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你不知,或未留意《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的作者是石祥,但你一定因读了诗中“我们的总理啊,/眼啊——熬红了!/脸啊——消瘦了!/鬓发啊——累白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呀,/还在灯下为了民族的利益搏击、思考”那感人肺腑的诗句而激动万分,并领悟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和“人民的总理人民爱”的深刻内涵与真谛;也许你不知,或未留意《十五的月亮》的词作者叫石祥,但你一定曾反复吟唱过“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你在保卫国家安全”那饱含真挚情感的歌词而被祖国好儿女高尚的爱国情操所振奋。是啊,什么叫经典?经典的作用是什么?石祥创作的这一首首诗与歌已作了诠释,那就是,他把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爱憎写在了平仄的诗行里,使之万众一心、和衷共济,拧成一股绳。
抒发战士情,铭记伯乐恩
石祥出生在河北省青河县杜家村,三代赤贫。在他的记忆中,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贯穿着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里的每一天。贫困没有影响他天生的聪慧和勤奋。那时,他的家乡一带流行鼓词《大八义》《小八义》,说的是北宋一群侠义好汉,扶危济贫,与恶霸奸臣作斗争的传奇故事。小小年纪的石祥听上一两遍便可背得出,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19岁那年,石祥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那一天起,他便把一生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国的军旅文学事业,为他热爱的战士放声歌唱。让他铭记心中的一件事是:一天,师政委周树青带他去见正在他们部队搞长篇小说《东方》创作的著名作家魏巍。周政委把他推荐给魏巍。经过一番谈话,魏巍喜欢上了这位初露文学创作才华的小战士。魏巍有意想培养他,便对周政委说:“如果想让这个小伙子搞创作,就不能把他留在机关,要放在连队,深入到战士中。”于是,石祥开始了长达6年的部队基层战士生活。他当过步兵、炮兵、工兵、通讯员、侦察兵、坦克兵等,跋山涉水,摸爬滚打,训练、磨炼,使他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蜕变为生龙活虎的钢铁战士。部队各项训练科目评比中,他几乎是全优,尤其是投弹过了60米大关,被师部评为“投弹能手”。
关于作家如何深入生活,高尔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们描写小店老板,那么就要做到:在一个小店老板身上写出三十个小店老板,在一个神甫身上写出三十个神甫,使人们在赫尔松读到这个作品时,他们就会看见赫尔松的神甫,而在阿尔查玛斯读这部作品时,就会看见阿尔查玛斯的神甫。”(《高尔基谈创作》)艾青则是这样说的:“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艾青《诗论》)请看石祥写的《对刺》:“刺刀对着刺刀,/怒吼对着怒吼。/——杀!/杀——!/一龙,一虎,/龙争,虎斗。/一刺,一防,/一攻,一守。/刺的如凤凰啄窝,/防的赛风折杨柳。/直杀得云飞雾散,/直震得地动天抖。”语言精练,音步整齐,生动、形象,像是在训练场上放了一台摄像机,摄下了两个战士拼刺刀时的全过程。 再看《瞄星星》一首,不仅真实、真切,而且妙趣横生:“枪口对准星星,/星星大吃一惊,/看它呀,躲躲闪闪,/看它呀,跳跳蹦蹦。/星星,不要害怕,/战士的眼睛最清。/我们揍的是空中强盗,/瞄你,只是练功。/星星笑了,/笑着跳上准星。”如果说那首《对刺》是一幅训练场上的写生画,那么,这首《瞄星星》便是一首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和情趣的抒情诗。
1964年,石祥第一本反映战士部队生活的诗集《兵之歌》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诗集里的诗歌是他6年连队生活的记录。当时的河北省文联主席、诗人田间在推荐信上这样写道:“这是一位青年战士用诗行写的决心书,也是一本战士生活素描集。这些战士短歌,说明一个真理:我们的人民战士,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既扎根于现实,又富于理想的人。”是啊,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再现现实生活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的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怀。无疑,这本诗集的出版,为他拓开了一条后来享誉诗坛、歌坛的成功之路。他感恩周树清政委把他推荐给魏巍,感恩魏巍以大作家的胸怀接纳了他,用自己的写作经验培养他,使他离开机关,深入到连队中,扎扎实实地体验生活,去发现素材、搜集素材,用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感悟,获得了第一首材料。可以说,是魏巍手把手教他写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上了诗歌创作之路。
1981年,他的另一本诗集《骆驼草》出版,魏巍亲自作序。魏巍在序文中对石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把石祥在文学创作上的进步比作“像夏季的高粱一般长势喜人”。他还这样写道:“这里不仅有力的音乐,而且是力的形象。把我们生龙活虎的部队描写得何等动人!而且把它美化了。我看,表现我们英雄部队的勇武精神,不可以没有这种壮美的诗!”最后,魏巍再次重申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除了语言方面的积累、诗艺上的提高之外,他再次强调:“关键恐怕还是更好地深入生活。”
魏巍重视深入生活,是因为他深谙其中之理。深入生活是他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的诀窍,也是他扶植后生,讲授文学创作经验的秘诀。
忠实于生活,忠诚于事业
石祥走上创作诗与歌之路,成为一名专业军旅作家后,始终没有离开他熟悉、热爱的连队生活,每年最少要安排三个月的时间下到连队,背着背包与战士一起行军、训练,吃住在一起,摸爬滚打,把战士既当朋友又当老师,每创作一首诗或一首歌词,都要先读给战士们听,他们说哪句不行就改哪句,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
艾青在《诗论•生活》中写了这样一则:“生活是艺术所由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就是说,艺术家离不开生活,其艺术才华只能在生活中施展。石祥创作的每一首诗与歌都来自他深爱并始终坚持的连队生活。举歌词《一壶水》为例:一次,部队野营,行军至山西吕梁山一带,战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踏着没膝深的尘土,脚上大都磨出了血泡,水壶里的水早已喝完。这时,连长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壶水让给大家喝,战士们接过连长的水壶,从排头传到排尾,谁也不忍心喝。看到这一幕,石祥感动万分,随即创作了《一壶水》:“六月骄阳红似火,/我们爬山又爬坡,/口干舌燥心里甜,/满怀深情唱起歌。/连长问大伙,/同志们渴不渴?/你一言我一语,/齐把话来说,/要说渴,真是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它一条江啊,/我能喝它一条河。/连长把水壶递过来,/一股暖流涌心窝,/我传给你,你传给我,/全连同志尽情地喝,/哎!一壶水没喝完,/你说这是为什么?”这首歌词真实记录下了部队在行军途中的一幕。这一幕是真实的官兵情:血肉相连心贴心,相亲相爱筑军魂。
在石祥创作的众多的诗与歌作品中,多数是写给战士群体的,也有一些是写给领袖、将军、艺术家个人的。如果说那些写给战士的之所以成功缘于他与战士长期相处的生活积累,那么,写给领袖、将军和艺术家的,则是他长期观察、研究、学习,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思想、性格、经历和贡献而结出的果实。
举几首为例:
《娘的心》是采用陕西民歌《绣荷包》的艺术形式写的一首母爱诗。诗题下写着这样一段话:“1967年1月13日,习近平从北京到延安农村下乡时,母亲齐心送给他一个亲手缝制的针线包。”请看第一节:“一缕脉脉含情的红丝线,/一根熠熠生辉的绣花针。/一方土布缝制的针线包,/绣上一片娘的心。”娘的心是什么?在这里既是慈母爱,又是阶级情。是千叮咛、万嘱咐:“到广阔天地去锻炼”,“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新农村自有后来人”。诗不长,共十节,三节反复写了“娘的心”,最后一句一语破的,“娘的心就是人民的心”,写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初心!
再举几首写给诗人、作家的。
贺敬之是家喻户晓的诗人、剧作家,创作了许多成为现当代文学经典的作品,编入大、中、小学课本。“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生活把鬼变成人”是歌剧《白毛女》的主题;《西去列车的窗口》鼓舞了一代青年听从召唤,开垦边疆、建设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雷锋之歌》把一种无私奉献、忠于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传遍中华大地。《贺敬之是一首诗》中写了这样一节:“贺敬之是一首诗。/他的诗和战斗融在一起,就成了冲锋的号角;/他的诗和祖国融在一起,就成了放声歌唱的人民的儿子;/他的诗和雷锋融在一起,就成了一代楷模;/他的诗和桂林山水融在一起,就成了甲天下的一道景致。”诗中概括了贺敬之的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革命和文学事业的影响与贡献。
魏巍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给解放军战士起了一个好名。其实,魏巍还有许多不被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始终站在工农立场上为工农说话,耄耋之年,躺在病榻上,他仍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也谈农民工问题》《不要杀他!!!我为退伍兵崔英杰说情》《惊闻山西黑砖窑事件》等,呼吁政府、社会关注底层群众的生活。魏巍是石祥的伯乐,教他文学创作、教他深入生活,一步步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可以说,知魏巍者,石祥也。请看石祥写的《魏巍是一座山》中的一节:“魏巍是一座山。/一座为人民树碑立传的山,/一座替老百姓说话发言的山,/一座坦坦荡荡砥柱中流的山,/一座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山。”定位精准,评价恰当,让人感动。
刘章也是一位诗人,一位乡土诗人。他性格耿直、善良,一生痴迷于诗、服务于诗、奉献于诗。记得那是2002年3月18日,病中的刘章读了我寄给他的一本反映下岗工人艰辛生活的诗集《挑战命运》后,激动地抄了一份写着40多位诗人、诗评论家详细通信地址的名单(其中有贺敬之、刘征、杨子敏等,石祥写在第6位),让我寄书给他们,请他们关心、关注,还附了一封推荐信。信中写了这样一句:“我的平民情结,此生难变。”石祥写给刘章的诗中,也写了这一“情结”。诗中写道:“刘章是一把泥土/乡土诗神,布衣情怀/燕山赤子,本色不改”。还写道,“无争、无欲、无怨、无悔”,“人品:与日同辉,与月同光/诗品:与时同行,与史同在”。
如果说石祥写给战士的诗与歌,是为“最可爱的人”创作的一组精神群雕,那么,写给领袖、将军和艺术家们的,则是他学习、了解这些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后,真诚发自心底的吟唱。
诗行里的韵律美
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毛诗序》中是这么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指的是其作用。形式上的特性则是:1、分行排列;2、语言精练;3、节奏鲜明;4、韵律和谐。至于其他,立意新颖、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则为艺术表现手法,可运用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
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如何使用要根据内容、情节需要,巧妙安排。
上述的诗歌写作知识,按说不该在本文中老调重弹,再次提及是因为当下一些报刊发表的众多“诗歌”,不含这些特性,还美其名是“学习西方经验。(西方国家的诗歌,在节奏、韵律方面也是有着严格规定的。)这些东施效颦“西方”诗歌的膜拜者,其实对国外诗歌知识了解甚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再回到石祥的诗与歌创作上,精彩之篇、精彩之处,比比皆是。可以说,石祥有着诗歌创作的天赋,在诗歌特性的运用上是行家里手,达到了深入其骨髓之功力。建筑美、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运用自如,尤其恰到好处的用韵,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使意境之美余韵绕梁。
以他写给田间的诗《田间是一名鼓手》为例:
“咚——咚——咚——咚
一字一声惊雷
一行一阵鼙鼓
鼓槌是中华民族的铁拳
鼓面是神州大地的胸脯
“咚——咚——咚——咚
飞上传单就是子弹
涌向街头就是箭镞
埋在土里就是地雷
贴在墙上就是刀斧”
诗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每一节的第一句“咚——咚——咚——咚”,是反复的运用,强调了田间是一名鼓手;“一字一声惊雷/一行一阵鼙鼓”,是排比加比喻,增强了气势与力量;“鼓槌是中华民族的铁拳/鼓面是神州大地的胸脯”,是排比加拟人,使读者从诗歌联想到鼓槌、铁拳,从鼓面联想到胸脯,巧妙、形象。第二节中后四句,也是排比加比喻,把诗比作传单、子弹、箭镞、地雷和刀斧,达到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再看下面一节:
“咚——咚——咚——咚
一位抗战诗歌的主将
率领着几支诗的队伍
雷烨 史轮 军城 任霄 陈辉 殷夫
血写的诗篇化作胜利的锣鼓”
这一节字句、节奏大致整齐,采用一韵到底的姑苏韵。这节诗介绍了田间和他领导的“延安街头诗”队伍,列举的几人都是队伍里的骨干,皆先后牺牲在战场与刑场。然而,他们写的诗歌和宣传的革命精神如今已“化作了胜利的锣鼓”。
田间与魏巍一样,都是扶植石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伯乐。石祥的处女诗集《兵之歌》,就是经由田间指导,推荐到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石祥是田间的崇拜者,十分了解田间和他的诗,以及他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与贡献。田间是晋察冀解放区“延安街头诗”的主将,率领他的诗人队伍把诗当作武器,一边打仗,一边写诗,把诗写在乡村墙壁上、路旁岩石上和行军途中。通过这些短小精悍、像鼓点一样的诗歌,“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使千千万万青年走上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
再看诗的最后一节:
“咚——咚——咚——咚
诗人田间早已作古
如今诗坛岂能偃旗息鼓
擂出一个和谐文明的世界
描绘一幅和平发展的宏图”
这一节也是字句大致整齐,押姑苏韵,采用实虚相生的修辞手法,告诉读者,田间与他的“延安街头诗”已经远去,但他们未竟的革命事业还要由我们完成,呼吁有志于诗歌创作的诗人们,接过诗人田间的鼓槌,继续擂动诗歌的鼙鼓,擂出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诗篇。
以上对《田间是一名鼓手》的简析,可以看出石祥在诗与歌创作上的功力与天赋。诗韵与技巧的绝妙运用,增添了诗的趣味性、意境美和感染力。石祥用他的智慧、执着,对党和祖国、人民的忠贞不渝,创作出众多讴歌他热爱的战士,尊敬的领袖、将军、艺术家们的诗篇,一定如十五的月亮一样永远美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永远火红。

作者简介:王学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工农文学》主编,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文论千余首(篇),出版诗集《未穿衣裳的年华》《挑战命运》《雄性石》《太阳不会流泪》《我知道风儿朝哪个方向吹》《爱得深沉》等14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评论》《诗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百余家报刊发表针对王学忠诗歌评论400余篇;出版研究专集《平民诗人王学忠——作品百家谈》《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底层书写与时代记录——王学忠诗歌研究论集》《中国当代平民诗人王学忠诗歌札记》《用生命种诗的人——诗人王学忠评传》《诗坛百家致王学忠的信》等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