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振民
薛瑄(1389——1464),字德温,谥文清。明代山西省河津县南薛里即今万荣县平原村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应该说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这有他的文集为证,那里收录他的各种诗作即达一千三百四十二首,其中有歌行、古风、绝句、律诗。在我国历代著名的大诗人以外的好些学问家中,他的诗歌创作竟如此特殊地丰富,实在说,不能不是一个奇观。
时下,不少学者专家都在以古为今用的观点,致力于薛瑄研究。他们大都是从他的《读书录》、《读书续录》、《理学粹言》、《从政名言》及其它杂著中挖掘其精神,总结其得失。这无疑是很必要的。而从他留给后人的大量诗作中开展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条渠道。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句名言:“诗言志”,或者说:“诗为心声”。薛瑄的诗作中尽管有相当数量属于闲情小景之抒写,但也有不少诗作反映了诗人的思想、信仰、志趣、情操以及见解、作风,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对我们探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这位著名人物的精神本质,很有帮助。
出于从诗歌创作中认识薛瑄的需要,我翻阅了薛瑄文集所收的全部诗作。总的印象是,薛瑄是一位忠君爱民、孝亲尚友、重朴好廉、恤苦怜贫的儒者。他的性格修养也颇不平凡,得志时慎于啸傲,失意时善于达观,丰富情趣里有正直铁性,宽厚涵养中含疾恶如仇。而这一切特点,基本上都与他终生笃守的理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使其既具有真善美的品格,又不可避免地受着某种程度的局限。
现在为从诗作角度给薛瑄研究提供一点资料,以便大家更准确地透视其精神世界,吸收其思想精华,我从中选取了自以为在上述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五十首诗,进行了注释和解意。这些诗的艺术性如何,我不曾给予分析,我的重点是放在意识形态的把握上。就是说,我不是把它作为艺术作品在欣赏,而是作为研究资料在阐明。在编排上我采取了以写作先后为顺序的办法。有不少诗作,其文集和年谱均未载明写作时间,我根据自己的考证作了划分。这样按写作先后排列,有利于读者结合薛瑄平生的主要经历,看清和理顺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我还分“学生时期”、“政治生涯的黄金时代”、“曲折 岁月”、“告老还乡之后”四个阶段,以“附白”形式,将薛瑄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实践,作了简要说明。这样,或许能进一步为读者提供一个粗略的轮廓。
这个注解的编写和印刷,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县委吉炳南书记始终给予了热情的关照和帮助。开初的编写任务是他向我提出来的,中间又多次过问勉励,终于一步一步把我逼上了马。脱稿后,他又亲自过目,精心指点。没有他的关怀、鞭策和指导,不可能有这个注解的产生。此外,我的挚友解放同志为注解的完善,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县文联主席马天文同志、剧作者王成俊同志、县图书馆馆长王荣同志、图书管理员董兆军同志在资料的提供和查阅上,都给了我一定的协助和方便。县委宣传部部长畅启仁、副部长李新声、秘书杨梦有诸同志,也都对本书的问世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只是由于我的思想水平和知识领域都很有限,注释和解意可以说很难令读者特别是学者专家们满意。不妥或谬误之处,尚请不吝教正。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