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五 兄 弟
王微波(陕西)
杨五兄弟,名讳单字一个军,不是因为他在家中行五,而是因为他和我曾同供职于一个单位,在班子排序中副职名列第五,所以我称他杨五兄弟。
杨五兄弟穿着不甚精致,精致的是他的文字。他的散文和他所写的那些评论,都有自家的路数。他把散文写得光昌流丽,评论写得生动妙趣,不由得你不去读,也不由得你不亲他、近他。
我和杨五兄弟相知、想识,再到相交,是因为他和我,都属于心底柔弱的人,从来不曾做过、也永远不会做出心硬手狠的事情。我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委屈,最愿意和他说,以求在他那里得到缓释。他状态欠佳时,我也情绪为之不怡。
我知道杨五兄弟的时间较早,但和他熟识却是多年以后的事。大约是在世纪初,由于他参加旅游局副局长考任一事,我知道了他。后来,又由于他笔试时以高出第二名近二十分的成绩进入第二轮的面试,最终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试用等程序,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便记住了他。
但是,我和杨五兄弟真正熟识是在我和他到一个单位工作以后。
在市委组织部工作了十多年以后,我有幸被组织委派到市直一部门去作副局长。新单位的班子成员中,有一个叫杨军的人,一见面,正是多年前通过考试走上领导岗位的他。这时,他已作了多年的旅游局副局长,换了新岗位之后又干了近三年,可以说是一个老领导了。因在一个单位工作朝夕相处,免不了就要对他深入了解。这时,我才知道他年轻我七岁,毕业于《西北大学》,是个学旅游管理的,还是一个无党派非党领导干部。这些都很客观,也易被人了解。随着与他交往的增多,我才领略了他的才华,他的内心。
我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书香人家的环境,工作的顺心惬意,以及多年在机关从事文字综合工作,浪了个会写材料的虚名。加之,时不时的还写点卿卿我我、风花雪月式的所谓散文,在报刊上一发表,使我比别人平添了几分优越感。及至和杨五兄弟相交,我全部的优越指数垂直下跌。我对我这位同行是既喜欢又疾妒。喜欢他除了他的才华横溢,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让我看了既养眼又颓丧外,还有生活上的彼此性相近、习亦不远的原因。嫉妒的是我不能如他般。现在就让我拿杨五兄弟所写的文章说话吧。
先说说论文。和他熟识前他写的文章我没有统计,也不想统计。在我和他一道工作的2009年,5月份,他受《中国旅游报》之邀,为《中国旅游报》写了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我记得这5篇文章是从5月20日开始刊发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受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影响,发生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在想对策。为了应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后,到海南视察,提出“我们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这5篇评论员文章,就是在解读温总理重要讲话的基础上,从重新认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旅游消费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努力实现旅游业率先复苏、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既谈旅游业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又谈与旅游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共同作用;既谈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又谈旅游与其它产业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读了之后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连我这个旅游门外汉都有了破门而入的感觉。我不仅从一般意义上了解了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从旅游业应对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拉动内需和优化发展方式,具有现代服务业龙头特征,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以及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 与时俱进、方兴未艾、朝气蓬勃等诸多方面,深层次地了解了旅游业。如果说这5篇文章,让我加深了对旅游的认识,加深了我对杨五兄弟的认识,改变了我固有的杨五兄弟可能只是学得好的看法的话,那么接下来的10篇《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把杨五兄弟推到了我心中要登攀的珠穆朗玛的高度。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表。《中国旅游报》再次邀他撰写评论员文章。记得是一个周末,下班时我问他,晚上有应酬吗,他面露难色。我问咋来,他说报纸又向他约稿,一下子要写10篇,我说那好啊,你又可以施展一下了,那我就不给你添乱了,你好好写吧。星期一上班时,望着杨五兄弟一脸的倦容,我问写完了吗,他说紧赶慢写才写了8篇,还有两篇得加班写,言下之义是出手慢了。我就再没有吭气。12月16日,一论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见报,标题是《从新的高度认识战略地位》,不看内容只看一下题目,你就能感受到杨五兄弟站得有多高。接下来,每隔一天《中国旅游报》就有他的一论,直到2010年1月6日,《人民满意是旅游业立业之本》的第十论文章刊登完,这10篇评论员文章我是每篇都认真拜读了的,从字里行间,我不仅读到了杨五兄弟的思想政治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更有那心系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我调侃他说,已故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指导中国革命,你杨五身居斗室,人在咸阳指导全国旅游。他看我还要继续往下说,赶忙打住我的话,“哥,你再这么说,我今后就不敢和你来往了。”说实在的,调侃归调侃,但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要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已属不易,而要把文章写成中央级报纸的评论员文章不要说更加困难恐怕连机会都没有。但他却连篇累牍的在写评论员文章,难道你能不承认他是一个大手笔吗?!这不由得人不叹服!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全国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旅游,又有那么多的实际工作者在践行专家的理论专门从事旅游,为什么《中国旅游报》不找他们,而找杨五兄弟?读了他的文章后,才知道他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全面的进行论述,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把式。他的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宽度和广度,这是专家和实干家所不能的。难怪《中国旅游报》要找他。
杨五兄弟的理论文章写得好,散文写得更不差。你看看他的文章,在坚硬的论文里看不到情绪的那一部分,在柔和的散文里滴了出来。再看看他见诸报刊的散文,我以为杨五兄弟的散文篇篇都是美文。我约略统计了一下,有七、八十篇之多,出本厚厚的集子不成问题,而且都非常耐读。
他的散文,从题材内容上讲,包括山水记游、写人记事,还有托物言志。山水记游,杨五兄弟给我谝过,他曾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到一处一定要写一篇游记文章。所以他的散文中,这部分内容占了大量的篇幅。因为他是学旅游的,又在从事旅游工作,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那是必然。而要把所到之地的所思、所想、所得变成美文,那就不一定必然,非有渊博的知识和非不留心者所能为。他写山,是那么的空灵清新。“顺着通幽的曲径向麦积山缓缓前行。如同漂浮在小溪上的一叶扁舟,清新秀丽的景色使人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徜徉。茂密的天然林遮天蔽日,行走在绿苔斑斑的石径上,就像是穿行在翠玉凿成的隧道中。如烟般的雨丝依旧若有若无地飘在脸上,柔柔的、润润的,像三月的杨柳花。烟雨中的树儿都成了一首首清新的小诗,不管是墨绿的松柏、翠绿的水杉、碧绿的核桃树,还是那嫩绿的不知名的灌木,雨后的树叶虽然绿的浓淡不一样,但一律都是新新的、亮亮的。雨丝在叶子上凝成了一颗颗冰清玉洁的珍珠,颤巍巍地闪动着,不时地滚落到树下的草地上,与偶尔传来的鸟语声,让这无边的林子显得更加虚空静远(《 烟雨麦积山》)。”他写水,是那么的柔和与妩媚。“峡谷内深达几十米的水面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平静而柔和,使你忍不住要伸出手去,像轻抚情人的秀发一般,感受一下她的清凉与滑润(《探密张家山》)。”“无风的时候,云龙湖就像睡梦中孩儿的脸,安详而恬静。此时,从湖面上,你就能够看到云龙山的倩影了,吸引着你的目光渐渐由湖面望向青山(《云龙湖.云龙山》)。”他写佛,既那么虚幻,又那么具象实在。“其实,佛不是用来拜的,供拜的只是石胎泥相。佛是用来参的,参而悟,悟而修,修得如镜去垢,则佛光自现。‘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佛早就说了,只是人常不信。”又说“佛不在大而在有。与其虔诚地来拜佛,何不在心中修一座佛。修心佛,既难也易。‘庆无量众生皆是佛法,离一切诸相则见如来’(《乐山悟佛》)。”读了这些之后,使我这个与佛无缘的人,心中仿佛也有了佛。还可以举出很多。虽然这些都是他游历之后用心血凝成的,但我以为这些都还不是他的得意之笔。他用心最多,也最用情的是他那些托物言志和记人记事的文字。他臧否人物,“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做刘邦还是做项羽?到了徐州,我才感觉到刘邦似乎比项羽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大风起兮云飞扬’,只是对自然力量的被动直描;‘力拔山兮气盖世’,却透着一股对自然力量的蔑视。出自两个对手的歌声是那么的相似,却又是那么的不同!刘邦诚然也是英雄,但鸿沟之盟后的垓下设围给了项羽背后致命一击,似乎缺少了一些信义;战败后为了提高逃跑速度而将亲子推掉车下,似乎缺少了一些亲情;为攀权贵而娶吕后为妻又似乎多了几许世俗。项羽虽然是个短命的英雄,但他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爱情和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豪气。他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的刹那间,用血与剑告诉世人:人生不在长短、功业不在成败,而在于生命中每一天的意义!(《徐州散记之三:歌风台•戏马台》)”“徐州人美在外表,从一个个热情的徐州人身上,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北方人的伟岸与南方人的清秀;徐州人美在内心,既有吃辣喝酒、重礼讲义的豪迈,又有严谨周到、体贴入微的细腻。同时,千百年的战乱和无数次的水患,养就了徐州人吃苦耐劳、坚韧执着、兼收并蓄的精神。北方人豪放中似乎多了一些粗硬,南方人精细中似乎又少了一些大气,只有徐州人真正是放而不荡、拘而不谨。(《徐州散记之一:初到徐州》)”他推崇诸葛亮,没有复述人所共知的哪些丰功伟绩,而是撷取诸葛死后不愿厚葬这个小小的细节,以小见大的从细微处把一个有别于其他伟人的高大形象推介给了大家。“武侯墓就掩映在这一片苍翠之中。覆斗型的墓冢保存完好,1700多年的风雨似乎并没有打扰墓主人沉沉的美梦。与咸阳北塬那几十座几乎全部被盗的汉唐帝陵相比,这无疑又是诸葛亮创造的一个奇迹。我想,这不仅缘于诸葛亮‘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而葬的高瞻远瞩,更是缘于后人对他的崇敬与爱戴。看来,诸葛亮真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因为他懂得取舍,知道真正称得上坚固、能够抵御风雨盗贼的,不是铁石,而是人心(《定军山下》)。”联想到现实中的厚葬之风,对照千多年前的诸葛孔明,一味地搞薄养厚葬者难道不感到汗颜吗?!
我的最爱他的散文,不是他托物言志所折射出的道理,而是他为文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情字。他有一篇题为《沈园柳老不吹绵》的文章,颇能说明问题。那是一篇游江南的记实篇什,我读了之后,深感那不是一般的到此一游的流水账式的记游文章。那一年,杨五兄弟受邀到杭州去参加一个研讨会,热情好客的主人在工作之余安排他参观访问,他提出去绍兴感受一下鲁迅,主人欣然应诺,但建议他可能的话也去游游沈园,并告诉他那是南宋抗金名将陆游与爱妻唐婉生离死别的地方。杨五兄弟接受了主人的建议,他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鲁迅先生的故居,在《咸亨酒店》他就着茴香豆,美美地喝了一大碗酒,并依着孔已己的做派用四样写法写了“茴”字,回来后还写了篇《Ade,鲁迅》的文章。但他浓墨重笔描写的还是陆唐的爱情。对于这个早已被大家从史书上熟知的爱情故事,如果换了我还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可他却直切爱情主题,开首便写道:“大凡不朽的爱情,都会伴依有千古之绝唱,或戏剧、或诗歌、或音乐。如许白之《白蛇传》;如李杨之《长恨歌》;如梁祝之《化蝶》。我之知道沈园,也是因了陆游和唐琬那两首唱和了800多年的《钗头凤》。陆唐的爱情,虽没有许白来得跌宕,没有李杨来得缠绵,没有梁祝来得悲切,也没有他们所共有的那种浪漫,但却是极其地哀婉凄丽,带着浓浓的现实主义色彩,让人在恻隐徘徊中一步三叹,将一丝隐隐的痛,生发得如同江南水乡幽巷中迷蒙的烟雨,团团絮絮地包裹了你。”接下来,他再没有直写陆唐的爱情,而是宕开一笔,把描写对象转为写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风光,但字缝中亮出的却始终都是那个折磨人的“情”字。“与所有的江南园林相同,占地近60亩的沈园,水榭亭台,花木扶疏,山池耸翠,曲径通幽。与所有的江南园林又不同,陆游与唐琬在此的邂逅,使沈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情感张力,不仅渗透了陆唐的一生,而且感染了无数的后人,以至于人们都忽略了那位造园的沈姓富商究竟叫什么名字,甚至对沈园本身的自然美也无动于衷,而是深深沉迷于陆唐在宫墙怨柳、曲径池台间播下的那份悲情,那股才气。”“沈园真正的主人是陆游,是唐琬。虽然他们只是在这里短暂地邂逅,但就是这一瞬间的凝眸,却已足以让沈园长久地存在着,不被历史的风雨所摧朽。”“葫芦池上的水榭,至今依然。当年唐琬在此斟下的黄藤酒,陆游端得起,却放不下,这一端就是几十年。唐琬抱恨去了,陆游也在瑟瑟的秋雨中,孤独地骑驴入了剑门,一边去追求他北定中原的梦想,一边独自守望着两颗破碎的心灵。”粗通中国文史的人都知道,陆游终其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做着不懈的努力,实为一代爱国英雄,但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陆老英雄也没有跳出这个窠臼,虽然他“曾经只身弑虎、轻骑掠胡阵,期待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写下过‘铁马秋风大散关’、‘中原北望气如山’等壮怀诗句,感慨过‘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放诗句,但却终生走不出一个沈园,用无处不在的伤心与断肠,写就了这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作,把一个诺大的沈园,装得满满当当,让人看不够,读不完,走不动。难怪清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有‘无此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一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鲁迅先生说的,不知能为放翁作评否?
然而,杨五兄弟写得最感人,也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他那些描写亲情的文字。《思念如歌》是他怀念祖母的。他的父母都在外工作,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狠心”的他们,将7个月大的他送回老家,交由他的祖母抚养,他的幼年是祖母陪着度过的。“婆像山一样护着我,我是婆的心”。祖母对他的爱真格是无微不至,她把她的孙子含到嘴里怕化了,搂到怀里怕捂了,用杨五兄弟自己的话说“我是婆的命,婆是我的魂”。 婆虽目不识丁,但婆却希望孙子能出人头地,做个有文化人,“到了上学的年龄,婆的双翼已护不住我日见增高的身体。虽然舍不得我走,但婆还是让父母将我接到了城里念书”。离开婆“没有了婆的呵护,没有了童年的小伙伴,我如同一只离群的雁,孤寂与思念折磨着我,常常在夜里因思念婆而暗自流泪。脑海中,婆站在土崖边送我远去的身影,久久挥之不去……”。婆也不是将他送走了之,而是“婆也常常记挂着我,每当门前杏树上的杏儿熟了的时候,婆都会晒很多的杏干,谁也不给吃,只等我放假回来。”真的是大爱无言啊!他想回老家见婆的心情是“走在回老家的乡间小路上,心情是那么迫切,脚步是那么轻盈,天空是那么明亮,连路边的野花都显得格外美丽……”,而要别离婆时,心情又是那样的沉痛,“当重新踏上回城的路时,不仅我的心在哭,就连路边的花草也似乎打不起精神。”他要给婆的爱以回报,好好学习,不辜负婆的心愿外,“每当我吃到好的东西,就会想起婆。”“妈妈奖励给的5分硬币,舍不得买冰棍吃,却将它装进了写给婆的信封。”多么稚嫩而又纯真的童心,这又是一份怎样的婆孙情,恐怕就不是所看的短文能够表达得尽的。但当他真正懂事,有能力报答婆的爱时,“时间却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以至我抱恨终生!”,“我在内心许愿,等参加工作后,一定把婆接到身边,让她分享我拥有的一切……”,然而上“大三的时候,婆不行了”, “婆临终前神智已经有些不清,望着我只问一句话:‘你把喔事办好了没有?’反复多次,我终于明白,婆是放心不下我呀!”多么无私而又偏心的爱啊,那是的确是用泪水和生命无法换回的呀!
我读杨五兄弟的这些文字其所以能够产生共鸣,主要是我和他有着类似的经历,可我却没有他那样的才气。虽然我也想散文散文,也想弄几篇属于自己的理论文章,但那不是说弄就弄的,你得有那样的才学,光这还不够,你还得勤快。以我这样一个怠惰之人,弄不出来甚或弄不过他,当在情里之中,这很正常。不正常的倒是,明知弄不过而要硬弄,那就叫矫情。
杨五兄弟经常劝我,“哥,你也动动笔,以你的功夫,驾驭驾驭这冰冷的文字,绝对不成问题,不为闻达,只为那心中的念想,你说是也不是?”我还能说些什么?!
这,就是我所熟识的杨五兄弟——杨军!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