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论诗(1):意乃诗文第一要旨
曾闻,《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闻,诗言志。莫不言诗文之要旨耶?
诗文本小事,叙事抒情而已。一咏一叹,心口之所念,笔墨以成文。变化万千,不离其本。
格式、词藻、韵律固然重要,但须臾不离其意。意者,诗文之第一要旨也。诗人一切志趣,蕴含其中;诗文一切形式,且为铺陈。诗文有意,尤人有精气神也。
立意高远、文采斐然、韵律悠扬,当为好诗。
孝和论诗(2):哪几类人不可以写诗
诗歌非治国之道,可谓文学之末,亦可谓为文学之精华,只言片语,一窥全貌。
或微言而大义,或言有尽而韵味无穷。写诗固非易事,故作文者众,而作诗者少。
吾所谓有几类人不可以写诗,或难以写出好诗。词句粗糙,习文未通者,不可以写诗;故作自彰,矫揉作态者,不可以写诗;漠视生命,麻木不仁者,不可以写诗。
非文采斐然,熟读诗文者,难以写好诗;非吟咏自得,好之乐之者,难以写好诗;非热爱生活,感情丰富者,难以写好诗。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为诗人。
孝和论诗(3):现代汉语诗歌的发轫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壮大、高潮、衰落和消亡的过程。文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轫有最重要的三件事:文学改良、白话文兴起和诗界革命。
文学改良。古典散文和诗歌发展到晚清已到山穷水尽之时。戊戌变法后,掀起文学改良运动,这是政治改良的附带产物,以文学思想价值的改革为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彻底颠覆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价值观。梁启超、胡适、鲁迅为之先驱和奠基者。
白话文兴起。崇白话而废文言,是为形势所趋,迫切需要言文合一,以适应政治,经济变革,推广于大众。
诗界革命。引入新名词,创造新形式,使诗歌通俗易懂,适应社会大众。古典诗歌发展至晚清,可谓山穷水尽,题材和意境已经挖掘殆尽。诗歌之意境,经历几千年,已被鹦鹉名士占尽。诗歌再不变革,就会无诗可写,诗运殆将绝。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其标准有三:第一要有意境;第二要新语句;第三须以古人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提倡古风格,是诗界革命之局限,不足以称为严格意义的现代诗歌,但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束缚,解放了诗体,更新语言体系,使诗平民化,自由化。为现代诗歌之初河与发端,功不可没。
孝和论诗(4):现代汉语诗歌的初步形成
经过晚清的文学改良、白话文兴起和诗界革命,现代诗歌开始创作,即早期的白话诗。
第一部白话诗个人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出版。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颇深,胡适是先行者。除此之外,周作人、鲁迅、郭沫若、俞平伯等均有发表。第一部白话诗合集《新诗集》,1920年出版,收录15位诗人102首新诗。标志新诗初步形成。
早期新诗,糅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具体表现为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彰显个人的独立和对生命尊严的关怀,还有“五四运动”以来新的进步思想,包括对封建权威的反抗等。这与初期诗人群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紧密相关。一方面,早期诗人均接触和学习过西学,尤其是科学和革命思想,有些甚至可谓精通,这使他们普遍理解和赞赏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革命思潮,必然反映当时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传统教育,在中学中浸淫多年,亦无法割舍传统文化,所以又带有保守倾向。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在于,第一,散文化自由化。节不均匀,句不整齐,韵不一律。打破格律体条条框框限制,采用新词语、新句式、新语法,句式随感情而变动,胡适诗尤为明显;第二,还首先出现了散文诗,以刘半农为代表。部分诗人的新诗较为成熟,从旧诗中完全脱离,且具备较高的水准和价值。
新诗已经形成初胚,即将成熟。
孝和论诗(5):古体诗和现代诗之区别
还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在一味辩论古体诗和现代诗哪个更好,甚至各不相让。在我看来,这是非常肤浅和无聊的问题。
对于文学而言,自然有主流和趋势的说法,但对于个人创作而言,只有适合与否的问题。两者只有形式的区分,没有高下之别,也没有绝对的趋势和陈旧。 至于写得好否只是诗人本人的问题,不能说明诗体本身的好坏。相信一千年以后还是有后辈能写出一流的律诗,而一百年以前,许多前辈写的现代诗亦可谓惨不忍睹。新文学革命一百多年了,白话文和现代文学渐渐成为主流,现代诗顺应时代而霸占诗坛,但古体诗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是大家难寻。
古体诗的没落源于自身的局限和高难度技巧,还有社会的趋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古体诗虽然发展出许多的格式和诗体,但整体而言到明清已经没落,古体诗的意境、题材、语言已经被挖掘殆尽。高山已经横亘在前,直接翻过去是不太现实的,只有山不转水转,所以现代诗应运而生。否则诗歌就会步入死泥潭,不能再进一步发展了。这就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大概关系,也是为什么现代诗会取代古体诗成为主流。另外的原因是古体诗的高难度技巧,尤其是语言表达上,远远难于现代诗,两者不在一个级别上。所以,能写古体诗自然能写现代诗,而会写现代诗不一定能写古体诗。现在能写一手好的古体诗需要极扎实的古文功底和极好的诗感,大家不再矣!
写诗就是选择最适合的形式和语言,最好地表达自己。所以应不存偏见,不区别对待,都为我所用。

作者简介:柯贤勇,字孝和,1987年出生于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合力村彭塘柯湾。民盟盟员、中国注册营养师、北体大运动营养师、体育总局高级运动营养师、北京冬奥会国家队运动营养师。主要从事营养培训和相关业务,喜爱传统文化和诗歌文学,发表多篇诗歌散文作品。本人诗观:意乃诗文第一要旨,诗文有意,犹人有精气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