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规律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2章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2章译文:“道”始终都是无名而质朴的状态,虽然小得无法分辨,可是天下却没有谁能使它臣服的;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匀;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要有所制约,明白了各自的制约,守好本位,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思绪流萤:
老子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是说自然规律存在于天地之间,如同江河的日夜奔流,人应尊重和敬畏规律,做事才不会因违背天理而失败。
“规律”,指自然界和社会领域诸多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内在关系,且以有节奏和不杂乱的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其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普遍性,不能创造,也不能灭失,且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总以其必然性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却都有着各自互不相同的规律,其根本内容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和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是人们主观的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
规律,是事物本质而非现象的联系,但与现象密切相关,且是现象中稳定、深刻的东西,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一是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后果,具有不可避免性,如任何悬空的物体一旦失去支撑,就必然向地面下落,这是物体之间的引力所决定;二是规律的重复出现,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没有变化和决定规律的本质原因没有消失,规律就必然会重复出现和发生作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事物之间有必然的纵横联系,如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相应事物的变化。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且具有普遍的支配作用,如新陈代谢、四季更替,适用于所有的阶段、社会、领域、层次等;现实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上就是强调遇事先规避主观的“想当然”,做好调查研究,而后再尊重客观事物的实际规律去做事。
20世纪初,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同时也有一群恶狼,威胁着野鹿的生存;于是,地方政府为了野鹿的安宁,开展了除狼行动,使狼群终于不见了踪影,可野鹿的繁育却加快,猛增到10万余头,将一切可食的植物和野草吃光,鹿群自己也陷于了饥饿和疾病的困境之中;无奈,地方政府又重新开始“引狼入室”,才使生态保持了平衡;这便是典型的不尊重客观规律,“好心办坏事”现象,因为狼群一旦消失,野鹿没了天敌,自己也会开始退化。
再如,行善施爱也有这样的问题;汶川地震后,许多孤儿陷入黑暗或迷茫之中,一些记者出于好心,就想借助媒体帮助他们,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他们心灵的伤疤,去采访或录像,无数次地唤起孩子心中无比恐惧的记忆,结果盲目的帮助,导致孩子们重复泪水中的伤痛;还有,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善心的体现,但如老人是患有高血压、脑溢血或摔倒时发生了骨折,救助者却没询问摔倒的原因,而去直接扶起,就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再如,喜爱荷花的人,常想把荷花从淤泥之中,移植到流光溢彩的玻璃缸内养殖,且勤于换水,殊不知这是对荷花的千般折磨,荷花便会很快的香消玉殒,因为荷花只有身处淤泥之中,才能香远益清;这看出,做事既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讲究方法。
过去,许多单位提倡领导干部“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冲破陈规陋习”地去做事,但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提法易让干部头脑发热地去蛮干;于是,接着就又补充提出了“三符合”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实际情况去做事、二是要符合客观规律去做事、三是要符合科学精神去做事;这样,就既符合了主席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又可规避一些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和不搞调查研究的做法。
同时,如我们换个角度,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能发现一些违背规律做事的现象;本来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民俗乡情等实际情况,人口向城镇集中也应是产业发展吸引的结果,而不是政府单方面无视质量、需要和产业基础,只为“形象工程”和卖地收入,盲目搞城镇化“摊大饼”、管理简单粗放、不顾实际、违反城镇发展规律的突进,或以为“盖一片楼,就等于城镇化”了;相反,一些地方政府应科学地预判当地农业人口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多在提供就业岗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准备,使农村转移人口的总体协调,具备“稳得住、能致富”的条件,才会消除误导城镇化的负面效应。
当然,现实中,人们一旦认识和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尊重和利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可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比如"草船借箭"、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都是利用对规律的把握,进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二是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就是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平时,人们都想在社会活动中获得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这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一般来说,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无阶级性,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则直接受阶级、集团和社会根本利益的影响;因此,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往往也需要克服来自多方面的抵制和反抗,以及人们的保守思想,逐步规避一些诸如使用添加剂饲养牲畜等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进而造福自己和社会。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现存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馈赠;然而,物转星移,适者生存,每一个生命又都是在竞争中,存活并进化在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中;农夫如不顾水稻生长的规律,而随意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就会导致水稻死亡;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比如,禹之父采取“水来土掩”的方法,历时九年治水,也未能解决黄河的洪涝之灾;而大禹却采取了与父亲“堵水”相反的策略,去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结果“治水顺应了水性,导之入海”,收效就变得极大。
罗布泊,原是青山蔽日、碧云风清的仙湖,如今却成为了万里无人烟的荒漠;南极的臭氧空洞,亦是人们过度排放氟利昂造成;如今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发病率陡然升高;还有化工材料污染河流、工业废弃污染空气、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导致鱼虾死亡、冰川消融,洪涝灾害日益严峻等等,皆是人们“违背自然,为所不应为”带来的惩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花谢花开,潮起潮落;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三千世界,掠影浮光……大自然都遵循着自己的本性去生存发展,我们的人生,也是自然综合体中的一员,自当在自然的纯净繁衍中,去悟出天人合一的融合规律,进而依道而行地去发展自己。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