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四)
作者:每小平
普洱公园绿植多,植被动物观后乐!
普洱国家森林公园有25000亩,是在热带沟谷雨林的基础上创建,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融合了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使游客体验无雕琢的自然美。这里古木参天,到处都是各种各样别具特色的树木;高大的榕树独木成林,孔雀树的树根真的长得很深很大。犀牛坪景区主要有:“犀牛归隐”“猕猴乐土”“渔影溯溪”“桫椤小径”“嬉猿半岛”“鱼鹰戏水”“蝴蝶溪谷”“旅行小熊猫”“嬉鸟乐园”“兰花幽园”等多处迷人景观。真可谓:漫步园区,一步一景;奇花异木,四季常青。
普洱国家森林公园充分体现了“原始森林、民族风情、野生动物” 三大主题特色。这里有清风、有雨林、有和煦的阳光、有独特的异域风情,使游人充满了惊喜和美好风景。云南这片美丽神奇的地方,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被这里的美丽所震撼,就我本人已来多次,流连往返,乐不思蜀。在此地还可聆听到导游讲:金湖美丽的爱情故事,欣赏各少数民族风情表演、感受泼水互动的精彩,观赏数百只孔雀从密林上空向下飞舞到人群的奇观。

太阳当头照,枝芽丛中笑。抬头是碧空如洗的白云,低头是满茶园的春色。世界最大连片茶园在大渡岗乡,万亩茶山分布有傣、汉、彝、布朗、基诺、哈尼等少数民族,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8万亩,森林覆盖率93%,年均气温17.5度;终年温暖,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特点,适宜种茶制茶。2008年6月普洱茶·贡茶的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乘车前往万亩茶园,亲临茶场及采茶过程。云南茶叶世界闻名,普洱、滇红等茶皆是上品,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在各种茶制品的展室内,听服务女经理讲解茶的知识、历史和创新,品尝地道的云南普洱生茶、熟茶,了解普洱茶的现场冲泡及做工工艺等。喝一杯好茶,品味地道的云南普洱茶,边喝边欣赏普洱茶的冲泡。女经理讲解茶艺头头是道,当讲起“十八怪”中的“老婆婆上树比猴快” 时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树林中的茶树没有修剪、任其生长达四五丈高,采茶人身背竹筐必须上树去采摘嫩枝绿芽。有展板图片为证,老婆婆上树背筐采茶图。
观雨林景洪,揽柔情傣乡。西方版纳在祖国的版图上,如一块绿色的宝石,熠熠发光,人民勤劳勇敢、热情朴实好客。西方版纳最美的季节是冬季,完全没有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景象,而是一派莺歌燕舞的魅力春光,是最适宜旅游的季节。那几天,西安普降大雪,气温零下9度。而西方版纳青年男女却身着艳丽短袖单衫,行走在大街或村寨街巷中、没有冷冻感。
傣族语言中“西方”是12的意思,版纳为“坝子”的意思,也就是十二个坝子组成的西方版纳傣族自治州有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占三分之一,汉族占三分之一,其他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傣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新年,每年四月中旬一般举行3----7天。西方版纳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年平均气温只有28度,只有旱季和雨季。有着“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之说。西方版纳像蒙着神秘面纱的女郎,隐藏在原始与现代之间。它那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又因当地少数民族种类很多,为美丽的她增添了许多民族风情。

无论在景区还是大街上,傣族、佤族和拉祜族青年男女,穿着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服装,戴着不同民族的头饰,风姿绰约地行走在大街上,引人注足观瞧。道路两边都是粗壮高大的热带果树和五彩斑斓的花卉,散发出沁人心肺的混合异香,招引来很多彩蝶在花丛中飞舞采蜜。除傣族村寨外,城市的高大建筑都彰显着少数民族风格,与当地人文地域环境融洽和谐,具有别样的情趣。
景洪位于云南省西南端,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你泼我泼众人泼,清水湿身众人乐!每年4月的“泼水节”亦称“浴佛节”,是傣族、布朗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要举行划龙舟、赶摆、浴佛、泼水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泼水当天载歌载舞,互相泼水即是善意友好、互相送上吉祥的祝福。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参与其中,乐此不疲、热闹异常。因为是热带雨林地区,生长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树林里就连路边的树上也挂满了硕大新鲜的芒果、木瓜、菠萝蜜、椰子及香蕉、巴蕉等水果,简直是应有尽有……
那里的少数民族同胞特别地淳朴厚道,他们从不担心自家树上的水果会被人偷摘,家家户户的门可以放心到从不关闭。接待我们团的导游讲:当地从小就对孩童进行素质教育,不偷不抢不当坏人的家风家训代代传承。否则,会被人瞧不起,在村寨无法做人!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