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小龙
壹
六十年前,我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有天傍晚,母亲牵着我的手,从父亲所在部队的驻地,匆匆返回她学校的住所。
走进校园,一弯明月挂在路边茂盛的女贞子树梢,几片云朵在瓦蓝夜空散布。母亲蹲下身,手指天上:“你看那月亮,好漂亮呀!”
我挺起小脖颈,仰望月亮:“妈,俄语月亮怎么念啦?”身为学校俄文教师的母亲愣一下,说:“上次不是教你了,忘了?这回可要记住呀——‘奴娜’。”
“努娜,月亮念努娜。妈,这回我一定记住。”
“妈教你唱一首月亮的歌吧。”母亲看我一眼,清清嗓子,哼唱起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妈,你唱的真好听!”我被母亲的歌声打动,鼓起小手掌。“妈,你的妈妈在哪里,我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呢?”被我突然这一问,母亲刚才好好的情绪一下子没了。
她低沉着声音对我说:“妈妈的妈妈和爸爸,还有你爸爸的妈妈和爸爸,都死在当年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下。所以,除你们外,我和你爸现在没有任何家人,是孤儿。”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听母亲提到“孤儿”这个词。周六休息日,母亲带我和大妹,来到我们家隔壁的一间音乐教室。母亲坐在钢琴前,打开琴板弹唱起来。“妈,我知道你唱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母亲没有理会我们。她闭上眼睛,只顾自己弹着、唱着,那安静又专注,低婉又深情的神态,让我至今想起来,依然仿佛是在昨日。
后来,母亲告诉我,1957年词作者管桦,回到他的故乡。夜晚,皓月当空下,一群农村孩子围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起很久以前的往事。
看到这样一幅温暖画面,灵感喷涌的他,便为孩子们写下了这首歌词。作曲家瞿希贤,被字里行间真诚情感和质朴意境所感动,她用弹琴为词作谱了曲。
贰
上世纪七十年中期,我下乡插队,成为千百万知青中的一员。麦收时节。生产队嫌我个小人瘦,安排我在麦场上干活。其实,麦场上的活路才不好干呢。摊麦、碾麦,翻秸秆、起麦朵,扬麦去土、晒麦装袋,我整天灰头土脸,精疲力尽。
这天,队里让我和几个年轻伙伴在麦场值夜班。夕阳西下,夜幕低垂,天上繁星闪烁。一轮满月,在夜空中明亮晃眼,月光洒向麦场,几乎让麦场中央那盏昏黄的灯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靠在麦垛旁的我,忽然想起母亲唱给我的那首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小龙,你唱的这是啥歌,怪好听的?”身边几个伙伴一脸的好奇。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告诉他们,这是小时候,母亲教我唱的第一首儿歌。
“哎,给咱讲讲你城里的事情吧!”“对对,先说你们厂是干啥的?”一个伙伴的提议,得到大家赞许,跟着嚷嚷开来。
我嘴里咬着根麦秆,仰面朝天把自己放平在麦秸堆里。“我们厂,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军工厂。三个家属区,两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小伙伴们盘腿坐着或扒在麦秸秆上,安静听着。“我们厂具体生产啥,这个保密——我也不清楚。”
“那西安城里有啥好玩的?”我给他们讲骡马市服装商场;炭市街副食品市场;鼓楼下清真美食街;西安家喻户晓的老孙家羊肉泡馍,还有西大街热闹的竹笆市等等,听得伙伴们砸砸着嘴,羡慕不已。
“那西安城,是不是比咱堡子(村子)大多咧?”
“哼哼,咱堡子才巴掌大点,西安城可比咱堡子大一百倍、一千倍呐!”
“妈哎,那可怕怕得很!”
月光下,夜深沉。身边的伙伴们已进入梦乡,而我却没有睡意。“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小时候,母亲在女贞子树前给我唱起这支歌时的情景,不停地从我眼前闪过。
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母亲因胆结石发作,被家人送至我们当地一家镇医院。平日里,我两个妹妹在照顾和陪护母亲。
有个周末,为让妹妹们休息放松一下,我提议由我陪护母亲一晚。吃过下午饭,我骑了十来里路的自行车赶到医院。我按妹妹事先交代,帮母亲洗漱、如厕和服药,一切事项完毕后,天色已暗。
因为是夏天,病房里有些闷热,母亲让我搀扶着她,来到住院部顶层的露台上乘凉。已经有许多病人,在这里闲坐纳凉了。
“看,今晚的月亮好美。”母亲虚弱地倚靠在露台围栏边,感受着月光里微微吹过的晚风。
“妈,您还记得教我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吗?”置身此情此景,让我第一时间想起小时候那段过往。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向母亲描述了当年的情景,不禁哼唱起来。
“想不起来了。”母亲沉思良久,表示不曾记得。
“全国解放后,你和我爸为啥不寻找家人呢?”我问。
“傻孩子,在抗战的炮火硝烟中,有多少家庭骨肉离散、家破人亡,那场万恶的侵略战争留给我和你爸的,是永远都无法治愈的伤痛!”
她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你们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做了爸爸妈妈。我和你爸这辈子别无它求,只盼你们小家的日子平安幸福!”
……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六个年头了。2024年清明将至,家人会前往空军医大暨西安市遗体捐献中心纪念堂,祭奠她老人家。我在心里,一定要为她唱那首刻骨铭心的儿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者简介】
杜小龙,陕西西安灞桥人。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灞桥区作协会员,“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2021年8月开始,在《文学作家》《燕赵文学》《作家故事》《陕西文谭》《灞水两岸》《三秦文学》等,全国十余个微信文学平台,发表150余篇、28万字的散文、随笔、短篇小说和微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