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史话
作者:李自立
陕西邠州,泾河之南,上塬三十里许,大车古村,坐落其间。
周朝封侯,昔日光荣。《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路过底店,栖居大车,西伯侯太王,有三儿子,长子泰伯、二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子姬昌,生得聪慧伶俐,祖父太王宠爱于一身。长子泰伯,位让季历,携弟仲雍,采药为名,携众迁游,迹至江南,定居梅里。“泰伯奔吴”定居东吴,吴国始祖,泰伯有名。

秦统一六国,商鞅变法,秦皇车轨展宏图。远古不制度,不考文。故有秦制天下,车同轴,路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丝绸之路,穿村而过。商贸繁荣,映衬古道。

丝绸之路古道过在南原,看南原古代至十九世纪70年代前,基本线路图是:太峪--拜家河--二桥-散桥(散朝)-底店(帝殿)-大车(大车路)-奓红(大洪峪)-小王(岭背后)-张家堡—下渠(长禄遗址)—雷村(雷村遗址)-菜园(寨园)-祁家崖-白土-断路(李家峪)-韩家坡-庙儿巷(古公城)-州城。故据南原古今地名对比,丝绸之路穿村而过,毋容置疑。

如果根据彬州作家郭彦《底店不低》一文的研究思路,丝绸之路路线在水口原,小车、盘道坡无疑是近道支线,郭彦所引资料价值不菲。如果大车是重车路,小车是轻车路,大车路是主线,小车路就是支线近道,也无可厚非。遂取村名大车,大车历史悠久,名扬四塬八乡,名曰大车村。先有大车路,后有大车村。邻村小车,反其相比取之。
另民间传说,“淝水之战”,秦王苻坚,兵败新平,溃不成军,所乘之车,弃置村中之说,恕不敢苟同,和大车村名没关系。“淝水之战”古战场在哪里?《资治通鉴》记载:“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说明“淝水之战”在安徽,风牛马不相及。

《东西晋演义》第二七二回讲“苻坚避难五将山。”苻坚从礼泉县五将山兵败回新平,这才是历史原貌。且苻坚回新平,已经回到自己统治范围,不存在逃亡。
姚苌叛变,实际就是姚苌兵变。苻坚兵败五将山,于长芦村(今上长禄村),清泰寺(今净光寺)姚苌逼苻坚禅让不成,又逼玉玺,苻坚告诉姚苌,玉玺交给了晋。历史各种史料比比皆是。“古槐树下,上吊自缢。”也难自圆其说。笔者推测,应该是姚苌杀人,悬挂于古槐树上。嫁祸于古槐。“古槐树下,上吊自缢。”是姚苌为洗脱自己逼宫罪名,让后人御笔书写的胜利者历史。

因此,民间传说,“淝水之战”,秦王苻坚,兵败新平,溃不成军,所乘之车,弃置村中之说,纯属胡说八道,无中生有。
明成祖为,永乐五年,(1407),天下大敕,大车建城,修建明镜寺。大车建城,护城河绕城墙一周。村城有龙头岭,城布局合理,规范宏伟,称为堡子村,东为庄合村,有山神庙,南为新庄子村,古称文昌楼,建有文昌楼一座,西为韩家店,爷台处建寺庙一座,供奉不详,北为韩沟圈,所有自然村,形如五指伸展。

明镜寺,始建于明朝。玉宇生辉,大雄宝殿,庄严肃穆。寺外有井,寺内灯火,辉煌相应,香烟不断,云雾缭绕,正殿五间,大雄殿,蔚为壮观。大车村,寺庙香烟,绕碧苍穹,钟声数十里,青山绿水,树影朦胧。大树成荫,古槐翠柳,林荫小道,寺庙清静,学堂书声琅琅。寺清幽景,亭台楼阁,屋檐重叠,鸟鸣兽脊。青砖蓝瓦,瓦当雕刻,处处成图。佛光普照,晨钟暮鼓,钟声远近可闻,佛塔僧影,往来不断。十九世纪,解放之初,明镜寺毁。

村明镜寺,有三官庙一处,三官庙内众神尊。称三官庙,敬奉玉帝大帝、关公大帝、吾亮佛尊。上方为太上老君,姜子牙是也。西殿三间为佛爷庙,南殿三间为吾圣庙,院内植有三棵参天中槐。庙、槐树于1958年被毁,姜子牙神威显赫。佛爷吾圣两侧列,槐荫蔽日绿意浓。涝池五亩碧波粼,牧畜浣洗聚欢腾。更有马王庙,立南门外,护城楼守西北角。堡子村名由此得,五指伸展,大鹏雄姿。庙宇庄严灵气聚,祈雨祷灾皆应验。香火鼎盛信徒来,香客络绎不绝息。

文昌楼,始建明末清初,立于村新庄子村口,面朝西流村,与西流村文昌楼,遥相呼应。根据大车村民叙述,大车村文昌楼坐南向北面朝西流村。而西流村民叙述,西流村文昌楼坐北向南。按中国寺庙常规建筑风格,所有建筑应该坐北向南。那么,大车文昌楼坐南向北事有蹊跷。根据西流村和大车村民所述,笔者分析揣测,文昌楼的修建时间,应该和西流村村民移居大车有关。原因是家身远居大车村,心灵在翘望故乡西流村的文脉,在大车村传承昌盛经久不衰。

大车自古,人才辈出,文脉昌盛,孕育英才。宋代陈杰《陪蜀士文昌醮》诗云:葳蕤桑梓翦为荒,翰墨横流坠绪茫。天北有星明武曲,江南无地托文昌。几时兴雨苏民望,何日乘云返帝乡。我少乞灵今不梦,倚观魁宿照词场。宋·张耒《福昌秋日效张文昌二首》 又有诗云:“秋野无人秋日白,禾黍登场风萧萧。豆田黄时霜已多,桑虫食叶留空柯。小蝶翩翩晚花紫,野鹑啄粟惊人起。洛阳西原君莫行,秋光处处系人情。”

古豳国,豳邠彬。秦漆县,汉新平。新平郡,新平县。新平乡、新平村。隋之前归白土县,自唐改邠州,清末邠州改邠县,邠县彬县同一州。汉代大车村,隶属底店亭。大唐大车村,隶属底店里,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宋代底店乡、元代设底店里。明代又有改,大车属永平,永平乡底店里。清代大车村归里。当时彬州为邠州。

邠州明末清正,民国延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治元年,公元1862年,回族匪首马化龙(青海人)白彦虎(陕西人),故地沿途,烧杀抢劫,杀戮汉人无数,大车村城被毁,匪逼民迁,由房转窑,洞穴而居,二贼猖狂,左公平乱镇压。战乱之灾降临,居民离散心惶。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公平乱,重建家园。

八年抗日,三年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万众开始盼太平。历史轮回岁序改,行政更迭从未休。底店亭里共光辉。乡保制度变迁里,大车村名几更新。政社分设新时代,底店镇内大车村。体制改革新纪元,水口镇内合二村。大车奓红归大车,依然延续大车村。大车村史绵长矣,封侯荣耀不曾忘。丝绸之路留遗迹,文昌楼,堡子村,韩家店、庄合村,自然村貌展辉煌。庙宇文昌共光辉,村民智慧永不息。

大车有能人,能人黄生文。豳山庶人有黄公,堡子村有墨香风。供职县衙,有书法遗物留世。

大车自古贤习文,孝悌文化有名人。兄弟出生上周村,好名克俭更克勤。《陕西邠县新志稿》云:“清孝子,张克俭,母有病,亲煎汤药,尝而后进,饮食侍养无亏,母毂寝必枕块,葬后三年,不如荤酒,乡里称其孝行,道光九年旌表。”

大车能人多,不计其数。明末清初,西留村耕地少,山坡地多,人多地少,难以养家糊口,自西留村,移居大车者,村民无数。大户不少于十户。

大车自周,诸侯封地,村民以黄姓为主,黄姓为本户。彬州香庙司牧村后;黄氏家族,勤劳勇敢,耕读传家,朴实勤俭,读书稼穑,传承德范,继承司牧古村遗风。司牧古村名,由司牧而得,司牧者:《左传》《三国志》记载:含义管理、统治、君主、官吏。司牧也指君主或官吏,称呼也。或主管畜牧的官员。其次大车有李、韩、田等姓,均为后来迁移户。(彬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金来先生讲述)

南原西流于州城,至少有两处商铺,李友梅家恒泰生(今西大街钟楼往西彬州中学对面),城门一族乾泰丰药铺(今州城南街)。西留村城门李氏,自李贵起,第九辈李氏世祖李文华,自幼父母早亡。因家贫,于乾泰丰学医,后于家中设私塾,教书行医。糖坊、药房、豆腐坊,都曾经营,不成规模,自生自灭。

李文华一生学习道家,深研易经,懂阴阳之术。教学行医走风水,乡邻有所赞誉。有“清和安泰”门楣刻字留世。解放后,药柜卖车家庄地段医院,因“破四旧”,灭药房所有,铸铁药材碾槽一套仍在。

大车人杰地灵,名人无数,黄汉杰、黄帮启、黄帮哲、李晓三、田彦明、田明轩,黄聪周,李秉阳、李文华等,皆为乡贤。

尊师重教,清末乡贤黄生菊,办私塾学校,培养后代。乡文书黄子厚自任教师,教书育人。冯墨龙,任教传道、授业解惑。孙维岳<地下交通员)任教师。介政德任教师读书治学、修身养性、自我成才。黄英明、李思训、田兴义、黄俊杰,紧随其后。解放后教育界更有优秀者,老学大学,大有人在,诸如黄崇寿、田弘毅,李俊清、韩振清、黄宏斌、田有俊、黄文臣等。大車村遵循周礼、文化名村,儒人雅士层出不穷。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者,比比皆是。诸如田宏德、田兴义、李振军、李官儒、李狗娃,李思训、郝自正、孙振友、王乃儒、李积全、李甲申、黄培礼等。70年代,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者,更是不计其数。诸如李元元、任恩兴、李双有、崔振海、李新林等。

大车教育,前赴后继,辈辈有贤人。民国改新学,新中国成立。建学校,育新人。改革开放,教育改革,恢复高考,人才多出。雨后新笋,层出不穷。文化新秀,增加更多。诸如彬州书画名家黄嘉宝、田友林、黄世民等。

70年代、恢复高考后,考入体制内大专院校学生,更是莘莘学子,大有其人。李静静,徐花梅、黄嘉慧、李元生、张群善、黄相林、黄鹏侠、田宝群、韩兴民、李群民,窦鹏飞、赵海龙、李新虎、黄牛虎等,不计其数,只是部分早期代表。书画翰墨,誉满古豳咸阳。

大车村容,阡陌交错、沃土十里、山环水绕、房屋错落、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一缕青烟、田园风光、丛林掩蔽、依山傍水、稻穗沉甸、梯田层层、家家户户、良田百顷、美丽富饶、精耕细作、青山环抱、绿荫环绕、错落有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车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文昌楼阁呈堂景,阳篆白驹秦汉池。银阙素屏冬日影,琼花清镜紫霞时。炊烟袅袅荡林泽,山村风物呈佳境,公路东西横三岭。碧涧水源四季清,閒云地脉千年永。耕田沃野土生财,远望高原云触景。仁爱乡隅百里名,李黄二姓源明潁。

愿大车村未来更昌盛,文化传承永不息。
注解:
三岭:村东奓红岭,村头龙头岭,村西红崖岭。
碧涧:指黄涧源头
千年永:根据秦朝有史说。
云触景:自村东望
西南,望西一公里是底店,即膻父西迁时的帝殿(底店、邸店),六公里西南传说中樊梨花点将台,五代史冯晖墓,望西约九公里是侍郎湖,约十五公里西庙头省国有林场风景区,美哉吾村!!

2024年3月4日文昌阁

作者简介:
李自立,祖籍陕西彬州,彬州市图书馆职员。陕西省诗词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秦腔戏曲艺术报编辑,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学会会员,彬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长期从事创作,历史、戏曲研究。在各大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