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抬头”我童年的记忆
作者‖赵润利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是春节后又一个大的传统节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崇拜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二月二龙抬头的“龙”与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设定的所谓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的科学依据是来自对天体太空世界的一些认识,他们根据中国龙文化的内涵对“天”做岀了大概的区域和方位的划分,并且给予神化般的命名。例如所谓的“东方青龙”“前(南方)朱雀后(北方)玄武”就是这样。古人根据日、月、星辰与地球的变化关系以及地球四季变化规律表现岀来的时令,与东方青龙的有关运行情况,把二月二日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两颗星星命名为“龙角星”,这就是龙抬头。这样认识龙抬头就相当于小学老师教我们写作记叙文时把握一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龙抬头的记叙文就是:时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地点(在中国东方的地平线上)人物(龙)事情经过(龙抬起了头)。

关于“青龙”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早最深刻的是小时候贴春联我把“青龙大吉”贴在磨上;把“白虎大吉”贴在碾子上。写对联的是村里老秀才润泽老哥,他已古稀之年,他写对联时精神矍铄,起来纠正我贴错对联时拄着拐杖,似乎疲惫不堪。但是,他却底气十足很有劲的对我说:“润利小弟,错了,对联贴错了。”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我立刻把“青龙大吉”贴到碾子上去,把“白虎大吉”贴到石磨上去。他又让我面南背北站在我家院子里的碾子和石磨之间。他问我“碾子在你的什么方位?”我回答在左手方是东方!老哥哥微笑着继续说:“这就对了,常言道左青龙右白虎嘛!”他还说,你现在站的位置是家院正中间,正好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于是老先生就中国古代这一套学问讲了许多。他讲话很慢,但咬字清楚,讲一会停一会,他也讲到“龙抬头”“青龙节”“七宿星象”和“东方苍龙”的故事。
那次听润泽老哥讲了青龙节与有关龙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后来很重视这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我通过学习知道了古人说的东方之龙与龙抬头的关系。

龙抬头与冬去春来以及降水的对应关系。我曾经听村里老人讲了这么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话说唐朝武则天当皇帝时惹怒了老天爷。老天爷为惩罚武则天,不许龙王下雨,那年头人们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天年没收成,饿死了很多人。龙王看不下去了,偷偷下了场雨。老天爷知道后把龙王压在大山底下受苦受难。老百姓知道后,天天烧香求告老天放了龙王。于是老天爷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放了龙王。因此才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所以说这龙就与年景是否风调雨顺有直接关系,龙也因此与农业生产有重要关系。于是乎二月二龙抬头就成了从皇帝到贫民普遍重视的日子。连文人骚客也特别重视这美好春光!“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河渠纵横交汇的十字渡口,一群穿着青衫的少年牵着戏马呼朋引伴行走在江畔的绿杨荫里。看看,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时,一幅绝美的春游图画啊!客观上,每年龙抬头前前后后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使祖国大地冬去春来,阳气上升,天气渐暖的节令。当雨水节来临时雨水增多。一个冬天枯黄的小麦苗由黄变青,远远望去一片青绿!待到春分时节,小麦已经拔尖,百草泛绿,蒲公英,荠菜,马兰花,春笋等花花草草竞相争荣。春天来了,希望的田野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标志着阳气发生,雨水增多,万物复苏!一直崇尚农耕文化的中国人把这一天作为祈求风调雨顺,保障粮食丰收,有吃有穿光景好,能使自己鸿运当头时来运转过上好日子。
在中国古代,有些皇帝为笼络人心,在二月二龙台头这一天亲自下地扶犁扬鞭耕种土地,助力春耕。

龙抬头的故事讲到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童年时在陕北清涧老家农村过“二月二龙抬头”这一节日的有趣情景。
我们老家农村在二月二的头一天晚上要举行隆重的祭风雨活动,也叫“公鸡会”。其用意是祭风雨,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好年成(景)。具体做法是:全村男子在社家吃百家面。叫百家面是因为来吃百家面的人都从家里带来一份面粉。然后大家一起做一起吃,美美的吃一顿"百家面"。吃完面,准备好锣鼓家什,队伍打理得和闹秧歌差不多。等到(星全),也就是满天星斗时,主持人一声令下,一支由男子汉们组成的排列有序的队伍(妇女不能参加)长龙一般,敲锣打鼓登上村南头的“星见疙瘩”。这地方高可摸着天、伸手摘星星! 到了高山顶上,燃起一大堆篝火,人们论资辈面对篝火跪着,聆听先生宣读祭文。我们村的祭文都是由润泽老大哥写的八股文。到了山顶上宣读祭文也非他莫属,于是几个年轻人把老先生扶上驴背,提前护送上山。听老先生之乎者矣的像唱词一般读罢祭文,然后宰杀一只公鸡祭典“风神雨帝”。润泽总是说:“公鸡虽小乃为三牲之一”。杀牲祭神仙比较讲究,一不许别人递刀,俗话说:“容得杀人者,容不得递刀者!”就是这个理。二是不能让牲发出惨叫声,牲有叫声会惹恼领牲的神仙,所以宰杀一小小的公鸡也有专业的屠夫,一个人把活干利索。宰杀公鸡用以祭奠风神雨帝;接下来由主祭人命令两位穿戴整齐的长者,一个往回撒小米捞饭(半生不熟的小米粒象征细雨),一个往出撒拌面疙瘩(象征冰雹),大概意思是请风神雨帝把雨下到我们这里来,做到风调雨顺,把冰雹下到别处去!这天晩上后半夜(也就是农历二月二的凌晨),庄院里的大公鸡叫第一声,人们在家院左的青龙(碾子)的夹孔中间用麻纸钉打出青龙眼麻纸和龙眼兜肚,用这两样东西来医治疾病和镇压妖邪。这一天就进入龙抬头的正日子,非同一般。二月二龙抬头日,太阳岀山之前忌挑水,因为挑水可能把龙头挑回来,这样家里会岀问题的。还有女人不能做针线活,这样会刺伤龙的眼睛,也是会给你家宅惹麻烦的。

二月二,男人们争先恐后的剃头,因为人多拿剃刀的人手少,剃头时主事人安排老头和碎脑娃娃由剃头技朮差点的两个徒弟操作,老头一律剃成光头,碎脑娃娃也只是头顶留桃桃,后脑勺留猪尾巴小辫儿!没有技术要求,剃光就行了。需要讲究的男人们,特别是要做新郎或者新女婿的人都由一位大个子师傅来剃头,他的技术水平高,但是动作慢得很,他理岀来的发型要漂亮的多。因为那个剃头都是义务劳动,劳动结束,村民酒首会给师傅奖励一瓶西凤酒,一包羊群烟。两个剃光头的徒弟一人一条毛巾一包羊群烟。二月二的剃头会使你一年内鸿运当头,吉祥如意。
女人们在二月二要撅脸(对着镜子,用水线"丝线"把脸上的汗毛撅干净,一日撅脸滋润一年)。小女孩在这一天是由长辈中专业的老奶奶给穿耳孔(耳朵眼)不发炎,还吉祥如意。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与美食有关,二月二也不例外!这一天,我们的主食是黄米馍馍,叫做“咬银(蝇)子”。我母亲每年二月二蒸的黄米馍馍比春节蒸的黄米馍馍要大一点,因为它代表银元宝,自然应该大点了,里面包的红枣红豆也要多点,碎花银子也不能少的。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吃了我母亲蒸的黄米馍馍,赞不绝口,都说我家的黄米馍馍软的像绸缎一样,口感细腻很好吃!
我们家除了黄米馍馍,母亲还要蒸十二个龙眼窝窝,这个窝窝头非常讲究。窝窝头按照一年十二月放在锅里排列有序,每个窝窝头的顶部有个小钵。我母亲虔诚地安顿好锅里的一切后,谨慎认真的烧火。蒸熟后打开锅盖,认真的查看每个钵里的气水多少,钵里水多的月份表示那个月雨水丰沛,水少的则表示那个月天气干旱、为的还是掌握气象,好安排农事。

二月二也是吃小米捞饭的日子,那个年月小米捞饭和烩菜就是很好的过节饭菜了。在我的家乡二月二也是爆玉米花、炒豆子的节日,叫吃龙仔(子),吉祥如意的意思。
炒豆子也叫“炒粿子”。把黄豆高粱小麦麻籽淘净。用水泡了,放上盐,放点面粉,炒熟就行了,很好吃。还有一种“龙子”是用做油糕的面做成面蛋蛋炒熟了放在炒豆子一起吃。还有一种“稀米花”。当地人把 “人汗菜”叫“稀米”,也叫“老来红”。稀米籽特别小,看上去像金沙一样,像爆玉米花一样,把稀米爆成花,看上去像雪花似的。吃起来口感很好。
二月二之后的一个月内我们不管上学还是出山劳动总是带着这些“龙子”作为零食。我们小时候没有喝开水的条件和习惯,就是喝大山底层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吃炒豆子喝山泉水,肚子经常胀的像鼓似的,饿不着,但是越来越瘦了,所以叫肥正月瘦二月。
二月二龙抬头是个美好的日子,一直被人们称为“春耕节”,“农事节”表明从这一天起新一年的春耕大忙拉开序幕;种地的人把农事摆在了首位!本文祝愿今年龙抬头给祖国和人民带来好运;祝愿我们东方巨龙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蒸蒸日上、如龙腾飞、为全世界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和人民高抬龙头!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