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里的母亲
作者:陈希文
题记:新的一年清明节即将来临,笔者以文字对已故多年的母亲先行祭拜,盼慈母大人在天国一切安好,永世康宁!
在我的时光里,没有了母亲已经40年了。
没有母亲的日子,我深感孤独、寂寞和惆怅。伴随我的岁月惟有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悲哀和伤感。没有母亲的日子,故乡的天不再蓝,云不再白,草不在绿,水不再清。我处在迷离恍惚的世界中,思乡之情愈来愈淡寞。没有母亲的日子,我就没有了老家。多年前回家看望母亲的老屋也变得空荡荡的,屋子里落满了厚厚的灰尘,院子里杂草丛生。小时候我和母亲栽植在院子的松树、梨树长得老高,数丈高的树顶已冒出了地坑院的上空。老家人去屋空,一院子的冷清。老屋于我,便是母亲,没有了母亲,我就没有了老家。没有老家,这多年回故乡的愿望并不迫切,似乎我与故乡间便有了道莫名的隔膜。
我进城市生活已数十年了,常常羡慕那些和我同龄人接农村的母亲到城里欢度晚年的时光。他们常常挽着母亲的手在小区、在广场悠闲地散步,或推着轮椅让母亲在繁华街市丶在喧嚣的人群中游玩,以享人间天伦之乐。而我的母亲过早离世,我再也没有这行孝的机会了,这是我多么悲哀的憾事。回到城里的小家,面对多年跟随我母亲慈祥的照片,辛酸的泪水常常洗面,只能将悲痛深深埋在心底。
母亲走了,却把这绵长的思念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记忆里,是母亲生了我的身,又在极其艰辛的环境中从小救了我的命。1954年2月,我出生在穷乡僻壤的梁山南坡村。1958年冬,我的老家发生了变故。当家的老人偏心,全然不念骨肉之情,趁父亲在外工作不在家时,偷藏了我们三人的口粮,强行分家另过。距当年春节还有两月余,母亲领着姐姐和我,仅靠分得的一斗二升糜子勉强度日。那时,普遍处于度饥荒的年代,但多数家庭还有队里分得基夲口粮垫底,而我家没有一颗主粮垫补。记得母亲从地里劳动回来,我饥饿难忍,没有馍吃,又哭又闹,母亲只好领着我和姐姐沿门乞讨。从本村到邻村寻吃讨要多日,好心人同情可怜我们孤儿寡母,给馍给面,遇难相帮。同时,对家里老人不念亲情的可憎做法表示愤懑。后来,村干部知道这件事后,将老人叫到村上严厉斥责丶罚站,认为不念亲⻣肉的做法实在缺德。后让生产小队给我们救济了60斤高粱以度春荒。
人常说父爱如山。其意父亲是家里的靠山。我虽有父亲,但从小没有感受到父爱的温暖。父亲在外工作,因受到其封建家教的束缚,常不把我们母子3人放在心上。我的母亲没有文化,她是一个淳朴憨厚善良的农村妇女,认定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婚姆,在自卑的精神枷锁下领着我们艰难度日,饱尝着逆来顺受的多重委屈和辛酸。我依稀记得,她常常为之黯然神伤,背过我们不知流了多少酸楚的泪水。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给苏联还债,又逢自然灾害。那时,母亲常常带着我们挖野菜,挖蔓菁,凡是地面上能吃的野菜、野草丶树叶,我们都采摘回来吃。那时,队里吃集体食堂,供我们母子3人一顿的饭仅是一大马勺和一小勺稀饭,叫"四碗另一铁勺″。没有馍,每顿只有将挖回的野菜煮熟后倒入稀饭充饥。就这,母亲总是看着姐姐和我先吃,她仅吃最后的锅底。母亲看面黄饥瘦的我,她提起我的胳膊,看到泛绿的肚皮说"这娃肚子里都装的野菜″。一度,野菜也没有了,她用玉米芯打成糠,和麸皮搅在一起蒸成淀粉馍为我们充饥。淀粉馍吃得我常拉不下,肚子疼又哭又闹,母亲就给我揉肚子,用手掏粪便。我记得邻村有个懒汉二流子不劳动,也没吃的,因吃了别人给的淀粉馍得了肠梗阻,无钱治病就死去了。
为了生计,母亲将多年前她陪嫁舍不得穿的几件衣服、枕巾、织的花格子布,拿到市场上去卖,或到远隔三十多里的永寿旧县城去卖,換粮换菜。她推上独轮车,一天奔波数十里,从北山換回了救我们命的"人头萝卜″(那时萝卜长得大,形似人头)。为了我们糊口,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甘愿受苦受累,永不停歇,总是托着疲惫的身驱,苦撑着这个家。
母亲没上过学,仅参加过村里办的扫盲识字班。但他明事理,有主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总想让子女不再走她辈睁眼瞎的老路,受苦受穷。她常对我说,"她前面的几代人,都因没文化,是个睁眼瞎,一生才吃了不少苦头,走了不少弯路。我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上学。有了知识,才有本事,才能为家争口气″。在极其艰难的家境下,母亲供我俩念书的信心决不动摇。记得为我俩上学,母亲经常捡废铁,收破烂,拾杏仁桃仁等来卖钱。她养的几只鸡下蛋也舍不得吃,将这些变来的钱积攒起来为我们交学费,买书和夲子。有好心人劝她,这些年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你还供两个娃念书。不如叫女孩子不念了,帮你操持家务,让男孩子一个上学。但母亲供孩子念书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我和姐姐上距家十几里地的中学时,是背干粮的住校生,睡麦草通铺,喝开水,啃干馍。条件再艰苦,我们也要勤奋克苦地完成学业。不同的是,家庭条件较好的住校生背的是麦面锅盔,麦面蒸的白蒸馍,而我们背的是糜子、高粱做的粗粮馍而已。幸好学校后来又办起了稀饭灶,我们交给学生灶上的包谷糁子,还可喝到热乎手的稀粥。那时上学,条件虽苦,但我和姐姐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
1966年我已上初中,正逢"文革″,学生造反,批斗校长,揪斗老师,学校停课闹革命,我潜心学习的愿望破灭,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回村当农民的那段时间,毌亲常对我说,不要荒废学业,不要参加造反组织,不要上街游行,不要批斗校长,不要揪斗老师,不要参加农村的派性斗争。咱是庄户人家,靠的是劳动吃饭。只要走正道,不胡作非为,不论到啥时都是对的。我听从毌亲的教诲,
在队劳动。后来学校复课,逐步走上正轨。1972年高中毕业,那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回乡劳动中被公社革委会招聘为亦工亦农专干,每月仅26元的工资。母亲教导我干公家事,就要一心干好,不要拿公家个柴柴棍棍。按照母亲的叮嘱,我出色地完成了公社革委会领导分配我的工作,入了党,上了铁路学校。艰辛的青年时代迎来了我人生新的起点。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好衣,没吃过一顿好饭。为了家,为了孩子,她总是含辛茹苦,多委屈自己。记得我从西安铁路运校快毕业时,母亲一生未到过省城西安,我好言相劝,接她来校住了几天,我领她到省会都市逛逛。我陪她在西安的几天,上街市,逛公园,去商场,她对我说,她一生从来没有心宽过,只有来西安的这几天,她才觉得心宽了许多,她以后死了也不后悔。临回家时,我同她去照相馆照张像留个纪念,因没有白衬衫做衬领,照相的人说照出的不好看。既是以后做老像也不庄重。无奈,我只好将我学生服的白衬衫给母亲贴身穿上,外套她那少颜无色的偏襟布衫,才照了一张正襟危坐的正面像。这张照片后来变成了她的老像,一直跟随着我保留至今。每当我看到她老人家慈祥的面容,就不由一阵心酸,泪流满面。
1976年7月,我从西安铁路运校毕业,被分配千里之外的襄渝铁路沿线的安康电力机务段工作。此地山大沟深,系秦岭之南的巴蜀一隅。远在外地工作,常让我牵肠挂肚的是母亲的病。提到母亲的病,我常自责不已。当年我在公社工作时,因家里没处住,我申请批划了新庄基。地基开挖时,亲戚和村邻一天十几个人来帮忙干活,母亲一人做饭。她多年前就患有高血压病,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脑血拴病,手脚麻木,半个身子偏瘫。虽经多次医治,总不见好。先后到乾县、咸阳、宝鸡等地医院治疗,疗效甚微。在安康时,我每月仅留出一点生活费,将剩余工资全部寄回家中为母治病,这仅是杯水车薪,治病已使家里债台高筑。至今我一想起这事,十分懊悔当年不该打这一院地坑窑的庄基。这一工程的劳累使母亲的高血压病逐渐发展,先成脑血拴,后成严重的脑溢血。
1984年初春,我在当年机构改革后,刚走上团县委书记岗位,母亲就病情加重了。我每个星期天必回家看她。母亲怕家里没柴烧,就跛着腿到野地里拾秋风吹落的柿树叶子。至今,我的老家洞坡窑里还存放着母亲一片一片捡回的树叶。每当过去回老家看到这些柿叶,我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多次流泪。洞坡窑里还存放着母亲用过的手工织布机和纺车。这些遗物多年之后还在,可就是再也看不到我亲爱的母亲了。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心如刀割,伤心的泪水时常流向面颊。我常想,我刚走上仕途,家里的困难会逐年变好的,母亲可以跟儿子一起改善一下穷困的生活。谁料想她老人家没有这样的福气,她跟我没有享一天福,没有让儿子有尽孝的机会,就因脑溢血重病失去了生命,时年仅51岁。她这一生是多么的苦难,多么的凄惨,让儿子是多么的愧疚丶自责和遗憾!我当初若不打那院庄基,母亲可能还活在当今。正是建庄基时母亲过度劳累,才积劳成疾,最终病魔夺去了她中年的生命。这都是我当年的过错啊!
人死不能复生,我的自我悔恨又有什么用呢?尽管每年的清明节、寒衣节丶冬至节,我们到母亲的坟茔上烧了好多纸钱,这只能是我对母亲的追思,引发我的悲哀和伤感,这对亡故多年的母亲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敬爱的母亲,亲爱的慈母大人,您离开我们已四十年了。今春又一个清明节将要来临,我在为您扫墓祭奠之前,以文字先行祭拜,以寄托我对您深深的思念!
光阴似流水,岁月乃无情。我苦苦相思的妈妈与我阴阳相隔,再难以见面。妈妈呀!时光带走的是那些没有您的岁月,而留给我的是儿子对您无尽的思念和终生的遗憾!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