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寄一片深情,怀念未曾谋面的一个女人。
这是一篇旧文,曾被冠名文化领域活力创作者,被百度网易等多家平台推介。
散文《那域 那城 那女人》
红榜作家 周西忠
冷烟凝瘦月,横窗弄疏影。总是想在岁月的清冽的韵律中,去聆听那来自远方的空灵的诉说,如水,如流,如歌。夜的思,夜的柔,总会引发一些难以释怀的情结。也许无关红尘,也许无关缘分,可也是一种不能言说的心事。十年网友,三千六百个相望,相守,从不言相见,也没有一次相见——然而,不见犹见,天天在相见。在寂寞的夜,让泛起的情结随远释的月光飘零而去。思念,憧憬,美得自是缠绵,忧得自是伤情。
徐州、女人、一个徐州的女人。读她的日志,感知她凄美的忧伤,感知她剔透的执着。她昵称爱,是施爱于人?还是被人所爱?她空间的人气很旺,似乎都喜欢把握她文字的脉跳,聆听情绪的歌,从而感受疏云淡月,红笺素锦。尘烟中,不言纯真,再美的感触,也是一种袅袅绕绕朦朦胧胧的牵挂,如一帘不醒的残梦,氤氲成烟。就是流连千次,回眸万端,也温暖不成一刻的拥抱。
我心明如镜,可我牵挂如故。这是一种源于久远的力量,灵性穿透岁月的风雨,沿着历史逆流,去感悟,去触摸,那域,那城,那女人——徐州女人。
徐州会有怎样的女人?徐州是一个男人的城市。徐州是血性的英雄之城,徐州的地脉里传递着男人的传奇。历史的进程总把变迁的重鼓点敲响在徐州。一个四千多年的古城,竟然经历了二百多次战争。特别是霸王定都于斯,便决定了徐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厚重。如此同时,也把感天动地的悲壮埋在这一块土地。楚,汉之争,其实就是徐州演义,徐州人刘邦打败了定都于徐州的西楚霸王。于是有了千古绝唱的霸王别姬。据说,古战场陈尸60里,哀鸿遍野,白骨如丘。
近代史中,国共对决也在徐州展演了一场生死决战。战神栗裕在此战大展神威,大斩国军六十万……徐州的故事大起大落,故事里都是男人的剪影,徐州的女人悄无声息地滑过尘世的岁月,如薄雾轻烟。纷杂,迷离,凄凉,阵痛……人世间的不幸,天下的女人,数徐州的女人阅历最深。历史的沧桑感在心灵烙印成生命的感叹,那是悲凉无助的洞悉,千古的悲剧涂上浓浓的色彩。在古与今、悲与愤的环境中,今天的徐州女人会是咋样?
她在诗歌里说,“我生长在苏北/眷恋着故乡/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历了无尽的沧桑和战火/这里的田间、小溪/路旁每一把泥土每一粒沙子每一朵鲜花每一棵小草/都承载着历史的悲壮。”
爱,我的好友,我不能确定她身上的特性就是徐州留影。但是我感觉到,读她的空间,就是走进了徐州女人。那婉约,那清新,那真挚,那凄美,那哀怨,那眷恋,是现实的感伤,是梦中的诗情。哀怨凄楚的情怀,淡淡忧伤的旋律,如她所言,没有牵手,也能够相思成树——定格成了一世的盼望。我以为最代表她风格的应该是读者已过万人的《我的爱只为你存在》。灵魂流露在文字间,侠骨柔情里是感人的情殇。是回首,也是展望。在漆黑的旷野间,仿佛也能够聆听心灵的焚唱。
几年前,一次意外的摔跤,她倒下了,髋关节骨折,从此的信息就是医疗,康复,再康复,再再康复——可是终究没有康复——从此不能再站立,从此离不开轮椅。从此……身残。这揪心的消息,痛了所有网友的心。她没有气馁,反倒活得更浓烈,更丰溢。她是作协会员,依然写诗,写文章,依然在空间张扬自己诚挚的爱。同时,她表露出新的爱好,剪纸。她在剪纸时骄傲地亮出大名:解红。
这是她的自画像,纸剪的,她发我空间,我好感动。知她已定为二级伤残,可她寄来的是安宁,是微笑,是亮丽的阳光。她目视前方,端庄且深峻,
她精工于剪纸,坚毅且执着。她找到了爱的方向,她把剪纸送到学校,机关,工厂。她坐着轮椅活动在社会,成为徐州的公益志愿者,传播美,传播爱,传播身残者的坚毅和赤诚。
时值好友生日之际,我草草地写了几句,在缥缈悠远网络,希望有一种真情,穿越在山水之间,将牵挂与祝福传递——那域,那城,那人……

(纸剪肖像)

(网红时的徐州•爱丽丝)

(纸剪时的解红)
一篇《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样报道她的事迹,现摘抄一段:
江苏徐州的解红曾因意外导致下肢重度残疾,但她不自卑不沉沦,对父母有孝心,对社会有爱心,感动了身边很多人。
解红今年58岁。2013年2月,她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到了腰椎和腿,当医生告诉她下半生都将无法行走时,她感到天都塌了,眼前一片漆黑。丈夫也拂袖而去。无数次,轻生的念头在她脑海里闪过,乌黑的头发几乎一夜变白。
为了缓解内心的压抑和身体上的疼痛,解红开始写作,并把文章发布在QQ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四川籍高位截瘫的作家王小泗主动联系她,向她讲述了自己坚守作家梦的经历。王小泗还寄给她一本散文集《零度生活》,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击着她的心灵。
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解红结交的笔友遍布全国各地,她还得到过许多诗人、作家的帮助。在他们的鼓励下,她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
康复期间,解红重拾剪刀,2014年6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成立了剪纸工作室。2020年,经考核,她成为泉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