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鸟瞰阿房一路)
阿房一路,我的家(散文)
图文/鲁新建
咸阳古道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打我记事起,我就生活在农村故乡的这块土地上,四周全是一片土色的街道村庄,用黄土垒起的墙壁院落,家家相依为命的泥土瓦房。农耕的田野里,长满了茂密绿色的粮食庄稼,到处洋溢着乡情的气息,也弥漫着泥土的味道。
记忆中,我才四五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下到地里,抓泥土玩耍。初春时节,一望无边的田野上,映衬着绿油油的麦苗,母亲身着那件开襟的花布衣衫,头上裹着那顶墨绿色的方头巾,半蹲在麦陇地里,随着锄草前移的身影,如同一尊玉石雕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伫立,胜过任何天仙美景。
收工时,我则抓起锄落的小草,放回携带的笼筐里,围着母亲跑前跑后,嘻笑打闹。打开家门后,抢先回屋,直冲后院的猪圈围栏前,为家里饲养的大黑猪,添草喂食。我看着猪张着大嘴,吧唧吧唧,吃的很香的样子,便十分地开心。这时候,母亲会在一旁不住地的夸奖说,建娃人勤手快,真是个好孩子!
记忆中,农村天宽地阔,算得上孩子任性玩耍的天堂。村子里的大街小巷,农家院落的房前屋后,乡野的田间地头,还有草垛旁,小河畔,我自由地捉迷藏,耍游戏,打土仗,到处是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和战场。只要听到建娃的呼唤声。我前脚出门,后脚已经没了人影,整天疯得找不着北;该吃晌午饭了,也不回家,害的母亲满大街喊叫,建娃子,快回家吃饭了!
(上图:我与父母亲)
我们邻村有条太平河,水浅泥深,很适合黄鳝小鱼的自游生长。每逢夏季炎热,我便相约同学伙伴下河摸鱼,抓泥鳅。有一次,我在泥水里,刚要捉住一条滑溜的泥鳅时,腿肚子却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我急忙抬腿出水一看,只见一条蚂蝗,已钻进了皮肉,正在吓人的蠕动。我慌忙捏住蝗尾,想拽它出来,这时,旁边的长庆、全明等同学,见此急喊,这是钻肉虫(蚂蝗)不能硬拽,你越拽,它越往肉里钻,赶紧拍打。一帮同学火烧火燎地抬我上岸,七手八脚对着我小腿肚子上的蚂蝗,一阵恶神般地手到擒来,才使我免受皮肉之苦。
我八岁那年,刚上小学不久,老家遇见了十分罕见的日全食现象,全村一时间暗无天日,笼罩在阴暗灰蒙之中。许多村民慌恐跑上街头,手持脸盆锅铲,猛敲乱喊,慌作一团。我母亲则拉着我的手,从学校一路摸黑跑回家,在我家院落老屋的安间房内,点亮了油灯。我们一家,围坐在母亲身旁,不在担惊受怕。母亲安慰我说,这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日头,不用怕它,天狗吃饱了,就会吐出太阳,光明重现。约莫过了个把时辰,天空果然逐渐放亮。我不由分说,欣喜若狂地冲上街头,大声呼喊着,快来看呀,太阳出来了!
我上的小学校,是由清代时修建的一座文庙,加上几间青砖瓦房教室,还有操场组成。在这看似简单朴实的农村学堂,因设在本村口的东头,离家不远,很方便我们来回上学。到了小学快毕业时,学校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我经常借口上学玩耍。身在教室的我,眼睛盯着黑板,心却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我整天操心凑热闹,爱好各类课外活动。学校每天上啥课,一问三不知。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母亲听说后,表面很平静,心里也十分恼火。
记得有一天,我参加的红卫兵组织,领到新任务。让我站在村口,检查村民背记主席语录情况。我那时戴着红袖标,手里握着红缨枪,气势威猛地对过往行人瞎咋呼。当时,我看到一位戴着眼镜,身穿长衫的大爷路过时,非让他背记一条主席语录,才准通行。这位大爷沉思良久对我说,我年龄大了,记性不好,你先背几句让我听听。我一高兴,嘴里报出一连串什么“要斗私批修;要文斗,不要武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等顺口溜。大爷听后摇了摇头,表示不满意,让我接着背诵。无奈之下,我忽然想起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悬挂在教室正中墙上的那幅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便很得意地脱口而出,直到这时候,大爷才笑了笑说,你看,主席都说了,要好好学习,你小小年纪,不天天念书,整天瞎折腾个啥。大爷的一席问话,顿时让我羞得象语录封皮似的,满脸通红。
(上图:与长庆同学)
我上六年级时,我的班主任薛朗老师对我特别关照。新学年开学时,他特意安排我,在全校开学典礼上代表全班发言。正当我苦恼发言稿不知如何下手时,他便约我到校外散步,与我谈心交流,鼓励我在班上带头听讲,要好好学习。他提醒我说,有几个重点你要写进去。我记得,在老师的口中,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了“杜绝”这个词语。他告诉我,要杜绝“读书无用论”的陈词滥调;还要杜绝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甚至随意缺课、旷课、逃学等等不良行为。从那一刻起,我才如梦初醒;我暗下决心,要改变自己,做一名“德智体”,都走在前面的好学生。
小学毕业那年,我参加期末考试,五门主课成绩全获优秀,第一次捧回学校颁发的“五好学生”奖状。母亲见此笑得合不拢嘴,她来回瞧着彤红的奖状说,当学生就该这样,建娃这下做对了。
更令我怀念的是,语文老师张宗贤,他身材高大,讲课声音洪亮,尤其写得一手好粉笔字。我常照着黑板上,临摹老师写的,笔锋有力,大气刚直的字体,抄在本子上反复练习。老师常用简单的一撇一捺,能借题发挥,讲出如何掌握国学语文,学好做“人”,浅显通俗的深刻道理。
老师在讲解《阿房宫赋》这篇课文时,留给我的印象特深。他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修筑秦皇宫;讲到在长安故土上,建造阿房宫,筑起“望天台”的历史背景,他对每一段课文,都能如数家珍,让我心动爱听。
为了加深记忆,他还让我当堂朗诵这篇课文,演示给全班听。那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朗读声,激荡起伏。半生过去,一直不绝于耳,萦绕我心。
(上图:与全明同学)
《阿房宫赋》所描述,是祖先留在我家乡土地上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是光耀千年的古韵和诗颂。它无时不刻都牵动着,我对故乡情结的千头万绪,唤醒我对身在两座古城,分居父母亲的无限深情。
当年我记得,父亲平日总是不在身边。他每周一次回家的探望,是我最为期盼的梦想。我常站在村口,希望看到父亲骑车驮着大小包的身影,能够用手抓住车尾,一路小跑跟回家。父亲每一次归来,从不空手,总会从城里带回各样新鲜稀罕的瓜果蔬菜,带回我最喜欢的各样好吃。每一样东西,都足以让我自豪炫耀,与我长情相伴。
有一天,母亲悄悄问我,你知道,你是从哪儿生下的?我说,在村子里呀,母亲笑了笑说,不对,你是城里娃,是妈妈把你带到乡下的。从此,我心里想着父亲,缠着闹着母亲,要去咸阳市里玩耍,要去工厂里看望父亲。
终于有一天,我听母亲对父亲说,还是让建娃去厂里住几天吧!娃长大了,要去城里多走走,见见世面才行。
(上图:小学文庙)
我记得,父亲第一次用自行车驮着我的情景。我跨坐在车后,紧抱着父亲厚实的腰身,感受到如大山般的父爱和恩慈。我们沿着水井路,再上长满白杨树林的沣河岸堤小道,最后穿过渭河铁桥,就看到了我渴望已久的咸阳城。
父亲路途骑车平稳有力,我则一路自如欢快。我不时向父亲问这问那,全是天真话题。父亲象教书的先生,我就像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学生。父亲每一句答话,都能让我如入世外桃源,感到新鲜有趣;又像开启我的心灵窗户,敞亮出大千世界的无比美妙。
据父亲回忆,他当年离开老家,为求生四处闯荡,凭的全是他会修理缝纫机这手绝活。解放前夕,他在陕南汉阴城内,认识了身为大家闺秀的母亲,并结为夫妻。那时秦岭秦岭山区的交通不便,为了返回老家,父亲只好让母亲坐着花轿,雇人一路翻山越岭,接回西安,后辗转又落脚咸阳城,找了一家服装厂安身定居,才算有了一个像样完整的家。是父亲,用他的自强不息,爱家如命的精神劲头,才换来了我们家今日的姊妹成人,阖家幸福。六十年代初,在我刚出生不久,因国家困难,非让职工家属下乡避难。不得已,母亲只好拖儿带女,返乡归田,落户父亲曾经住过的长安故地,重新筑起了这个农村老家。在我的生命乐章里,才奏响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那些童年序曲。
(上图:大秦老家)
打我进了咸阳城,回到父亲的身边,就像进了自家门。开饭时,父亲从食堂打来香甜可口的饭菜。到了晚上,有父亲的呵护陪伴,我沉㓎于温情梦乡之中。遇到寒冷的冬季,父亲会提前灌好滚烫的暖水壶,再裹上布兜,塞进我的被窝里;夜间还不时地,帮我盖好蹬开的棉被,让我时时处处感受到家庭父爱的温暖。
每当父亲下车间检修机器,会带着我边看边讲。面对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工人师傅忙碌的身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想,长大后,能当一名工人该有多好呀!
我在这咸阳古道上的穿梭来往,无形中亲近了我与父亲的血肉相连。它让我觉得,远在咸阳城里的父亲不在遥远,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蔼可亲,就在眼前。
1975年,我如愿考入纪杨二中,走进离村不远的新建中学。正在建设中的校园,一派歌声嘹亮,活力满满。校园里,除了教室里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课声,同学们上课哗哗的翻书声,每天我们还一如既往,从事着“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
(上图:高中毕业留念)
建造校园四周围墙,是同学们自愿动手,颇为喜欢的劳动。同学们常喊着号子,激昂着干劲。让围墙在“打墙板,翻上下”的你追我赶竞赛中,如腾飞的长龙,欢快地舞动。校办工厂里的勤工俭学,是同学乐于实践的教学活动,它如青春的火焰,燃烧在同学们沸腾的心中。高中两年的宝贵时光,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同窗记忆,却长驻心头,熠熠发出亮光。
同桌的你,邵建荣的音容笑貌,我记得格外鲜亮。她圆脸短发的秀美,说话爱笑的口才,还有读书干事不甘落后的性格,都一一展现在我俩课桌上,闪烁于书本中的字里行间,表现在老师问答时的心领神会。
她的长发与我无缘,同村的福朝同学将它挽起;他们平凡的日子里,洋溢着幸福欢乐;普通的生活不乏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四十年后,我俩在同学联谊会上相遇,用苍劲的容颜,高声朗诵出那首“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诗歌时,场上热烈的鼓掌,瞬间温暖了逝去的岁月留痕,惊艳了青春绚丽的那段珍贵时光。她让我感觉到,同学间的情愿谊缘,真挚而浓郁,永远象一道光,将彼此长久的祝福和心愿照亮。
(上图:40年同学聚会)
平良是我们高一班的同村同学。他长得高个,白净帅气,学习成绩一直领先于全班。恢复高考后,他首先金榜题名,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坐在他家的八仙桌前,分享他入学前宴请同学时的开心快乐,留下我在农村老家最早“坐酒席”的不息影像。
30多年后,我在邻村同学加战友的梁超家里,与老同学相遇。身材依然高大,且温文尔雅的他,其学识气魄,言谈举止,都让我不由自主地感慨感叹,人生只如初见该有多好!
起初我在询问梁超道,咱班的平良你见到没有!老梁笑着说,还说你想念平良,你这是叶公好龙啊。我们三人就着几盘简单的凉菜,喝光了一瓶陈年好酒。我恍惚中,被平良开车送回宝鸡的班车上,首次体验了什么叫对酒当歌;什么叫同学会面譬如朝露;还有你曾经面对的所有,挥手去日苦多;还有我们活在当下的时光短暂,人生几何!
(上图:阿房一路老家段)
校办工厂的付出与回报,让我动情于心,受益终身。同村卢纪恩老师的精心指导,让那句“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重要学习”的谆谆教诲,蘸着电信管预制,勤工俭学的辛勤汗水,开花结果。我从此有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十六元钱的金贵。我拿出五元钱,为悉心照料我们全家弟妹,鼓励扶持我读完高中,劳苦功高的大姐,送上一条玫红色的方块头巾,以表心愿。这块陈年头巾,依然泛着红韵,被老姐挂在嘴上,成为永不褪色的炫耀与夸奖。
阿房宫的干年古韵,滋养着大小古城,王寺村同学的音容笑貌。她们乐在校园舞台上,能歌善舞,活波大方,她们享誉“四莉金花”,在多少同学心里,自由绽放,青春靓丽的身影,一时吸引了多少倾羡的目光。我曾手拿白面馍馍,真诚问候路过家门口的心仪女生,你吃馍不!一句陕西人,普通的见面打个招呼,却引来同学间半生的暖心释放。今生余年,每每想起,人生的真情厚意,虽经岁月雨雪风霜的洗礼,依然散发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滋心润肺之光芒。
(上图:阿房宫遗址)
2016年10月,纪杨二中师生40年联谊会,在华山脚下隆重上演。我怀揣“华山论剑”时的少年壮志,挡不住“人生总要爬一次华山”的激情澎湃,与同学挚友相伴,欲与天公试比高。我徒步挑战攀登华山险峰,在“回心石”前犹豫再三,决然誓不回头。我与同学们一路跋涉,谈笑风生。无惧山高路远,有志排除万难。当我终于勇立在华山北峰之巅时。面对脚下群山峻岭,你会明白,人生的学历即知识,阅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努力拼搏后的酣畅淋漓,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难关过后的畅饮尽开颜,更是一种无比的骄傲与荣耀。
西安阿房一路,在龙行好运中,快速建成通车。我与长安领地上的随虎老同学,重启故乡寻根之旅。我们伫立于西安大秦会议中心的阿房宫遗址前,思绪万千。我们沿着阿房一路,踏上这条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康庄大道,带着儿时的梦想,走过老家的村落。在念小学的文庙前祈祷;望着上中学时的旧址祝福。俯身高架桥上,感受太平河水的清唱,回想沣河水流中的碧波荡漾,还有戏水摸鱼时的一无既往。
(上图:辰龙瓦房)
(上图:咸阳博物馆)
我俩跨过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廊桥,直入古老而年轻的北平街区,故地重游。当年一起逛城的情景时隐时现:咸阳大众澡堂洗澡,随虎象儿时跳河玩水一样,穿着短裤滑入澡池时的乡土憨厚的样子;他在咸阳购买的第一双“回力鞋”,穿上走路雄赳赳,气昂昂的劲头;他在家乡炙热开发的土地上,创业办起第一家化工厂的自豪,还有他跑路西北城乡,推销军大衣,赚取人生第一桶金时的激动无比……
我俩漫步咸阳古渡廊桥河畔,置身于咸阳市博物馆,一座明代修建的不朽文庙。虔诚膜拜“甲子辰龙”的文物展览,时兴感受”龙的传人”之无穷魅力。
(上图:与随虎同学)
我们登上矗立于渭河北岸,始建于秦代,兴盛于汉唐的“清渭楼”上,凭栏远眺。眼前那条横贯东西,穿越古今的阿房一路,显得格外的年轻、帅气。
它恰似一条情感纽带,廊腰缦回,三川流淌,在西咸新区一体化的进军号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它又如一道绚丽彩虹,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渲染出故乡城镇化的雨过天晴。
它还像三月里的风筝,情牵手中,飘荡在白云间,由儿时的远走高飞,渐行渐远;到如今的缓慢回归,且行且珍惜;一直恋恋不舍,萦绕在心头……
2024年3月7日于西安
(上图:咸阳清渭楼)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