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大美聊城。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哈宝泉老师的优美散文《致敬!中国龙》。
【龙年话龙·美文欣赏】
致敬!中华龙
文/哈宝泉(山东)
【导读】岁在甲辰,时值初春,万物生机盎然。哈宝泉局长的优美散文《致敬!中华龙》洋洋洒洒两万言,主编敬请诸君耐心阅读,静心阅读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作品内容翔实,丰富多彩,选材得当,文笔流畅,读之顺口。大致分为如下几大模块。一、龙在图腾崇拜中诞生;二、龙图案在形象完善中成长;三、龙在种群繁盛中壮大;四、龙在帝王宫廷中盘旋;1.龙图案在帝王身世上盘旋。2.在帝王年号上盘旋。3.在帝王权威上盘旋。五、龙在民间百姓中舞动;六、龙的美丽在传说中舞动;七、龙在节日中飞舞;八、龙在十二生肖中游走;九、龙在百姓生活中活灵活现;十、龙在出土文物中展现,十一、龙在中华文化中翱翔;十二、龙在民族复兴中飞天。1.把握龙的灵性:喜水,好飞,善变,灵异,祥瑞。2.彰显龙的德性。3.弘扬龙的精神: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总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龙文化绚丽多彩,请大家慢慢细读品味《致敬!中华龙》,一定会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今年是甲辰龙年。那就说说龙,说说中华龙。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首侯德健1978年创作的歌曲《龙的传人》,几十年间经久不衰,唱的人激动,听得人感动。可以说,龙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向你致敬!龙,中华龙。
致敬暇余,对你,中华龙,我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发出一连串的天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怎么成为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为什么提起你就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等等。带着这些“天问”,我去追寻你的踪迹,探究你的历史,一次次、一次次走近你、再走近你……终于,答案找到了。原来是……
你在图腾崇拜中诞生
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会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本领。人们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它们、保护它们。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徽号和标志。
据史学家考证,中国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距今约8000年的伏羲时代。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古书中记载,伏羲氏生于成纪,徙治陈仓,都于陈,在位150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成纪,发展壮大后,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建都于陈。这一活动区域大体与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区域相吻合。龙图腾的形成源于伏羲,除了闻一多先生的论述外,还有其他证据。唐·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里面一开始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种记载昭示了伏羲氏在龙图腾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又,蛇在十二生肖中叫小龙,蛇如果有了灵性,就变成了龙。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始终说,最先出现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应该是远古第一帝,青龙也应该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还有的史学家认为龙图腾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如蛇的标志图案、牛的标志图案、鱼的标志图案、马的标志图案、鹿的标志图案、鸟的标志图案等,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这也标志着你,中华龙,正式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
从此,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其母附宝感“闪电”(龙形象来源的一种)而生,尧帝是其母庆都感“赤龙”而生。既然中华始祖们都是龙繁衍的后代,那么,中华民族的子孙便自然而然地传说为“龙的传人”了。
你在形象完善中成长
正如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若干阶段一样,你的形象的完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部落的兴衰融合、朝代的更替变革,你的形象不断丰富完善,至宋代才趋于定型和完美,由最早的形象“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尔雅翼·释龙》)定型为“新九似”中华龙形象: “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宋·董羽)。龙混合了飞禽、走兽、爬虫、游鱼的体态特征,是集众多动物形象于一体的神奇动物。
关于你形象的来源,有龙为马说、龙为鳄鱼说、龙为蜥蜴说、龙为恐龙等爬行动物说、龙以蛇为主体的混合图腾说,龙出于河马说、龙出于星象说、龙出于闪电说、龙出于水牛说、龙出于犬说、龙出于蛙说、龙出于树神说,龙首来源于猪首说,龙以海洋巨蟒为原型说,等等。
根据史学家们考证,中华龙形象的完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上古至春秋时期,可称之为“原始龙”。这个阶段的龙多做匍匐爬行状,结构形态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动物的特点。但它们的形状极为丰富,也异常怪异。或尖角,或齿角,或无角,或长鼻,或卷鼻,或无鼻,或多鳍,或一鳍,或无鳍,或一足,或前后有足,或无足……他们带着一身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展示着神秘的威力。这不仅反映着上古时代大陆地方文化未经系统化之前的形态,同时也反映着野蛮的部落兼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是从战国至唐代,可称之为“中世龙”。这个阶段是龙的形态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开始脱去爬行动物的特点,从匍匐走向飞腾。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复杂化,出现了头发、节毛、角开始分杈,由原先的牛角变为鹿角,羊须的特征开始突出,有时则表现为兽身,而且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如汉画砖上的青龙龙头高举,引颈长啸,大有腾身欲飞之势。最能代表这个阶段龙的典型特点的是河北赵州桥上的隋代龙纹,龙头反颈向天,龙目怒视,毛发飘然,龙体欲伸,气势磅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世龙不管龙姿怎样变化,形态怎样不同,它们的头大多奋力高举,伸颈欲鸣,有引身向上的飞动趋势。这一点与原始龙和现代龙,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中世龙形象深深植根于强盛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是从宋代至清朝,可称之为“现代龙”。宋代以后,龙的形态基本定型,元、明、清七百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多姿,通体华美,虽然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威严,但却失去了中世龙的刚猛。他们的头角由短变长,呈叉状,但却没有进攻性,展示的是一种“威仪棣棣”的风度,是真正的皇家气派。上颚由卷变直,口由深变浅,原始龙带血的巨口变成了满足生存需求的觅食工具。身躯延长,须发长飘,身体的各个部分表现的极为协调,优美的姿态更富有神韵。原始龙、中世龙形象中所具有的那种浓郁的神秘感已经消散,而更多的却是留给世人的审美价值,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
你在种群繁盛中壮大
在你的图腾形象出现以后,你的种群也开始繁盛起来,主要有五色龙、有角龙、无角龙、有翼龙、无翼龙五大种类。五色龙,顾名思义就是五种颜色的龙,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的颜色,分别是黄龙、青龙、白龙、赤龙、黑龙;有角龙是中国传统龙的形象,无角龙,有螭、虬等;有翼的龙并不多见,有记载的只有应龙。《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此外还有: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好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这些都说明了你种群的繁盛、兴旺。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为“四灵”、“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代表东方,东主木,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背生双翼的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老龙,是神话中的祖龙、真龙。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书中说,应龙杀蚩尤、夸父,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在部分盘古神话中,还说它抚育了盘古。
火龙:指传说中能喷火的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子上、装饰在房梁和天花板上的龙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盛景,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你种群繁盛的另一个标志是“龙生九子”、家族兴旺。据明·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老大囚牛:为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老二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常被雕装在刀柄或剑鞘上;老三嘲风:平生好险,殿角走兽大都是其形象;老四蒲牢,他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鲸鱼,每当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并将撞钟的大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老五狻猊,又称为金猊、灵猊,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常见其风采;老六赑屃,也称龟,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看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老七狴犴,又叫宪章,其貌像虎,虎是威猛之兽,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的门上,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老八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碑两旁的文龙是其形象;老九螭吻,龙形的吞脊兽,口阔嗓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
除“龙生九子”外,龙在天上、地上、山川、江海无处不在。如东海有龙王敖广,西海有龙王敖闰,南海有龙王敖钦,北海有龙王敖顺,四海之内全被龙族垄断。还有龙公龙母、龙兄龙弟、龙子、龙女、龙孙,龙之家族非常兴旺。
你在帝王宫廷中盘旋
自汉代始,你开始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汉以后你和帝王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在明清两代你的使用权被皇家垄断,只能在帝王宫廷中盘旋,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象征。
你在帝王身世上盘旋。
汉代以前,龙就于帝王及部落首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古的伏羲氏就“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炎帝是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长得“龙颜而大唇”;五帝之首的黄帝长得“龙颜有圣德”、“令应龙攻蚩尤”、“轩辕(黄帝),黄龙体”;五帝之二的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五帝之三的帝喾“春夏乘龙”(龙在上古时期,是赋予帝王身份的特殊坐骑和标志,所以不少历史文献中,都有古帝王乘龙的记载);五帝之四的帝尧是其母庆都“出以观河,遇赤龙”而生;五帝之五的帝舜长得“龙颜大口黑毛”;夏朝的奠基者帝禹,其父鲧死后化为黄龙即是禹,而“禹”字本身就是一条富有生命力的运动中的蛇。蛇正是构成龙的原始素材,也可以说蛇也是龙的一种。《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秦始皇为“祖龙”:“祖,始也;龙,人君相。谓始皇也。”进而将帝王和龙一体化,增加了帝王的威严。
帝王与龙真正一体化自汉代始,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被称为“真龙天子”的皇帝。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就是说刘邦的母亲在大泽里睡觉,结果龙神入梦,使得她怀有身孕,产下刘邦,“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刘邦之后还有三位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一位是隋文帝杨坚,《隋书·高祖本纪》记载:“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尼自外入曰:……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杨坚出生没多久,头上长角,身上有龙鳞。这个时候突然有个尼姑进来,说这个孩子有龙相,手中还有一个“王”字,就是能得天下的意思。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虽然没有说李世民有龙相,但出生时门外竟有两条龙,还停滞了三天,也是一大奇观也。第三位是清顺治帝福临,《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母孝庄文皇后方妊,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志天授。”就是说孝庄太后生福临的时候,浑身有红色的龙气缠身,福临出生后,脑袋上(有龙角)顶起,是一个有龙象的帝王。
应该说明的是,帝王一体化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存在,不排除统治者为了统治万民而抓住了中国古人的图腾信仰与敬畏神明的心理进行的自我宣扬。此外,史书中对于帝王的诞生自古以来都要有天降异象的配合也是一大特色。
你在帝王年号上盘旋。
龙与帝王一体化还体现在帝王的年号上,古代帝王的年号多取吉祥之词。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龙既是主宰雨水的神,又是吉祥神像和保护神,象征权势、高贵、尊荣和成功。因此,一些帝王、地方割据政权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都曾以龙为年号,帝王的目的在于得到龙神护佑、天下太平;起义首领的目的在于希望龙神显灵、一统天下。历史上带有“龙”字的年号共有14个:黄龙、青龙、白龙、神龙、景龙、见龙、兴龙、龙飞、龙升、龙凤、龙纪、龙启、龙朔、龙德。
在五色龙中,“黄龙”最为尊贵,因为“黄龙”是古代真龙天子的象征。最早使用“黄龙”为年号的是汉宣帝刘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龙”字的皇帝年号。除汉宣帝外,东吴王孙权和趁“安史之乱”反唐、自立为王的唐梓州刺史段子璋也曾用“黄龙”为年号。“青龙”是五方龙中之东方龙,以“青龙”为年号的有三国魏明帝曹睿、十六国时期的后赵义阳王石鉴和后燕昌黎王兰汗。“白龙”是五方龙中之西方龙,以“白龙”为年号的是五代十国的南汉创建人刘奠。以“龙朔”为年号的是唐高宗李治,以“神龙”为年号的是女皇帝武则天,以“龙飞”为年号的是东晋十六国后凉建立者凉太祖吕光,等等。由于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龙也因此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帝王以“龙”为年号,表明称帝称王的目标或确定或完成,或制造舆论来自夸、自慰、自壮声势,总之都是希望得到龙神的保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你在帝王权威上盘旋。
龙成了皇帝的化身和帝王权威的象征之后,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威严,开始把龙据为己有。所以龙族就成了皇家一族,龙种就成了皇室脉传,龙就成了帝王本人。从太昊伏羲氏之后,几乎所有的帝王都被历史记载打上了“龙”的印记,他们利用人们对龙虔诚的崇拜心理,把自己说成是“真龙天子”,具有和龙一样的神性和威力,借龙的神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龙纹。龙纹即龙的图形、图案。纵观历史龙纹造型,可以看出:商周粗犷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雄壮、威武的龙纹最宜作为帝王的服饰,帝王对龙纹的垄断体现的最为突出。据考古发现,龙纹最早形成于商代,龙纹用于服饰也是在商代。到了东汉,帝王对龙纹的使用做了许多限制,九卿以下官员已无使用龙纹的资格。到了元代,帝王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开始垄断龙纹的使用权,元世祖忽必烈明文规定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有日月龙凤图案的绸缎,《元史》明文规定职官、命妇的服饰、器皿、车舆皆不得使用龙凤纹、帐幕不得使用赭黄龙凤纹。到了明朝,朱元璋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以不同动物纹饰表示一至九品官职地位的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不许绣龙凤。清代规定,龙纹只能用于皇室,主要用在皇帝、皇子、亲王等人的服饰上,其他人不得使用。
龙袍。即绣有龙形纹饰的袍服,在古代服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说“龙袍”与“黄袍”是一回事,如宋代的赵匡胤“黄袍加身”。龙袍最早出现在周朝,当时只是画有龙纹的服装,为深衣的一种款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龙袍。一直到了元明时期,帝王袍服上绣有龙纹的现象才越来越多,皇帝也被称为“真龙天子”,帝王与龙才融为一体,自此也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龙袍。龙袍作为帝王的服饰代表,不仅表示帝王对龙的崇拜,更显示帝王的气派、威严。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皇帝的龙袍上共绣有九条龙。清朝时皇后的朝服亦须绣龙饰,以与帝王“匹配”。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乾隆年间的皇后朝袍,上面就绣着九条金龙,真个是满袍皆龙、龙气十足。
需说明的是,大约在汉代“龙象至尊”的意识逐渐形成,从元朝开始,朝廷三令五申,规定只有皇帝和他的一些亲属才能穿五爪龙的袍服,大臣们只可以穿四爪龙或三爪龙的袍服,但不能叫“龙袍”,只能叫“蟒袍”。
龙椅。龙椅是帝王身份的标志,所谓龙椅,就是刻有龙形图案的椅子。龙椅一般放在大臣们上早朝的朝堂台阶上,它的设计非常考究,上面刻满威武龙腾,饰以金漆,以显示皇帝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龙饰。历代帝王的宫殿里面都以龙为主要装饰来构建,群龙绕舞,处处散发着冲天龙气。在宫廷的建筑中,龙也是用的最多的图案,大量龙纹龙雕的使用,神态各异、气象万千,更增加了皇权的威仪。现存于北京故宫九龙壁上的九条龙条条栩栩如生,这种万龙朝圣的装潢设计,构成了一种威严神秘的氛围,以获得神化帝王、恫吓臣民的效果,可谓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总之,帝王权威的树立与龙密不可分。帝王借龙显示自己,唯我独尊、凌驾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变化多端、高深莫测的权威;以龙体、龙威、神秘、神圣标示自己的“贵不可言”和“恩泽天下”。
你在帝王起居上盘旋。
古代帝王不仅在严肃的政治场合中使用龙纹,他们的日常起居上也与龙形影不离。帝王的容貌叫“龙颜”,如黄帝为“日角龙颜”、刘邦为“隆准而龙颜”、隋文帝杨坚是“为人龙颔”;帝王出生叫“真龙天降”,未登基前叫“龙潜”,即位后叫“龙飞”,开创基业叫“龙兴”,身体有病叫“龙体欠安”,高兴叫“龙颜大悦”,生气叫“龙颜大怒”,去世叫“龙驭宾天”、“龙御上宾”;帝王日常起居、工作的地方叫“龙庭”、“龙潭”,未登基前住的地方叫“潜龙邸”,休息的床铺叫“龙榻”,生的孩子叫“龙种”、“龙子龙孙”;帝王坐的椅子为“龙椅”,穿的衣服为“龙袍”,戴的帽子叫“龙冠”,乘的车叫“龙驾”、“龙辇”,走路叫“龙骧虎步”,用的器物叫“龙盏”、“龙柜”、“龙碗”、“龙盘”,等等。
帝王内廷的陈设和日常生活用品更是雕龙画凤、制作精致。屏风历来是我国古代室内主要陈设之一,是竖立于室内用以挡风的器具。明清时期,朝廷每个殿堂的宝座后面几乎都立着屏风,屏风上面刻着龙纹、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如“紫檀嵌黄杨木雕云龙屏风”、“雕龙髹金屏风”。帝王用的床叫“龙床”,用象牙、美玉、金银、珍宝等名贵材料制成。隋唐以后,帝王用的龙床更加讲究,制作更加精美,装饰更加华丽。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帝后用的龙床,都是雕龙刻凤,极具风采。宋代·程珌的“龙床犹御金华殿,方进群儒读宝编”、元代·王士熙的“阁中龙床琢白玉,瑟瑟围屏海波绿”、明代沈氏的“尚仪引见近龙床,御笔亲题墨色香”都是咏帝王龙床的诗句,描述了龙床的华丽精美。蚊帐也是帝王宫廷必备的用具之一。清朝历代帝王的龙床上都挂着蚊帐,上面刺龙绣凤,纹饰丰富多彩。除以上三样外,其他如厨、柜、桌、椅、凳等日常用具以及供帝王玩赏的工艺品上都刻有龙纹,以体现帝王的高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你在民间百姓中舞动
你自从诞生之后,在天则腾云驾雾,在海则追波逐浪,在人则呼风唤雨,在山则龙脉纵横、绵延千里万里的神通和“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行;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的本领,深深为人们所折服。帝王宫廷的高墙并没有把你锁住,帝王们也没有能完全占有你,你还是经常飞入民间百姓中。民间百姓对你的崇拜可谓万物崇拜之首,数不清的民风民俗节日都与你有关,到处可见你舞动的身影。
你在龙的美丽传说中舞动。
在中国的民间有许多关于龙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体现着古人的勇敢和智慧。
鲤鱼跳龙门。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民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宋·《太平广记》引汉·《三秦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龙矣”。少数跳过龙门的成了龙,多数跳不过去的从空中摔下来,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这一传说与科举取士有一样的人生境界,所以,科举考场也有“龙门”之谓了。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赠崔侍卿》的诗,写鱼喻人:“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鱼跳不过龙门,成不了龙,人科举不中也成不了“龙”,只有和凡鱼在一起度时光了。成语“望子成龙”,应是从这个故事概括而来。
四海龙王。
四海龙王是中国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龙王是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的龙神。东海龙王敖广在中国东方为尊位,所以东海龙王为青龙排第一,控制雨水、雷鸣、洪灾、海潮等;南海龙王敖钦为赤龙排第二,控制火灾、人间三昧真火、闪电等;西海龙王敖闰为乌龙排第三,操纵风源对流,司掌气候阴凉、天气变化;北海龙王敖顺为白龙排第四,掌管雪、冰雹、冷冻、冰霜等。中国学术界一致认同 “龙王外来”的观点,认为“龙王”这一概念是随着佛教经典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座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他没有办法,只好用画笔为龙点上了眼睛。谁知刚点上两条龙的眼睛,天空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只剩下没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了。
类似上述美丽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如“龙凤呈祥”、“乘龙快婿”、“天桥乘龙”、“叶公好龙”、“掷杖成龙”等等。
你在龙的节日中舞动。
“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龙节”、“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已到惊蛰节气,地气回升,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升天,呼风唤雨,恩泽人间。二月二还被称为中和节,为了表示对龙的崇拜,各种吃食皆以龙命名。人们将面条称“龙须面”、烙饼称“龙鳞”、饺子称“龙牙”、菜团子称“龙蛋”、炸油糕称“龙胆”。二月二“龙抬头”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多数地方这一天都要给小孩儿剃头,称之为“剃龙头”,亦是盼将来有出息之意。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端午节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习俗主要是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古代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场面十分壮观。是时,群“龙”下水,整装待命。一声炮响,比赛开始,条条长“龙”犹如利箭一般向前冲去,两岸欢呼,鞭炮阵阵,热闹至极!唐·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记叙了这一热闹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端午节赛龙舟,民间有种种传说。一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另一说是纪念越王勾践,宋·高承《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再一说,是纪念东汉为救父投江而死的孝女曹娥。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传说是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救国抱负破灭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人们为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就划龙舟冲进波涛汹涌的江中,象征打捞屈原遗体的样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舟竞渡的娱乐活动和竞技项目了。
除“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日端午节”外,我国还有“龙王庙会”、“龙潭祭”、“六月六晒龙袍”、“看龙场”、“祭龙日”等与龙有关的节日。
你在十二生肖中舞动。
龙在中国文化中受到追崇,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也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地支为辰。五为奇数,在九个单数中位居正中,可见龙的地位之尊贵。十二生肖最晚在汉代就成型了,十二个生肖中,除龙为图腾崇拜的一种动物综合体外,其他十一个生肖都是实际存在的动物,可见龙的影响之大、之广。十二生肖最初的功能是对应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值日守时。龙值守辰时,即上午的七时至九时,这个时间一说为群龙行雨的时候;一说这时太阳刚出升不久,照耀大地雾气升腾是龙出没的最佳时间,时隐时现,神龙见首不见尾。后演变或增加了纪年功能,一年对应一个生肖,十二年一个轮回。生肖动物十二种,辰龙是一个特例。不同于子鼠、丑牛等生肖,它不是实有的动物,而是文化造就的灵物。世界本无龙,现在没有,古时也没有,然而古人却可以看到“龙”。追寻龙的来历会发现,古人看到的龙,描绘的龙,其实是不一样的,龙是多元的组合,龙的创造也是多元的、复合的。
如果把十二生肖中的龙(大龙)和蛇(小龙)合为一组的话,你会看到古人的辩证智慧: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如果只有柔的一面,或者说太柔了就容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才能无往而不胜。
你在出土文物中舞动。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龙的“时间定位”提供了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至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它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时间定位在8000年前。
两条“中华第一龙”。
一条是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躬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据科学测定距今6500年,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另一条是1971年发现的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该龙高26公分,直径2.3到2.9公分,重约2公斤,距今5000多年,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两条“天下第一龙”。
一条是1988年在邯郸市西北10公里卧龙坡发现的“古石龙”。大龙龙身由每节长1米左右、高2.5米、宽4.6米的灰白色砂岩石块堆砌而成,全长369米,现只有34米裸露在外,大部分仍埋藏在土中。龙体由厚薄不同的龙节粘接而成,龙腔中空,前高后低。大龙龙体潜伏在高15米的卧龙坡的黄土下,昂首东北,龙体掩埋处,是黄土地质,并无岩石,石龙以其石体独存。在大龙左右发现9条小龙,一共10条石龙,中间为大龙,9条小龙左五右四排列在大龙两侧,布成了有规则的“十龙阵型”,抑或为“龙生九子”寓意。9条小龙身长均为200多米,形态各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怒颜勃发,有的温顺可爱。小龙与大龙构造相同,石质一样,龙骨直径1米至1.5米不等,与大龙并向而卧,簇拥相随。此石龙迄今为止,是中国境内年代最古、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它的成龙年代(有说3万年)和用途。另一条是来自兰州民间珍藏的红山文化晚期的C形碧玉龙,高83公分,宽89公分,重约50公斤,通体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线条优美、流畅。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生动呈现出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当之无愧成为迄今为止公开报道过的红山文化碧玉龙中最大的一个,堪称“天下第一龙”。
“新中国龙”
新中国龙是生活在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海洋中的水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均可生活,1996年出土于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新中国龙化石长7.6米,头上长有一对龙角,酷似中国古代龙图腾中的中世龙形象,为传说中长角的古代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
此外还有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三龙蟠环透雕玉珮等皆栩栩有生、形象逼真。
你在百姓生活中舞动。
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你的踪迹,建筑有龙宫、龙亭、龙榭;动物有龙马、龙蚤、地龙、海龙、变色龙;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食物有龙虾、龙眼、龙须面、龙冠;地名有龙岩市、龙口市、龙泉市、龙海市、双龙寨、洛阳龙门、龙井。十二生肖中龙排第五,百家姓中龙姓排名第256位,约312万人。
四灵之首。《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麒麟为百兽之长,凤凰为百禽之长,乌龟为百介之长,龙为百鳞之长,都是祥瑞的标志。龙为“四灵”之首,是水族之王,威力强大,气度非凡,虚无缥缈,变幻莫测,能在深渊大海中潜伏,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飞腾,能兴云布雨、普降甘霖、福泽百姓。
以龙喻人。最著名的就是孔子称老子为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另一位被喻为龙的是晋文公,介子推的从人将晋文公比喻成龙,将介子推等五位臣子比喻成蛇:“龙欲上天,五蛇为辅”(《史记·晋世家》)。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曾被称为龙:“祖龙者,人之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历史上不乏名字中带“龙”字的著名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辩才公孙龙,三国时期的忠义猛将赵子龙,明代风流才子冯梦龙。以“龙”字为孩子起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冀。
舞龙祈雨。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舞龙的用意,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人丁兴旺。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中华民族是拥有56个成员的大家庭,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也都与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动人的关于龙的传说和各种各样的龙舞。如云南彝族的“牵手跳龙门”,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龙”,苗族的“接龙舞”,仡佬族的“打花龙”等。这些龙舞,大多欢快活泼,轻松有趣,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人们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秉赋龙性。
你在中华文化中翱翔
上下八千年,纵横九万里,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从远古至今,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贯穿始终,从帝王阶层到民间百姓,从天文到地理,从正史到野史,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各类建筑到器皿衣着,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祭祀到节庆,无不打上龙的烙印。龙以文兴,文以龙盛。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龙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兴盛中功不可没,同样,中华龙也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成长、成熟、翱翔起来。
《易经》中的龙。
作为中国第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在“乾”卦中借龙寓意,通过龙在六位上的潜、见、惕、跃、飞、亢六种状态,说明事物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龙最初潜藏在水底,环境不允许它有所作为(潜龙);随着条件变化,龙开始登上陆地活动(见龙);龙审时度势,一方面积极奋进,一方面又保持高度的戒惧(惕龙);龙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或者腾跃进取,或者退回渊底,以退为进(跃龙);龙终于高飞上天,达到最完美辉煌的境界(飞龙);龙由于过分冒进,高飞穷极,知进忘退,造成有所悔恨(亢龙)。乾卦以龙的活动为象征来类比世界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形象地展示了事物萌生、发展、成长、兴盛乃至物极必反,终至衰亡的整个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充满着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懂得谦退,居安思危,切不可盲目亢进。其中的爻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影响深远。
《山海经》中的龙。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于一身的奇书,也是一部神话故事集,是打开我国上古文明的一把钥匙。书中记录了许多远古的动植物信息,其中也包括龙,并且记载不少,书中关于龙的故事,给神秘的龙更加笼上了一层薄雾。
首先,书中罗列了一些作为神灵坐骑的“龙”。如“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等,这些龙都是作为神人的坐骑出现的。其次,书中记载了一种借双翅而飞翔的应龙。如“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再次,书中记录了许多形态各异但本质上仍然还是龙的“龙”。如人身龙,“其神状皆人身而龙首”;马身龙,“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鸟首龙,“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人面龙,“其神状皆人面而蛇身”,“人面蛇身”即“人面龙身”。古人认为龙的存在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或者说是一个人人知道的常识,而《山海经》中关于龙的记载,即是古人这一思想认识的直观反映。
小说、戏曲、赋中的龙。龙雄奇威武的形象,圣灵神异的特性和光怪陆离的身世,一直牵引着文学家们的深思遐想,为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学增色不少。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东晋·干宝《搜神记》、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唐·张读《宣室志》等。最精彩的是唐·李朝威的《柳毅传书》,写书生柳毅与龙女相爱的故事,龙女爱慕柳毅,遂变幻容貌,托名卢氏女,与柳毅终成眷属。小说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浪漫,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明、清时期,小说对龙描写不多,只有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然多为掇拾乡间市井之语,加以艺术加工,因蒲氏文笔精炼生动,描写神韵盎然,也十分精彩。
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古代戏曲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剧目。但以龙为戏名的却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中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戏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都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小龙吟、回龙等。京剧的脸谱有龙纹的成分,京剧的服装(俗称行头)更离不开龙纹。
汉以后赋体流行,由于得到汉代帝王特别是汉武帝的倡导,赋体发展得很快,但同时内容与风格上却变得绮丽空虚、百般铺陈,成了歌功颂德的文体。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有的纯粹是一种阿谀。艺术上也少有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大家的龙赋别有一番气象,如唐·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宋·王安石的《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诗词中的龙。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诵的对象。
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龙移》极有气势:“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宋代无名氏的《骊龙》则描绘了一幅神龙乘风破浪的画卷:“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古人在面对龙的古迹时好临风怀想,赋诗抒怀。唐代诗人刘长卿在横龙渡前赋诗道:“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秋水晚沈沈,犹疑在深处。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在他笔下,神龙仿佛还在深渊潜藏,连树影风声也像极了龙的影像。
唐代时,龙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到了宋代画龙者更多,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和《九龙图》,线条流动,神态逼真,神采夺目。北宋刘攽在《画龙》诗中这样描述:“南人谒雨争图龙,画师放笔为老雄。烟云满壁夺昼色,雷电应手生狂风。观者皆惊牙爪动,攫拏意似翻长空。吾疑奋迅出户牖,何事经时留此中。共言叶公初好画,当时亦有神龙下。天意为霖非尔能,世俗慕真聊事假。”该诗富含哲理,指出“叶公好龙”、世人认假不认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元代诗人李祁借《题家龙溪画龙》一诗祝愿天下太平:“龙溪溪上见苍龙,势在飞腾变化中。沛作甘霖涌济旱,九州四海乐年丰。”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咏龙眠山》中也有这种宽广胸怀:“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龙是神物,它不会只居于一隅,只造福一方,它会施雨四海,普济苍生,它是民众的图腾。
明代咏龙者众多,文人王世贞在《题春雷出蛰图》中写道:“一夜春雷发,群蛰自相语。神龙岂不劳,人间要霖雨。”该诗是苍生盼雨、祈求丰年的心情写照,也寓意了百姓渴望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心愿。清代刘必《投池潭龙宫》一诗也道出了诗人祈愿神龙润泽苍生之意:“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头角虽经岁,际会风云在一朝。即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及枯焦。神踪许为苍生起,愿击香车上九霄。”
成语中的龙。
据相关统计,含“龙”字的成语共有298个。龙字在第一位的有125个,如龙驰虎骤、龙雏凤种、龙德在田、龙雕凤咀、龙尊虎距、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肝凤髓、龙鬼蛇神、龙驹凤雏、龙举云兴、龙楼凤城等;龙字在第二位的有77个,如白龙鱼服、藏龙卧虎、伏龙凤雏、乘龙快婿、乘龙配凤、雕龙画凤、二龙戏珠、放龙入海、飞龙乘云、飞龙在天等;龙字在第三位的有55个,如笔走龙蛇、鼎成龙升、凤骨龙姿、凤狂龙躁、凤楼龙阙、凤毛龙甲、凤髓龙肝、凤舞龙飞、凤舞龙蟠、凤子龙孙等;龙字在第四位的有42个,如叶公好龙、附凤攀龙、矫若游龙、踞虎盘龙、跨凤乘龙、麟凤龟龙、流水游龙、马水车龙、雀马鱼龙、人中之龙、蛇化为龙等。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典故、一个故事,如:“伏龙凤雏”。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也。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处。”建安十二年,刘备急需得力谋臣辅佐,颍川人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说:腐儒俗士怎能了解时政要务?了解时政要务的一定是英雄豪杰。这里自有伏龙、凤雏二人可为辅佐。刘备问是谁,司马徽答“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庞士元,即庞统。伏龙,在这里指潜伏隐卧的龙,诸葛亮人称“卧龙”;凤雏则指未出窝的小凤凰,庞统号“凤雏”。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应时而起的英雄俊杰。
八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也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民族节日都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除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龙王庙会外,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处处可见舞动的龙、腾起的龙、翱翔的龙。
你在民族复兴中飞天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态,兼包容千山、吐纳百川之胸襟。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先祖;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脉;龙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龙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在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今天,我们来把握龙的灵性,彰显龙的德性,弘扬龙的精神,对于汇集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握龙的灵性。
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鹰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华铸就脊梁!
在龙的灵性中,“喜水”位居第一。
这是因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龙的诸多的模糊集合对象,可以说都是“水物”或“水相”。鱼、鳄、河马、海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牛、马、鹿等也离不开水;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与水关系密切。“喜水”的灵性使龙特别适于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恩泽天下。
“好飞”是龙的第二个灵性。
龙之“好飞”,原因有三: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云、雷电、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三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以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摆脱现实的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去。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那也就不是龙了。“好飞”的灵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的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都体现了龙的这一灵性,龙多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
“善变”是龙的第三个灵性。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有了“善变”的灵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灵异”是龙的第四个灵性。
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而变,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其他三灵是麟、凤、龟)之首。
“祥瑞”是龙的第五个灵性。
龙喜水,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天帝、神仙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卓尔不群。将这种种灵性集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所以龙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国最大的吉祥物,成为美德和力量的化身,进而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彰显龙的德性。
龙在逆境时能“潜渊”,无怨无悔的“潜龙勿用”。但龙仍不屈不挠,聚集力量,准备时时有所作为,或“见龙在田”,“或跃在渊”,经过不懈奋斗,终于“飞龙在天”,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就是龙深层次的精神境界——龙德:不畏艰难险阻,追求并一定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亦即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易经》《乾卦》九四《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就是自始至终常言之信实,自始至终常行之谨慎,防止邪恶行为发生而始终保持诚信,善于处世而不自我夸奖,这样就能“得能广博而变化于世俗也”,即以自己高尚广博的德行感化世风并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这亦即龙德的又一层面:以诚信厚德,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共谋发展。
从炎帝、黄帝开始的历任华夏部落联盟的那些首领们身上无一不体现着这种“龙德”精神,无一不是品德高尚,并充满了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人。他们为了完成西方、东方和南方不同族团的大融合、大联合、矢志不移,经过短暂的冲突、碰撞,终于实现了在统一的华夏部落联盟内和谐发展。中华龙与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密切相关,而龙的形象也正是在融入早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各部族图腾形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的结果。而龙的灵魂——“龙德”,就是早期华夏民族在融合发展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浓缩和升华。因此,中华龙成为中国人民事业成功的吉祥物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象征,是有其悠久的传统和深厚历史底蕴的。
弘扬龙的精神。
中华龙的精神内涵,有人概括就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很有道理。
容合。 容合即兼容、包容、综合、化合。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众多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多种天象,都参与了龙的容合;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者。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而在属于这个时期的各种考古类型文化中,都几乎有“原龙”问世,如东北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等;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它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源、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至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观”,更是容合的体现。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福生。福生即造福众生。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布雨神、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龙之功、龙之德。龙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应该是“龙的传人”说形成的根据:祖先是龙,后代自然也是龙。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禀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谐天。谐天即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和谐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今天,强调龙谐天的精神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奋进。奋进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从龙的形象看,是与时俱进的,是创新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时代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从龙的姿态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形容人间的杰出人物。“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三国演义》曹操语)。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从龙的民俗活动看,龙舟竞渡典型的昭示着龙的奋进精神。但见彩旗如云,鼓声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令人振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靠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昂扬奋进才能实现。这应是龙的奋进精神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汉代咏龙的《太山镜铭》曰:“上太(泰)山,见仙人;食玉英,饮醴泉;驾蛟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描绘出一幅蛟龙腾空、一飞冲天的景象;
近现代名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借龙的形象,描绘神州崛起、中华腾飞的愿景,极具气势;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健步伐,中华巨龙一定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向你致敬!中华龙
定稿于2024年农历二月二
【作者简介】
哈宝泉,1983年7月参加工作,聊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在职研究生,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多年在市、县机关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原任聊城市教育局长,现任聊城市关工委常委、综合部部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专家;聊城大学客座教授,聊城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聊城大学学科教学(语文)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论文答辩评审委员会主席;聊城同心国学院特聘教授;东联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聊城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青岛出版社特聘文化专家;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山东高等学校产业教授。
哈宝泉多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近年受邀在全国各地为学校校长、教师、青年学生、企业家、国学院和相关社会组织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报告百余场,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他立足学术、笔耕不辍在中央及省级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门外说棋·关于人生的另类解读》《运河浣笔·教育篇》《运河浣笔·静思篇》《运河浣笔·人生如棋篇》等著作。主编《聊城教育大写意》四卷——《雄关漫道真如铁》《敢叫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学术文章(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一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气概及产生原因》被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收入《求是先锋一一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同年该文章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刊登;(2)首创和总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被党建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并收录到大型文献史册《党的建没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教师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网站转载,引起热烈反响。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的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