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积德
----《道德经》启示录之三十一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31章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1章译文: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用它来解决问题;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尊贵;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尊贵;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洋洋,如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决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明用兵打仗,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杀人太多,应该以悲哀的态度对待;打了胜仗,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死去的人。
思绪流萤:
老子曰:“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告诫人们:人在生活中,不可以好恶斗狠为乐,而一个国家,也不可以战争的杀人为荣;这里,本文引深而述的“积德”,是谓人须持有社会属性的“公德”,而“积德”,亦是“因果定律”眷顾人生的自然效力。
“积德”,意指德行高尚的人,常为求得福报而多做善事的行为,也指积累的仁政或善行。清《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中言:“处约积德,力孝慎行”;《书·盘庚上》曰:“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红楼梦》第120回载曰:“宁可咱们家出一位佛爷,倒是老爷太太的积德”。
明朝名儒袁学海“积德改运”的行为,是中国民间一直传诵的典型事例。袁学海幼年遵父命学医,济世救人;后来,遇到的一位长须老相士对他说:“你命带官印,应去读书做官,挣更多的俸录,亦可活到54岁的8月14日半夜子时,寿终正寝,终生无子”;于是,袁学海就去读书,一切也如相士所言,十分灵验地做了官;如此,他认为,既然一切命中注定,莫不如只等命运安排,便不再追求上进,终日游山玩水;有一天,他游到南京的栖霞山,得知山中有位云谷禅师,就上山参访;禅师给他一个蒲团,二人无言,对坐三天;到了第三天后,云谷禅师问:“你从何处来?能三天安坐不动,亦不妄想,是有道奇人也”;袁学海答:“既然什么事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就不贪、不求、不妄想。”
云谷禅师听后说:“我原以为你是非常之人,可原来只是凡夫俗子”;袁学海听后,不解地问:“为何说我是凡夫俗子?”云谷禅师说:“如你不是凡夫,为什么被命运所缚?”袁学海又问:“命运可逃吗?”云谷禅师回答:“《易经》上说人可以‘趋吉避凶’,如命数不可逃,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于是,袁学海大悟,随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凡”,意指自己不再是凡人了;并且,自己从此开始广行善事,多积功德,结果活到八十多岁,还有了三个儿子;据此,袁学海认为:命运可以改变,积德也是可以变凶为吉的行为;正因为此,许多人因循了这个“积德改运”的道理,就相继归纳出家庭的“积德”之道:“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应以德为根;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应以志为根;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应以爱为根;子女是一家的天贵星,应以孝为根;孙辈是一家的天喜星,应以顺为根;兄弟姐妹是一家的天辅星,应以义为根”……进而得出了“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的总结,还提出“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的“家庭道德”承继要诀,以及“道德是顺应天地的规律,本分是活命为人的德行,如有违背,必惹灾难”的警示。
那么,人作为有思想、思维和理性的高级动物,如遵循了一个民族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尊重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类文明;反之,就是把自己降为纯动物的低级逆德状态,亦是正向人生所唾弃的异类。俗语“家和万事兴”中的一个“和”字,蕴含了民族约定俗成的道德支撑,小至个人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兴旺,都依赖于个人因谦卑和崇德而产生的和睦状态,进而化育为家庭的和谐;同时,大至一个民族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稳定祥和,也均与民族公德沉淀下的道德文化支撑相关;“和”是人互相的尊重,“谐”是人互相的礼让;这在中国家庭的道德伦理中,适于人们对照和反省自己,认为“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还需懂得知恩、感恩和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或父母“不管子女孝不孝,且看自己慈不慈”;或子女“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只有如此,一家人才可以和谐相处;其中,“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是非”,是家中老人的道德责任,不然就谓之缺德。
一个家庭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相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老人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另一方面培德扎根,庇荫子孙;老人可托起一家人的福报,创造一家人的福德;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而教育孩子的养、育、教、领、导等方面,重点在于培德,因为德行的感化,可滋养孩子的天性;并且,站在中国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看待伦理道德,尚德之人,往往需要具备温软如棉的性格,谓之“如棉花之洁白,常守身如玉;如棉花之柔软,性格不暴躁;如棉花之温暖,待人不冷淡;如棉花之绵长,能矢志不移”;再推之人与人的交际,是“同道者为朋,同义者为友;君子之交在于道义,小人之交于权利;能劝善避过,视为道义的君子之交;只趋利忘弊,视为利益的小人之交”;崇信道德的人认为,人的一切命运,皆随心而转;现实中,许多人喜欢像做生意一样,想花钱改命,却不愿反省自己,把自己过去遇到的挫折、打击、不顺、灾难、疾病或不如意,皆归于“老天给自己的命不好”;于是,一边整天的满嘴怨气、愤世嫉俗;一边又想花钱消灾地改变命运;殊不知,一个人如没有了平静祥和的心态,怨愤越多,自己的挫折反而越大,更无法改变命运;因为,挫折面前是否以德持静,是改变命运的分水岭;人越平静,灾难越小;越怨天尤人,挫折只会越来越大。
心性和意念,最怕平静,善于平衡自己挫折的人,都是以厚德“宁静致远”的人,且既能化解过去,也能驾驭未来;人间有“苦难守恒定律”,上苍在给一个人福报之前,也往往是先有灾难来临(灾难是福报和功德的化身),或正面是灾难,反面是福报;人遭遇的苦难或挫折,也是人心性、觉悟、德性和承受力的考验,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承受,就有多大的福报;德行化运气,风水轮流转;有人认为,邓丽君一直红了近30年,如她早些懂得人生的积德平衡,选择合适的时间急流勇退,功成隐居,就会有娴静的晚年,可若总想一直红下去,就会出现红过便有无妄之灾的现象。
近些年,一些港台明星如周润发、刘德华等,在当红时,就晓知多捐款、行善事,也是在做给自己消灾的事情;而有些人天天妄想“要当百万富翁”,浮躁代替了平静,自然也就没有了“生欢喜心、感谢心;找因果源、平衡点;静观事态、顺自然”的耐性,进而也就没有了敬畏他人和天地的崇德之心;然而,修行、积善、济贫、利众的德行自修,却是“君子造命”之学的基础,也是“命由我立,福由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客观因素;而且,许多老人认为,如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持五戒,既使不去念咒和拜佛,心里默念的祈福,也自会灵验。
古人云:“君子造命”,就是指有道德的人,可以引导和改造命运,活出命数之外的精彩;于是,千百年来,人们有了“趋吉避凶”、“除恶扬善”、“放生积德”等一系列的说法和行为;实际上,人们是因循了因果定律的效应,靠累积功德的善行,求得自己命运向吉而变的顺畅,这也是人顺应客观规律的积极人生自勉。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