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重文章 凭他二赋八诗
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
一一张建华先生念奴娇.东坡赤壁浅析
张荣才

《念奴娇·观东坡赤壁》一词是张建华先生“经越六省文化之旅一一看林家大湾、观东坡赤壁 ”连载之八的一首大词。全词通过回顾历史、感慨人生,表达了对苏轼命运的同情、怜悯和对其文学成就由衷的赞赏。其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经越六省的文化之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歌颂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创作灵感,提升了文学素养 ,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思考,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九十年代末,我也有幸暢游赤壁,对散记的人和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本文试从作者几个关键词中分析和解读,以期能对大家游览赤壁和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有所帮助。

“雁归秋去,赴楚吴、终到黄州寻故”。作者一落笔便开宗明义,首先点明了此次游历的时间和地点。词中的吴楚,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两个不同的国家。如今泛指湖北、江苏一带,作者在这一带活动,来探寻历史的文化遗迹,当下来到了黄州,即现在的黄冈。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地。

“畅想当年,江卷浪,曹戏孙郎狂怒。”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出赤壁之战前,曹操已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在赢得北方大片土地后,又准备南进夺取孙权、刘备的地盘,并集结二十多万大军于长江,准备攻取孙吴,极大的激怒了孙权,故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作者的这一句,巧妙地展现了战前的严峻形势和孙权内心的不安与恼怒,将暗流涌动、波涛汹涌的严峻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至。

“赤壁硝烟,刀光血海,炬火焚强虏”,这几句生动地描绘出了战争的残酷,犹如一幅血腥的画卷,直击人心深处。其中特别指明了“焚强虏”,是用“火”攻的,“强虏灰飞烟灭”。

“英雄豪俊,是非成败终古”,将无论谁胜谁败,无论是曹操、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等,这些人物都己成为永恒,定格历史。是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也是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悲悯和仲人生,却悠然庆幸,词开新路。”这几句词中,“和仲”是苏轼的别称,他当时已是大官吏、大文学家,尤其在诗、文、词方面很有贡献。作者悲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但也庆幸苏轼在黄州词风发生大变,开辟了新的词路,雄词横空出世,豪放旷达,词风为之一变。“词开新路”为苏轼在黄州的诗词创作定了准确的位。

“两赋高光,挥大笔、江浪狂奔谁阻?”词中作者对苏轼在黄州写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高光”评价,可见其对先贤的崇敬之情。二赋骈散融汇,韵律互换,兼具诗歌散文的特色,可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感时应物,融古化今,对后世的赋、散文、诗词的发展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江浪狂奔谁阻”是指苏轼在黄州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词豪放无比,这里即是说浪涛难以阻挡,又是说此词至今无人超越。

“竹马芒鞋,披蓑任雨啸,弄舟漂渡。”这几句,作者是说苏轼在黄州写的另一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通过描绘苏轼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写出了苏轼迎风冒雨,扶杖前行,以“轻胜马”的姿态,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强化了苏轼面对人生风雨不畏坎坷、超然,旷达的胸襟和豪放之气。
“余心同此,岂忧云霭遮暮。”在词的结尾,词人表达了自己与苏轼在心灵上的共鸣和契合,表达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无论生活遇到何种波折,只要内心坚定,就能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总的来说,这首词不仅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同时,也对苏轼的境界、襟怀、文学成就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由衷的赞赏,从中也展现出作者对个人的生活态度、哲理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学、人生的理解和深刻感悟……

附:
张建华先生《念奴娇.东坡赤壁》
雁归秋去,赴楚吴、终到黄州寻故。畅想当年,江卷浪,曹戏孙郎狂怒。赤壁硝烟,刀光血海,炬火焚强虏。英雄豪俊,是非成败终古。
悲悯和仲人生,却优然庆幸,词开新路。两赋高光,挥大笔、江浪狂奔谁阻?竹马芒鞋,披蓑任雨啸,弄舟漂渡。余心同此,岂忧云霭遮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