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尽天涯桑梓苦
------读季志林《雪的愿景》
房方
甲辰龙年正月,几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已给山川田野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瑞雪兆丰年。这是普天之下农民过年过节最为虔诚的祈祷。季志林先生回乡过龙年,访农村,问农业,忧农民的“三农”情结油然而生,写下了散文《雪的愿景》《三民老汉的烦心事》抒发了一位曾任过农业局长,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真情实感,在世界文学网媒发表后,点击率上升,好评如潮。为新春龙年,发出了最强音。
大疫过后的“恐”。三年大疫,不仅造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灾难,也给农村、农业、农民留下了一时很难愈合的伤痛和心理恐慌。首先是封村断路,想回家的人进不来,想外出务工的人出不去,造成了生活的极大不便。一些农民的心理阴影还未彻底消除,生产、生活犹豫不决,怕这怕那。其次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亟待加强,国家出台的合作医疗政策,农民住院的大部分费用都能报销,再也不为没钱看病发愁了,但是,农村医疗条件毕竟有限,有本事能治病的医生全往城里跑,农民看病依然很难。冬季是老年人最难熬的日子,呼吸道疾病明显上升,免疫力差的老人就可能抗不过去。疫病困扰农民健康,造成因病治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市场的“险”。“这几年,关中地区算得上风调雨顺,去年可谓平丰年景,然而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却不尽人意,粮价总在每斤一块二、三上下徘徊,种粮农民辛辛苦苦一年,面对丰收成果却高兴不起来。果畜菜销售市场同样令农民愁眉不展,瓜农一边卖瓜一边叹息:这地实在没种了!到了秋季萝卜、白菜等蔬菜更是价格低迷销售困难,生猪收购价格则常年处于赢亏线以下,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黑手,仍然是伸向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魔爪。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不知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己总是弱势地位,也不知道所谓市场信息不对称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想不明白为啥油价水价肥料价不停地往上涨,而粮价就不能涨?增产增收才是硬道理,真金白银拿到手才叫农民得实惠。
不接地气的“调”。农民从手机里看到,有些专家还为“三农”唱高调,说现在中国人户户存款都在50万元以上,农民就纳闷了:我们家什么时候能有这么多存款?有个别专家提出禁止农民烧柴火做饭,还有专家提出恢复农业税,更有专家说,今后就不要农民了等等,和少数专家们不着边际的言论相比,农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更令人头疼。孩子大了,村里没有学校,不少人把子女送到城里读书,如此一来,须在城里买房或者租房,大人还得陪着接送孩子,生活成本徒然增高,这笔花销从何而来?反过来在想,若不花这笔钱,岂不误了孩子的前程?他写的《三民老汉的烦心事》记述一位65岁的老农和老伴进城租房带孙子上学,还兼顾回家收种庄稼,借机销售自家南瓜又遭城管刁难的烦心事,就是当今多数农民的一个鲜活的缩影。这些事若不深入农村和农民面对面的交谈,怎么能了解农民的真实疾苦呢?
给予龙年的“盼”。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年代表着力量、好运、成功和吉祥。季志林先生在结尾时写到:“我们有理由相信龙年会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繁荣和幸福,从过年期间迎来的雪花和人潮涌动的非凡景象看,我感到中国龙已经开始奔腾舞动了。”他还祝福天下所有的农民有“三盼”:一盼收入增,二盼无疫病,三盼少折腾。笔者也借机呼吁再盼党的主题教育大调研活动向下多延伸,更盼龙年的“三中”全会给“三农”工作出台好政策。
作者简介:房喜坤,笔名房方,在职研究生,陕西旬邑人,陕西省作协、散文学会、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协,诗词、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有关纸媒和网络媒体,出版个人诗文集《岁月留痕》等。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