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百一十冥寿的追念
冯宝哲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母亲故去已经二十年了,今年的古历正月月尽是她老人家的一百一十岁冥寿之日。
母亲于公元1915年3月15日,即古历乙卯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秦东洛河岸边的杜家东村,姓杜,乳名碧桃。据《蒲城县志》卷四第三章载:“钤铒乡杜姓原籍长安,明代《故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杜公墓碑》载:‘公讳清世,为蒲城著姓,相传为唐相如晦之后,自京兆杜曲徙今车渡里居焉’。”可见其为唐相杜如晦的后裔。我的外公杜鸣山入川经商,在合川县做生意,经常在外,并另有家小,本来就难有回乡探亲的机会,加上外婆性情刚烈,容不得一夫两妇的存在,见面就常闹别扭,故而很少回家。后来又听说外公在做生意途中因翻船而遇难,从此便音讯杳然了,只留母女相依为命,可以说母亲的童年是在缺乏父爱中度过的。外公连一张照片也未留下,他的一切,对我只能是永远无法破解的哑谜。但是通过他遗留的两把折扇以及几幅字画来看,那都是相当高级的艺术珍品,从题款中可以推测外公喜欢结交文人墨客,是一位颇有文化底蕴的儒商。只可惜过去缺乏珍品保护意识,两把折扇被当作普通的生凉用具使用得破旧不堪而被遗弃,几幅字画也未逃过文革的浩劫,而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
杜家东村距离我的老家车渡村只有两、三华里,经人撮合,母亲于十九岁与父亲成婚,父亲当时在蒲城县裕蒲钱行做事,祖父母早几年已经去世,父亲弟兄们也已分家,于是便带母亲至县城居住,先后在北寺巷、枣店巷、花园巷租房,后来在花园巷六号购得一院房屋,迁居于内。由于母亲是外婆的独女,外婆此时无倚无靠便也跟随父母一起生活,一直至养老送终。这个小家庭,只有夫妻相携、母女情深,不会产生婆媳矛盾、姑嫂纠纷,充满了和谐、温馨、幸福、欢乐的气氛,父亲给母亲取名春艳,户口簿以至解放后的选民证都用这个名字。
我于1938年1月3日被母亲领入人世,加入了这个家庭,是父母的长子。以后相继有三个弟弟妹妹出世不久即夭亡,外婆说是我命硬“克”的。幸好这种状况以后有了转变,1947年大妹蒲香降诞,1950年弟弟宝申面世,1958年二妹芙草出生。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的相继出世给父母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父母为养育我们成人辛勤操劳,费尽了心血。初到县城居住,只有我一个孩子,父亲当时在钱行任经理,薪资尚可,加上外婆与母亲做些针线,缝制鞋袜衣物,遇集摆个地摊,收入也可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倒也滋滋润润称心如意。但是好景不长,1942年钱行经县政府决定停业,父亲被李元鼎((1879—1944),曾任国民政府审计部部长,蒋介石曾送50万元支票拉拢,他断然退回,并递了辞呈,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后曾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1942年回乡筹建蒲城县志馆)聘为县志馆事务,薪俸大不如前,再加上国民党苛捐杂税太多,不时摊派粮款,四口人在城内的生活就日渐艰难。于是1944年春只好把外婆、母亲和我搬居乡下老家,经营几亩薄田,聊以度日,父亲继续在外谋职挣钱养家。这样,家庭的重担就大部分落到了母亲的肩上。我家的薄田虽然不多,只有九亩挂零,但是要做庄稼,没有牲畜、农具,光靠一个小脚的弱女如何使得?于是便同九叔商定,托其代耕,实行分种,收获物各分一半。母亲除了锄草保墒以外还需作务棉花,麦、秋二料还要和九叔家的劳力一起参与收割碾打。九叔家有50多亩地,每年收麦拉运时的装车任务几乎被母亲包了下来,她装的麦车,层次分明,接茬严实,四楞见线,浑然一体,从未发生过溜车、倒车现象。母亲拨麦秸垛也是一把好手,她所拨的麦秸垛茬压茬,互交错,上下皆圆,逐步收顶,给人以稳固舒适之感,乡亲们誉她为装车与拨麦秸垛的把式。除了管收庄稼,解决一家人的口粮以外,母亲还得为一家人的穿戴铺盖费神。当时洋布是比较费钱的,一般人生活所用多系自制的棉织土布,母亲在外婆的协助下,既要搓捻,又要纺线,还得经布、织布,而且要做成衣服鞋袜,被子床单,保证全家御寒生暖。于是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我常会被母亲纺线的嗡嗡声和织布的机杼声所扰醒,看到母亲那夜不安寐不停劳作的身影,我心里总有酸酸的感觉。那时由于蒋介石的腐败统治,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我家虽然节衣缩食,但仍捉襟见肘,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解放以后,县志馆解散,父亲干脆决定回乡务农,但由于我家地亩太少,经常是入不敷出,生活窘迫。以至我初中上学,完全是依靠助学金的接济,就这样还中途休学半年,几有辍学之虑。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下狠心卖掉了县城内的房屋,当时是以麦子作价的,一院庄基带房,仅卖了11石麦,也就是3300斤麦子的价格。用这些收入买了耕牛买了地,准备扩大再生产,同时让我也有了复学的机会,我才得以上完初中,初中毕业后我当然希望上高中以至以后上大学继续深造,但是由于家境的原因,我深知其中的困难,于是便选择了到西安上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银行干部学校,把这一辈子大部分的精力奉献给了金融事业。也是因为家境的缘故,我的妹妹和弟弟都是上完初小后就辍学了,没有享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权利,每思至此,我都为有失兄长之责而抱憾。
母亲的心灵手巧在村院中是出了名的,她纺织剪裁、刺绣纳缝,般般皆会,样样精通。她织出的床单布自行设计的花格令人惊叹,她剪裁衣料从不用尺码测量长短,仅凭目测剪出的衣物合身合体,她给孩子做的虎头帽子、虎头鞋以及猪头棉鞋,常在集市摆售,其引人入胜的造型,绝对是地摊上的抢手货。左邻右舍常因剪裁找她帮忙,而母亲则乐于为大家服务,经常放下自己手中正忙的活路,立马铺料布局操起剪刀按照要求满足来者的需要,使他们满意而归。母亲还能画善描,村里姑娘出嫁时的绣花鞋样的设计一准会来找她,九叔和三哥结婚时旧式格子窗上几十个方格的剪纸和窗花,其中包括喜鹊报春、老鼠嫁女、莲生桂子、鸡羊有鱼等,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构图别致,全是出于母亲之手,她还为晋城村的东岳赛事绘过大型神屏神幛,那上面的数十出剧目,都是母亲根据香烟盒中的卡片细心临摹出来的,在乡邻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她画的花鸟人物逼真生动,她做的纸花鲜艳如真,正月十五她蒸的花馍老虎、狮子、兔儿、鱼儿形态各异,她糊的莲花灯、火蛋灯、公鸡灯、蛤蟆灯煞是好看,特别是那蛤蟆,圆瞪着双眼,廓张着大嘴,四条腿还会不停地摆动,憨态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让人佩服技艺之精。其实这些特长,并非有人给她刻意传授,而完全是出于她平时的爱好,看到喜欢的东西,善于动脑摹仿,如此日久,功夫渐进,也就无师自通。我很惊叹于母亲的天分,她真能算得上民间艺人了,如果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一定会给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可惜这只能是一种假设,以致母亲晚年面对教育普及的现实,发出了生不逢时未能上学的自叹。

母亲还是乡村的土医生。过去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们得病只好硬抗或找寻土方医治,母亲依据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靠一根缝衣针,刺扎放血居然让人能够缓解病痛,于是便成了大家有病便找的土大夫。别看这是一些难以找到科学依据的笨办法,但常常却有显著疗效。比如,有人肚子疼得窝疙瘩,母亲在其腹部或背部找到反应的小圆点,挑两针或者再严重点将挑起的皮肤用剃刀割断,再用火罐一拔,疼痛就可减轻以至消除;特别是对那些咽喉严重发炎难以进食的患者,母亲治疗的方法更为奇特,将未经碾压的麦杆,斜剪成尖角,捅入鼻孔放点血,立时三刻病人就会感到咽喉通畅,用此法治愈的病例在方圆村巷不下百数。对于婴幼疾患,母亲更是村里有名的“看娃婆婆”,不出月的婴儿,家人会请母亲上门诊治,出了月的孩子,则多数是包得严严实实由大人抱来求医,母亲仍然用的是针刺疗法,多在人中、印堂等穴位以及十指指尖用针放血,前多年我们村里生的孩子,大部分都被母亲施过针术。一些害红眼烂边的人,也常来求母亲为他们刮痧疗疾。于是不论酷暑寒冬,或者深更半夜,都会有人叩门求治,母亲也乐于行善救人,来者不拒。对于上门患者,不管是忙是闲、立马施救;对于延请医者,不管路远路近,火急前往。而且都是分文不取,谢绝报酬。因此母亲在乡邻中德望很高,逢年过节前来表达谢意的治愈患者总是络绎不绝。
母亲的家教极严。我幼时任性贪玩,母亲对我管束很紧,经常叮咛我待人要有礼貌,见了大人叫伯伯婶婶,见了老者叫爷爷婆婆,不要和人家孩子打架骂仗,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要把衣服弄脏,不要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不要说谎话骗人,不要在街道玩耍,不要跟着生人乱跑,如此等等,清规戒律,确实不少。如有违反,轻则遭受训斥,重则就要皮肉受苦,接受近于暴力的责打与拧扯,因此母亲在我幼小的心目中一直是威严的,这种威严所产生的威慑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但是逐渐长大后我总算理解了这是母亲“恨铁不成钢”的爱子心情,于是这种威严与威慑便塑造了我的品格与习性,锻炼了我容忍、抵御外来压力的坚韧精神。我也锐敏地意识到母亲在实践中已经察觉到自己方法的简单,在日常对子女的管教中增加了宽容与温情。我的妹妹与弟弟就很少领教过母亲声色俱厉的斥责。以至到我的儿女出世,由于妻子在大队担任干部且要参加队里的劳动,四个孩子全是仗老父和老母带大的,母亲对孙子们那可是一片温柔,昔日的威严已经不见踪影。母亲对我虽然要求严厉,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我的包容与理解,有一件悖于常理的事,使我终生都难以忘怀。1955年冬季,一直生活在我家的外婆因病去世了,享年65岁,当时我在白水县人民银行工作,请假回家奔丧,银行的领导却以工作离不开为由而拒绝批假,以致我不能成行。外婆一生苦命,我从小与其朝夕相处,她将我一手抚养成人,在她最后入土的时候,我却不能披孝送葬,这对母亲在精神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原来估计她会为此对我心生怨恨,痛加责备,谁知母亲却能体谅儿子的困难处境,让父亲给我捎信,劝我对此事不必过分在心,一再叮咛我干好工作是最要紧的事,我真为母亲的宽宏大量而感动。文革中我为了躲避蒲城银行极左派的迫害与追捕,1967年夏在白水等地藏匿了三个多月,与家里音信不通,父亲整天唉声叹气,妻子更是暗自落泪,唯有母亲却坦然自若,好像心里没事一样,她给人说:“儿子是啥样的人我最清楚,他绝不会干坏事惹祸招灾,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叫门心不惊,咱怕啥呀!” 对于母亲的异常镇定,妻子感到很纳闷。事后母亲告诉我:“几个月不见你的面,你想我能不担心吗?家里人都犯愁,我再一发慌,这个家就会乱场的,不打起精神,这日子还能过吗?” 母亲的这种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大无畏精神,更进一步显示出她心地的宽阔与胸怀的博大。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都会渐入老境,孝养父母是儿女们的责任。遗憾的是我的父亲却早早离我而去了,1976年在我刚由蒲城银行调入县政府的那一年正月初一,他因患食道癌而仙逝,享年64岁。那时母亲才62岁,就遇到了失去老伴的痛苦。从此母亲便是家中的老太君,享受着儿孙们至高无上的尊崇与拥爱。母亲一直跟我生活,帮助妻子料理家务,后来我调渭南,便将她随家搬入城市,母亲仍然成天脚手不闲,儿孙几家数十人的鞋垫、袜垫全由她承包了,其针法、构图都很讲究,既实用,又美观,比市面上出售的这些东西,不知要好多少倍。即使这样,她仍然觉得城里的生活闲得慌,每遇农忙时节便要回到老家帮助弟弟干农活,以后干脆是冬天为取暖在城里住,其余大半年都在农村。母亲的身体素质很好,一直到年近九十,仍然是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晰,语言流畅。2004年的正月底,我在蒲城县城内为母亲隆重地过了九十大寿,亲戚朋友都来相庆,母亲十分高兴。但是这一年,我家时运不济,弟弟宝申竟于五月间遭遇横祸,意外身亡,而且肇事车辆逃逸,我含着热泪,料理了弟弟的丧事,为了不刺激老人,决定将此事向母亲隐瞒,实际上她老人家这一年的身体也明显地大不如前,有时就会犯起迷糊来。这一年真是霉透了,秋收中,弟媳又严重骨折,孤儿寡母,真够可怜!10月初我又因高血压而住进医院,家人忙于对我的陪床护理,竟丢母亲一人在家,疏于照顾,小女晓萌回家时竟发现母亲晕倒在床下,即速请来医生,检查确认属老年衰竭,只做了对症治疗,建议准备后事,于是全家人便护送母亲回了老家蒲城乡下,剩我一人住在医院。回老家数日,母亲一直一蹶不振,但有时意识还很清楚,小女爬在耳边问她:“你现在还想谁啊?” 我的两个妹妹就在床前,自不消说,小女问:“想我二爸吗?”母亲竟答:“不想!他不来看我,我也不想见他!”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母亲到临终还不知道自己不幸的二儿已经先走一步,从而错怪了他。小女问:“想我爸吗?”母亲点头说:“想!” 我通过电话听到这个消息,再也在医院呆不住了,立即办理了出院手续,10月18日赶回老家伏在了母亲身边,母亲看到了我,只能用眼神表示释然的心情,疲倦地渐渐闭上眼睛,不到一个时辰便溘然长逝了。此时古历是甲申年九月初五。
母亲未患大病,因为身体器官的衰竭而难以为继,可算是寿终正寝,乡邻们劝我节哀,但是我那能节制得住啊!她老人家的故去,我有直接责任,我悔恨自己的护理不周,如果不是因我住院而对母亲有所疏忽,她绝不会走得如此匆匆。在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百龄老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的母亲就不能过百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子未尽其责!
在强烈的自责与深切的怀念中,我将父母的遗像放大装框供奉于书房之内,这样我就会与父母朝夕相伴。站在二老的遗像前,我仿佛觉得父母仍如生前那样时刻关注着儿子的一切,在二老在天之灵的护佑下,我一定会晚景顺畅,夕阳生辉!文至结尾,我还要大声地告诉父母,如有来世,我还想再做您们的儿子以回报养育之恩。最后,特赋七律一首,以抒感怀:
高堂冥寿祭椿萱,追念如潮涌笔端。
远忆庭前聆故训,近思梦里会慈颜。
言犹在耳永铭记,影若刻心常挂牵。
寸草承晖恩似海,愧难回报泪潸然。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莹心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刘东华主编兼群管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 李飞 麻九石 柳艳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翟英(陕西)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张守平(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雷金霖(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王乃仁(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