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谱是家教家风家族兴盛的基石
文/云飞

2024年3月6日上午,我随汉中市民协、汉中市国学研究会组织的民俗文化专家学者走进城固县原公镇新西原社区,考察调研尚氏家族家风家训工作。调研会在尚氏家族的古四合院进行。
四合院灯笼高悬,干净整洁,家风、家规、家训的展板排列整齐,尚氏家族的世系图和家族文化展示映入眼帘。参加本次活动有汉中市国学研究会主席、市民协名誉主席著名文化学者王继胜老师等一行10余人。原公镇西原社区尚氏家族自治会会长尚志龙、原公镇党政办、社区两委会负责人及尚氏家族会主要成员三十多人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近年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正悄然兴起。据媒体报道,湖北武汉的蒋先生花费120万元修订家谱,其中包含“清正廉明”“穷莫丢猪,富莫丢书”这样的家训。修订家谱引来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落后的宗族观念的反映,但在整个社会舆论中仍是赞赏者居多,认为这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好方式。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笔者认为修家谱对家教家风家族建设和民间道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实质这是修复我们早已陌生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不错途径。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先祖崇拜,这与农耕文化有关。生老病死,四季轮回,道法自然,融入自然,这是中国人原始哲学与伦理观念产生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信仰,中国人历来重视家谱的修订。家谱被摆放在祠堂或家里最圣洁的地方。

在调研活动,听尚志龙先生讲述了他们怎么自发组织尚氏家族自治会,尊崇祖宗,理清户族支派,修订家谱,尚氏家族从那里来,有几门家族,各家户出了什么样人才,有什么值得人赞尚的品行等等记录在案。在尚氏家族大门上悬挂的扁牌是“耕读传家”,再上面是家规。笔者认为有这样的家训家规才有了在尚氏家族在原公镇西原村不到500年己有一百多户,400多口人脉,在近500余年中,尚氏家族有文武将才,举人武官等,是家族优良文化促进成就尚氏家族在原公镇成了名门望族。尚志龙先生在家门户族中在原公镇享有崇高威望,现在是城固县知名乡贤和著名品牌《原公杂烩制作技艺》的省级非物质传承人。在城固县城开办“湑水人家”原公杂烩酒店。他发家致富了,成了当地成功人士,富而有仁,更让人敬佩他的是,他将自己制作“原公杂烩”的技艺热心传教给尚氏家族的年轻后生,让他们到县城去发展,三个徒弟己到汉中市去开店经营发展,这既发展推广了城固特色品牌餐饮“原公杂烩”,搞活了家族产业,让本家族子弟走向了发家致富。更是西原公村助推乡村振兴的抓手,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尚志龙先生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定会将“原公杂烩”推广到西安北上广深,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结果。

他也是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他组织家族积极分子不同阶层成员成立了尚氏家族自治会,弘扬家族自发奉献精神,八仙过海,各展其能.他们发挥着无私互助,家门户族有喜共贺,有难互帮,扶危济困,调解邻里家庭矛盾,奖励优秀人才,尊重妇女等优良族规家风。他们在自治会的基础上,组织数十人,身穿红马甲,成为尚氏家族自愿者,无偿为家族各家中的红白喜事,农忙抢收服务。在调研过程中我也走访几户不同姓氏的村民,他们对尚氏家族的族风家风及突出人才表示出了很高的赞赏和认可度。
笔者自小生活生长在农村,现已年过五旬,经历了生活的人情世故坎坷挫折,一路走来,从内心深深感到家庭教育,家风家规,家门户族的族规族风是人生生命中的灵魂和根基。让你明白你从那里来,作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人生路,最后要到那里去。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决定着你是否能成人成才,而祖宗的荣光照耀着你走出人生之路。反之祖宗的耻辱会让你倍感无力,无地自荣。当然也可能促是后人自醒自觉,毅然绝地反思,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洗刷祖上耻辱!而家族中的家风族规决定着你大的人生轨迹。我们城固县上元观镇昝家庄村孙李王三姓是同宗同祖,族规“文通武备,医药传家”。在明清及民国我们“孙家药铺”在上元观镇和本村传承了数十代人。家族非常注重文化教育,武艺磨练意志、强身保家卫国,医药修己正人,医术养家、传承后人。在族规中明文规定本村孙李王三姓永不得通婚,细思在这条族规中透出了优生优育等优良族风。

一本家谱展示了一条生命繁衍的清晰“线路”。你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老人会时常向孩子讲述先人的故事和经历。家谱上还常常对德行高尚者有几笔盖棺论定似的描述,如“诗书传家”“耕读传家”“清正廉明”“贵在自立”“勤俭持家”“坦荡做人”“生财有道”,“家和万事兴”一条精神延续的密码跳跃在纸上,熠熠生辉。它就像座右铭一样时刻在提醒人们,一定要继承先人们的遗训。日积月累,这便成了家风。
据考证,中国人修家谱的习惯从先秦时就有了。相传西周贤臣周公确立了家族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从血缘上分清孰亲孰远,开始记录家族中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家谱刚开始是在官方流行,到了唐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及至明清时达到极盛,以此还形成了各种个性化的家风、家教。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都是这种传统中的代表,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挂在很多人的家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灭,与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有极大关系的。当然,在历史上,家谱发展也有不好的一面,如魏晋时期人们修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成了阶级固化的重要基础。正因如此,隋唐时期产生了科举制,以此来弥补它的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精神生长的根系,只有充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文化先行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当然家谱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也很重要,它一方面记录着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记录着家族的精神传承。
今天,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精神的个体化传承越来越难,家谱的修订也许是反抗同质化的一条出路。它可以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中保持其鲜明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为文化的再生提供鲜活的个体经验。
2024.3.7夜

作者简介:云飞,本名孙庆华。汉中市一德中医馆长,汉中市武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兼执行主席,汉中市同泰少林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世界诗歌网陕西频道副主编。有多首诗歌作品在《星星》《延河》《诗歌周刊》《四川诗歌》《中国诗人》《山东诗人》《陕西日报》《衮雪》《汉中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