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题字耿明

路在脚下,春在心里。
作者 吴锐
龙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一声问候便翩然而至,听着侄女那满是平和、柔美的声音,我的脑海突然涌现出前几天阅读《人民日报》这样的精典名句。“一个人使劲的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她的光”。这话太形象了,我从侄女身上验证了这句名言无限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侄女生长在偏僻的农村,父母守着两间低矮、破落的两间土坯房和几亩溥田讨生活。在这贫困交加的境遇中,她逐渐长大了,知道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在整个屯子的少年都辍学连一个上学的伙伴都搭不到的时候,只有她一人还在苦苦坚持。村里没有初中,要上学只能到十几里外的乡上去读,人人都劝她别念了,读出去家里也供不起,可她就是咬咬牙不放弃。数九隆冬,天还未亮,就自己一个人走在乡村小路上,步行十几里地去上课,书包里带一块硬饼子夹点咸菜中午充饥。等到晚上回家,又是满天繁星。天气好时还好应对,如果是狂风暴雨她就得摔个泥猴似的,连滚带爬,家里、村里人都认为她是另类,一个女孩子读什么书?到年龄就嫁人了,祖祖辈辈不都是这么过吗?可她却执拗地坚持要靠读书走出这个小山村。
九十年代中期,她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一所省内的学校。家里没有钱给她交学费,只有四处抬借供她读书。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以为可以马上挣钱还上借贷,可国家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大中专毕业生一律不包分配,全部自主择业。这下家里人慌了,想到这几年抬的息滚息利滚利的学费,在他们眼里这是天文数字,父母再也淡定不了,她还来不及做打算,父母就听任媒婆的甜喜蜜语,接受了男方的聘礼还债了。紧接着订日子结婚。她在懵懂慌乱中被架上了迎亲的车队。
到了新家,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她只好收起眼泪打算认命,和这个只见过两次面的男人好好过日子,度过余生。
她每年都多包点地,多养点猪羊,不辞劳苦,为的是多增加一点收入,把日子过好。今年多种一晌地买砖,明年多养一头羊再买瓦,经过几年的积累,三间瓦房在村里立起来了。她又开始扩大种植养殖的规模,经过两年的苦战,院子里高大气派的砖墙也砌筑而成。女儿也降生了。她望着自己经过几年的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家,望着女儿粉嫩的小脸,她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望。
可是,那个偏执、多疑、心智不健全的男人,每天除了不间断的“歇斯底里”,什么活计也不干,还横挑鼻子竖挑眼,愿本她想忍下来,孩子都有了,将就过吧!可越忍越来劲,她无计可施。谁又能帮得了?她只能隐忍,经过几年的折磨,她再也承受不住,终于在一次家爆之后,为了保命,扔下了刚刚盖好的房子,新砌成的院墙和满院子的玉米、黄豆、绿豆……抛下年幼的女儿,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逃到了街里。几经周折,找到了一家卖电暖器的工作,这样她开始了打工生涯。
本以为可以暂时安顿下来,先平静一下这颗疲惫、伤痕累累的心,然后再考虑其他。可猝不及防,她听老家的人说:“自从她逃走了之后,孩子就辍学了,奶奶做饭也不应时应晌,孩子整天光着小脚丫,披散着头发,像个没娘的孩子,四处晃荡……”她听了这个消息,心如刀绞,别的不说,辍学这件事,就足以把她击跨,她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改变命运,最终没有走出封建贫困的樊笼,她决不能让孩子重蹈她的覆辙。当时, 雇主不提供住宿和三餐,她两千元的工资还要租房住,把孩子接来怎么办?她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的生活去往何处!她多想再缓缓,容她站稳了脚跟再接孩子。可事实容不得她多想,因为孩子失学在家,如果再混个一年半载,孩子就废了。
她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规划,更来不及打官司,满院子的粮食和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她的心血。她毅然地领回了女儿,一分钱没要,一粒粮没拿,开始了在街里的生活。
孩子失学这么久,当务之急是给孩子找学校,还得补落下的课程,要不就完全跟不上了。可她打工给人家卖货每月只有两千元工资,又要租房,又要吃饭,况且连一件行李都没有,总得有两床被子吧,给孩子补课也刻不容缓,可眼前这境况……
侄女仿佛陷入了绝境之中。暗无天日,看不到一丝光亮。有一天,她无意中听老板和其他员工说:“多卖货、推销出去大件我可以给提成”。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她马上辞职,和老板达成协议,大街小巷推销产品,等她把江南江北及城区走的差不多了,发现自己对产品的性能、功用、铺设面积、安装、尤其是厂家……都了熟于心。为了能多赚钱,她把孩子寄养在老师家里,然后背上行囊,北至哈尔滨、阿成、肇原……然后南下,去河南、河北、山西……中原各省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天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酷暑难耐,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雾霭绵绵,她带着样品,背上一瓶水、一块面包……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她在这风霜雨雪中完成了人生的蜕变。由起初那不谙世事,眼里懵懂羞涩的少妇,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推销员。每逢遇到客户,她都能侃侃而谈,详细的介绍各个厂家货品、价格及售后。渐渐地,她的销路多了,厂家也愿意让她做代理了,也敢赊给她货了。她对各地的产品性能、发货渠道、安装费用及各优劣势心里都有数了。

她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坚持不住的时候告诉自己,想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华丽地跌倒,胜过无谓地徘徊,任何时候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满怀希望,将会所向披靡。治愈自己的,不是时间,而是心里的释怀和格局,内心不慌乱,谁也影响不到自己。“生如逆旅多断肠,一苇坚韧以渡江”。
经过几年的奔波,她觉得时机成熟了,在哈尔滨果断地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公司开张后,她继续在外摸索市场行情,去拓宽各省的销路,仅仅一个山西省,11个市,26个辖区,80个县她凭借一双溥溥的脚板,一瓶水,一袋干粮,生生的开拓出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烈日炎炎的夏日,她从不敢穿裙子、短袖,因为她怕晒爆了皮。严寒的湿冬,她裹着一件皮衣,穿行在中原各省,近点的路就靠双脚,远点的就坐公交,她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拿着铅笔,标注之后,打开导航……
下一步她去老家把自己的父亲接来给她守店,为父亲置办了各种生活用品,每个月给开着不扉的工资。母亲也不用劳累了,把责任田租出去,安心在家带孙子。年逾花甲,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父亲,每个月拿到了薪资,而且女儿给准备好的衣食住行,不知道比在老家好多少倍,父母由于她的帮衬也过上了让村里人羡慕的生活。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当年那个失学、叛逆的女儿,在她的引导下,在她以身作则的影响下,顺利地考上了“实验高中”。经过三年的拼搏,奔赴自己心仪的城市一成都,就读了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在妈妈的榜样作用下,己经考下了英语八级证书……她凭借着自己的一无所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念,打拼出一片天地,不仅独自供养了女儿的学业,也让父母银行有存款,脸上有笑脸,心中有盼头。自己更是开设了分公司,买车、买房……过上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我最佩服的是她经历了这么多的坎坷、屈辱和艰难,但是这么多年来,她从不向任何人抱怨一声,更不会像祥林嫂式的到处诉苦,每次看到她都是笑靥如花,轻声慢语。她把苦和累都埋进了心里,把乐观和进取呈现在世人面前。平和的接纳,然后转身继续,我想,这也是她成功的一个方面吧。悲喜自渡,他人难悟,悄悄崩溃,默默自愈。这就是内心强大的力量。不跟生活认输,不向岁月低头,因为她坚信风景不好,就多走几步,路不好走,就放慢脚步,只要还在路上,总能看到想要的风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侄女这些年的奋斗经历,构成了时光的零散碎片,不仅拼接出了一年年的生活图景,也在抒写着这个时代的一撇一捺。“隔过星辰大海,无畏世俗和尘埃。”她的进取与时代紧紧相联,因为这是一个逐梦的年龄,让时代的画卷更为绚烂;她的坚强也是青春的底色,因为年轻人就应该去经风雨、见世面,让奋斗的坐标更为高远;她的达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让理想的天空更为辽阔……有河的地方一定有岸,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时代就是河岸、生命的价值,依托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得以实现,生命的前行,也汇聚起社会力量,只有青年向上,时代才能向前。
人生这条路很长,未来如星辰大海般璀璨。侄女的经历、豁达、坚韧……是释怀了过去的半亩方塘,那些遗憾,可能是一种成长,那些曾受过的伤,终会化作照亮前路的光。我赞叹你在车马喧嚣后,仍会在心中修篱种菊,在烦躁焦虑后,绘图吟诗,在面对突兀困境时,引吭高歌……
“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愿您不啻微茫,造炬成阳。脚下有路,心里有光,浅予深深,长乐未央。
作者简介
吴锐,1963年生人,退休前任“宁江区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教师。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政府“特殊人才”称号获得者。从80年代开始创作散文、诗歌、通讯等,出版书籍《况味风华》。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谷国宏、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