的村民和留守村庄的乡亲们一起参与到村集体活动中,增加了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巷道里也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昔日那个欢腾热闹的村庄又回来了······

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引领下,村里的精准扶贫、项目引进、养老金发放、医疗、卫生等服务也紧随时代的步伐。探索发展农村经济新模式等举措正在稳步推进。养羊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村民们在辛苦忙碌中,也收获着幸福生活。

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乡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23年年底,村民们享受到了国家煤改电项目的好政策,安装了“石墨烯远红外节能电热炕板”,以及“空气能热泵热风机”。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以下是笔者采访的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村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幕幕可喜可贺的新貌。

一、申中乡大山根鹿场

2022年11月,在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大好时机下,在外打拼多年的成奎叔和他的儿子在村里建成了总投资达147万,占地面积约15亩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他们经过了一年的精心培育和管理,生产出了鹿肉、鹿茸、鹿角帽、鹿茸酒等衍生产品,现已销往广东、海南、新疆、甘肃等全国各地。他们抓住商机,坚持回乡积极创业的新理念,也给村民们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鹿场里的那几十头成鹿,头顶着一对雄奇威武的鹿角,在鹿场里或食草或闲庭信步,有时会传来呦呦的鹿鸣声。小鹿们呆萌可爱,好似身披一件漂亮的梅花小马甲,个个睁着一对神奇明亮的大眼睛,在围栏处久久地盯着人看呀看,像个孩子一样,眼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梅花鹿浑身都是宝,也属于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温肾补髓、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等药用价值。也用于治疗发育迟缓、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虚劳消瘦等病症。但梅花鹿角具有一定毒性,不可盲目用药。

他们在牧场上种植了郁郁葱葱的苜蓿、玉米草、梧桐叶等富含36种营养素的天然牧草。今年计划种植高丹草、黑麦草、黄豆等几种作物来精准养殖。在辛苦忙碌了一年后,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全家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的创业路已迈上了康庄大道,相信他们的鹿养殖业发展的会越来越强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乡村需要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有即能在泥土里耕耘,又有敢于在村里创业致富,勇于奋进的带头人、追梦人。

二、湟源尕录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里的种粮大户颜生录种了十几年农作物。最初,他在村里的几百亩租地上耕种,后来渐渐地发展到了在上千亩租地上耕种农作物,探索出了一条创业致富的新路子。他不但在村里租地种粮,而且还到邻村和海东等地尝试租种。多年来,他春耕夏忙秋收冬藏,在自己日渐富裕中也带动了一部分村里的闲散户、贫困户、把剩余的劳动力集中在田地间,互惠互利,即完成了一年的农作物收成,也为乡亲们带来了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机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
他租了村里的860多亩耕地,主要耕种:小麦、蚕豆、油菜、马铃薯。2023年在村里的租地上种植了70亩油菜,亩产达400多斤。小麦种植400亩,产量达600斤,在下河拉(莫布拉、立达村)租种了500亩油菜,产量达400斤······春耕时节,从筛选种子到播种,他就开始亲力亲为操持机械忙碌起来。
夏天要打药、浇地、拔草,需要雇佣部分劳力完成。秋天收成晒粮、筛选、打包、归仓、收购等也需要雇佣劳力。每年的种植从种子、化肥、雇用机械、人工等费用高达30多万。一年给村民租地费发放要达22万多。他们夫妻共同努力,四季里一直忙碌着。一路走来,撒下了无数辛劳的汗水。

望着眼前这位淳朴憨厚的种田青年,从他满脸的疲惫和寡言中,看得出他在创业之路上是付出了很多的艰辛,也面临着各种困扰。近几年由于受到疫情等影响,虽然收益不是太佳,但他依然信念坚定,以满腔的热血扎根于土地,依旧勇往直前播种着希望。相信他以这种勤恳执著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一定会收获到用汗水浇灌的累累硕果。明天一定会开创出创业守业的新篇章。
乡村既要识才引才,也要懂才爱才。村经济才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更需要有颜生录这样的有号召力的引路人,懂技术会种田的“田秀才”。

三、花田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土豆深加工

乡村十月,一年的庄稼收割完了,天气也渐渐地凉了。十一月初,村民们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加工粉条了。村里新建的“湟源花田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院里也热闹起来了。村里引进的马铃薯深加工机器,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调试等工作等遇到了许多困难。而今,环境整治已经完成,厂房设备也布置妥当了。
深秋,厂房里也开始试生产了。闲散的村民们开始进行马铃薯深加工的初试阶段。何宗福大哥说:“1吨土豆可加工出300斤粉面,10斤粉面可出8斤粉条”。村民们在生产粉条的机器旁有序地忙碌着。
粉条加工看似简单,但工艺流程也很是繁琐,通常需要五、六个人操作。首先,土豆倒入机器内清洗、脱皮-打粉-沉淀-再把湿粉揉成团-沸水煮-再入机器搅拌均匀加入(盐、食品添加剂)-压实-切成小块-投入下料口-产出粉条-沸水煮开-凉水冷却-切段-上架-晒干。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算彻底完工。
为了带动村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村委会不辞辛劳地积极探索,引进项目资金,在搞活发展村集体经济,创收致富平台的路上正砥砺前行,不懈努力中······

愿乡村的产业欣欣向荣,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简介:麦苗青青,原名:孟金莲。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于《光宇报》、《西海都市报》、《格尔木日报》、《西宁晚报》及《丹噶尔文学苑》、《祁连文学杂志》、《昆仑文学》、《现代作家文学》、《都市头条》、《西海人文地理》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