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我国农历的“二月二”又叫“龙抬头”,还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来,故称“龙抬头”。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每逢“龙抬头”日阳气上升,雨水增多,开始农耕时,农民就举办一些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它又被称为“春耕节”“农耕节”;又由于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活动,以祈求龙神消灾赐福、纳祥转运,所以“龙抬头”日又被成为“青龙节”“春龙节” 。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研究万物生长变化规律、气候天气变化规律时,也在研究天体星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早在夏朝时期就研究制定出了历法,以后的朝代又不断改进,最后确定下来。又由于它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农历。农历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对指导我国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古代,我国天文学家就根据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星宿,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星宿又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七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形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东方青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它们与北斗“拴系”,再与北极对应,由于地球的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而转换:冬春之交,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由于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所以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二月二”“龙抬头”中所提到的“龙”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四宫中的东方青龙七宿。青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青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在古籍文献中,对“龙”进行了描述。神话著作《山海经》中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说文解字》中解释“龙”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龙神驱邪,百毒不侵;龙神赐福,人畜平安;龙神发力,生机勃勃;龙神行云,风调雨顺。“龙”已成为人们信仰崇拜的图腾。
“龙抬头”日的各种习俗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中提到了舞龙求雨的活动,汉代画像石刻也有“戏龙”的舞蹈场面;但在唐代文献上还未出现“龙抬头”节俗的记载;到了元时期,文献《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了“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天北方地区的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记载,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清朝末年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期间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盎然,所以古代文人留下了大量诗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了《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诗意是:二月二日新下了一场雨,雨后天晴,草芽菜甲一时间儿都长了出来,一群身着轻衫牵着骏马的青春少年,在十字津头一字排开并肩行走。诗中充满着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写了一首《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诗意是:二月二日这一天,我春游到了江上,此时春风和畅,阳光温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着情意更长。客居万里之外的我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了三年时光。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屋檐似的哗哗作响。这首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的笔调抒发自己郁闷的情怀。
宋代诗人洪咨夔的《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辛勤劳作后在等待丰收之时,也有面临天气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对天气晴雨的占卜,预测未来谷价的涨跌走势及对农家收入的影响,融合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判断和对农民生活的同情理解。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生机盎然的日子。龙作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在中国文化里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代表着智慧、勇气和力量。它的自强不息、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独立精神已融进炎黄子孙血脉中骨子里,正是这些精神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2024.03.08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