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藏散文两题
作者:余玉英
然乌湖上听雨
2018年暑假,和好几个亲戚朋友穿越川藏线。当车到然乌湖时,天空一直交替下着中雨和小雨。午饭时,听到比我们先到达的骑友说,前方山路塌方,暂时不能通过,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抢修好道路。我们只能在然乌湖边上的民宿留宿一晚。
办好入驻后,同伴们都喜欢拍照和打牌,所以拍照的拍照,斗地主的斗地主。我向来不爱拍照,尤其当时生完二胎才十个多月,身体还没恢复,胖得那是一点都不上镜。我就凑不热闹了。而斗地主呢,我是真的不会玩。所以我就拿了一本李元胜的诗集《独白与对话》,来到湖边的“观雨亭”。其实那是一排连在水上的木屋。几间房间的房门开着,我好奇瞄了一眼,里面有简单的床和被褥,还挺凌乱的,看见不少零食袋和酒瓶,应该是客人可能退房了,店家还没来得及收拾。因为下雨和道路塌方,住宿打尖地旅客住满了民宿。
我找了一道面对湖面的走廊,上面有几个布制“懒骨头”,土黄色,不算特别干净,但出门在外,尤其是在西藏乡镇,不能过于讲究。我随意盘腿陷在“懒骨头”里,把诗集抱着胸前,靠着原木墙。湖面微澜,小雨淅淅沥沥打在湖面上,水雾让远处雾霾蓝的山忽隐忽现。湖中间的小洲上,生长着一小丛绿树,灰色的天空,墨绿的湖水,雾霾蓝的远山,构成一副水墨画,没有江湖情长,没有现代爱情,有的只是让我沉浸其中又非常欢喜的静谧。我真不记得当时脑海里想着什么,或者只是让思绪自然流动,又或者什么都没有想。但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颇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
小雨慢慢变成雨帘子,水珠一落入湖面就溅出细细的水花、水柱。我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姿势,独坐了一个下午,没有看进诗集里一句诗,只倾听着内心的对话和独白。一段旅程,因为一场意外,让我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时间流逝,暮色四合,一阵手机铃声突兀响起,是莉姐喊我吃晚饭了。
第二天一大早,雨停了,我们赶紧起来洗漱吃早餐。因为昨天已经耽误了半天行程,今天要尽可能赶回来,尽管不知道前方山路塌方是否处理好。土豆大哥一边开车,一边给其他司机打电话,了解路况。车辆沿着然乌湖前进,清晨的空气被雨水清洗过,非常干净清新,沁人心脾。远处的高山也清晰可见,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给雪山襄上一道道金边,煞是好看。让我们对前途充满期待和希望,旅途仍在继续。
布达拉宫的惊鸿一瞥
到了拉萨,就一定要去布达拉宫里面逛逛,才不虚此行。买票是个大问题,官网一放票出来,就被强大的网友一扫而空,又不想买黄牛票,只好凌晨四点去买第二天的白宫票,红宫票得提前两天去买。
凌晨三点半,咬牙克服经期的不适,一鼓作气从睡梦中醒来,利索收拾好自己,做好防寒保暖防晒准备。四点左右,与同伴陈燕丽手挽手走出旅馆,沿着手机导航,顶着凌晨十一二度的低温,在风中走到了布达拉宫售票处。一看不得了,队伍早于排满了百来号人。有些听说是凌晨零点就来排队,自带小小塑料凳或可折叠的小凳、面包干粮和水。一个个穿着羽绒或冲锋衣,有的还带上围巾、手套,要一直排到早上八点才开始售票。为了方便,我此次出行只带了一个大背包,带的大多数便携易干的速干衣裤,冲锋衣是我最厚的衣服了。可在当时一二℃的低温,我把自己裹得不能再紧,紧紧抱胸,也止不住在高原冷风中瑟瑟发抖。艳丽也是,我们俩时不时抱在一起取暖。更失策的是,我俩只带了一个小小的包,两手空空,早餐和水都没带,还要在寒风中坚持排队四点小时,迎接拉萨的日出。
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还有人不停地来,在我们后面又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真的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长队。当然还有不少黄牛在售卖他们排在队伍前面的位置,或者手中今天的票。我们没有搭理他们,只是不停搓搓手、跺跺脚,往手心里哈哈气,心里直打鼓:布达拉宫每天限制200人进入,轮到我们,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第二天的白宫票。如果买不到,只能放弃,因为我们要坐第二天晚上的飞机直飞重庆。
在冷风中,终于等到天亮了。我整个人真的是又饿又累,腰酸腿麻。等轮到我们购票的时候,谢天谢地,还有最后十张票左右。我们最终顺利买到了票,不枉在寒风中站了四个小时。莉姐说,要请我们吃美食看看我们。呆在拉萨的时间有限,吃过早餐,稍稍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结伴去逛大昭寺了。
布达拉宫购票记,是半个月川藏之行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以至于三年半的现在,我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旅途上吃点苦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刻苦铭心的经历,它会在你生命中留下宝贵的记忆。一切的生活都不容易,一切都要坚持不放弃,不到最后一秒,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天八点半,还下着一点小雨,天空灰灰的,气温比较低。高原上早晚温差真的挺大的。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布达拉宫的入口。布达拉宫是旅客必打卡的一个景点,可想而知,等待入场的人又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且,哪里都要排队。
人太多,其实并不适合细细感受、品味布达拉宫这座倚山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庄严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是川藏高原上的康巴汉子,高高的金顶,带着藏族特色的红幡,坚固的白玛草墙领,红白墙鲜明对比,一一展示着高大、威武、粗犷、豪迈。
布达拉宫的建设背景、布局特色、历史地位,里面珍藏的宝贝和奢华装饰,就不在这里赘述了,网上百度百科内容一大把。
最让我难忘的是,是里面的展览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血淋淋地展示着农奴的悲惨生活和解放西藏的艰苦卓绝。低矮的,没有窗的灰暗小房子,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那段历史,墙上展览着带着沉重的铁链在田中劳作的农奴,被农奴主当马骑的农奴,住在牛棚里面的农奴……没有自由,没有财富,被当作牲口随意打骂、虐待、买卖,活着没有一丝人的尊严,触目惊心,我的心像被无形的东西抓得生疼,呆不到十分钟就落荒而逃了。压抑让我跑出了展览馆,并在走廊里大口大口的吸气。像我们一代在糖罐里长大的年轻人,真的很难想象自己遭受到非人对待的话,会变成怎样。
经过重重的木大门、铁门,各种门,历史在导游嘴里灿若莲花,我已记不住太多细节。我们像导游手中的提线木偶,不停地上木梯、下楼梯、逛房间、观佛像,然后被告诫这里不能进、不能拍照,那里不能摸,后面还被很多旅客催促着,拥挤着。像走在一座历史的迷宫中,惊鸿一瞥又戛然而止,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感觉索然无味又似乎流连忘返。
最后一道验票门,手持红宫票的旅客,可以继续深入参观探索。手持白宫票的我们,要转身走向下山的石梯蹬道,像走出了历史的任意门。我摸着据说灌了铁汁的坚固白墙,红色的白玛草墙领,随意坐在大石板上,拍了两张自拍,以见证自己到此一游。
倚靠在半山腰的城墙上,俯看山脚的拉萨市,广场、房子、山啊水啊,一览无遗。高处不胜寒,早上高原的风,还带着一丝冷冽,我裹紧了冲锋衣,潇洒地向布达拉宫挥挥手,头也不回,下山去了。
再见了,布达拉宫。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沧海一粟,但你一定会比我活得更久,活得更辉煌灿烂。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