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兰亭集序》记
昔时墨卷知书圣,
意气少年发如风。
今日情知老将至,
平气静气读兰亭。
王右军为书圣,国人尽知。《兰亭集序》是他书法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以致于被唐太宗李世民想方设法从其书法传人辨才和尚那里搜罗到手,并在身后带入昭陵,而今难觅真迹。传留至今的,只是各种摹品而已。
以上就是我以前对于右军和《兰亭集序》的一些看法。至于《兰亭集序》的内容,以前感觉平平淡淡,知道这是一篇对兰亭集会的记叙而已,记的也是诸如"永和九年"、"茂林修竹"丶"曲水流觞"、"惠风和畅"此类的有限的几个词,如此而已。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的,自己五十有三了。最近翻开《兰亭》,却有了全新的感受,不禁拍案叹曰,以往吾误矣。
今之吾观兰亭,文字简而意约,且一波三折,颇得"曲水流觞"之妙,非文章老手不能为之。今试为君言之。
文章一开始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了了数语,就介绍了文章的时间,地奌、人物,事由。作者下来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又极简约的介绍了这次聚会的山水环境和良好气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曲水流觞"的兰亭集会画卷。
雅人,雅事,雅地,宜时,四雅齐备,如此才得聚会之乐。所以作者下来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此良辰,才能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酒觞,顺着清流而下,自然而然向我们漂来,至者赋诗而饮,诚一乐也。
但是且慢,这样的行文,我们只看到了水流之顺,而不见其曲。流觞之曲何在?于是作者下来总结了"乐”之两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二者"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相同的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乐则乐矣,但都"不知老之将至",于是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盛宴不再,盛事难续,世间哪有永远的快乐!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是短暂的,死亡终久到来,思及于此,"岂不痛哉!"乐则乐矣,悲从中来,终于乐极生悲了。那小小的流觞,于是便有了一曲,轻轻地随着水流拐了一个弯。
本文之曲,不尽于此。人生万乐,终归一死,按一般人的想法,那就万念俱灰了。但是作者却说不!他认为,古今同感,千古有知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正因为人生短暂,才要珍惜人生,善保生命。既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雅事不再,才要记录下来,以待后人同感。于是在"悲死"的暗色中又透出了一抹"乐生"的亮色来,这又是一曲。既总结了作此文的原由,又达到了"一波三折","曲中通幽"的效果。
据说《兰亭集序》是在右军醉酒的状态下一挥而就的。这种状态在创作中,无论书法还是写作,都是一种极致的境界,那就是"意与神会"、"艺神合一"的忘我境界。作者平素的人生领悟,书法素养合而为一,从而达到一种"鬼斧神工""人力莫为"的艺术效果。从写作上看,文章技巧己无所谓,作者平时对于人生的深入思考,以及文学素养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表现和流露。我们知道,心有丘壑艺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己经达到了一种不技而技,不思而思,随心所欲,神使艺成的境界了。
如此境界,非饱经人生苍桑,艺海沉淫者,不能为之。所以有人分析这是作者五十一岁的作品,这应该是正确的。我们从兰亭集序中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法和文学技巧,而是人生豁达而又积极的境界。
至于我,为什么以前对兰亭集序感觉平谈,现在却有了深刻理解,"有感斯文",无他,五十三,知天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