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母校同窗 》 文/刘津香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姓名:刘津香1952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1959年~1965年天津市和平区华安街小学上学。1965年~1969年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上学。1969年4月12日~1971年6月12日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村插队。1971年6月~1972年10月内蒙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综合饮食服务部餐厅服务员。1972年11月~1974年12月学习、实习。1975年1月~1986年12月呼和浩特市饮食服务公司医务所护士。1986年12月~1993年天津市药用玻璃厂保健站护士。1993年下岗,后退休至今。

我们1965年从天津的各所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市的重点中学~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凭小学毕业考试分数入中学的。我们的学校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南门外大街,是一所初中、高中都有的学校。并且,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四个班。每一、二班的外语课学习俄语;三、四班的外语课学习英语。

我13岁小学毕业照片
那年我13岁,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阳光明媚。我起了大早,穿上我最爱的绿色格子的连衣裙,在镜子前认真的梳理两条大辫子,戴上红领巾,背上书包就出发了。从我家到学校女六中要拐四个路口,大约需要十几分钟。一路上我唱着歌,蹦蹦跳跳的好开心。心里记着爸妈的话:要好好学习,长大做更重要的工作。

天津市第六 女子中学 校门口。
女六中红色的校门好大啊,校门的左侧是写着: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的校牌。进到学校左手是传达室,面对校门是宽敞的甬道,甬道两侧是齐腰的小松树。向右拐就是两层楼的大礼堂,开学典礼就在大礼堂举行。记得有教导主任的开学典礼祝词,有高中学姐欢迎新生的讲话,还有初、高中大姐姐们的文艺节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洗衣舞”,大姐姐们穿着藏族服装,舞姿好美啊。“啊,是谁帮咱们得解放勒,是谁帮咱们翻了身哎,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银铃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至今难忘。
在大礼堂的东侧是一个小操场,有篮球架子。在小操场的南北各有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在两栋教学楼的东侧是两层楼的学生宿舍楼,在学生宿舍楼的北侧是食堂。食堂的后面是大操场,在大操场的东南侧是女六中的后门,后门的马路对面就是天津十八中的校门。(天津十八中是男生学校,与女六中相邻,渊源久远。)在大操场的西北侧是音乐教室,后来在音乐教室的北侧又修了游泳池。再向西侧就是一栋白色的小楼,是教职工的楼,再向西就到校门口的传达室了。六十年过去了,我就记得这么多了。
我是初中一年级二班,我们班的教室在小操场北侧教学楼的一楼,一楼还有校长室和教导处、总务处、医务室和浴室。我们的教室是从这栋教学楼的西门进去右手的第一间。人家教室都是一个门,唯独我们初一二班教室两个门,一个门在楼道里,一个门在教室的后面,打开后门就是小操场。下课铃声一响,爱打篮球、排球的同学们就冲出教室,小操场成了姐妹们的竞技场,排球、篮球打得好热闹。还有,在小操场的西侧就是大礼堂的侧门,进得侧门就是一个训练场,有体操队做动作的垫子。我们班有几个体操队的队员,体型苗条,动作优美,课间休息也忘不了练几下。
我是天津和平区华安街小学毕业的,我的强项是手旗通讯,我的手旗旗语打得可以。所以,就参加了我们学校的航海队。每个周日都上午到天津水上公园练习荡浆,航海队队长是我们学校高二的岳敏大姐。她带我们去训练,是大的木船,前面有掌舵的人,中间做六个队员,分三排,每排两个人,在船的外手六个人每人一只大的木浆。记得练习荡浆,双手握紧浆把,双臂向前伸直,浆叶呈45度角入水,然后双臂用力向回拉,随之浆叶向水中深入划动,同时双手向下再向上划动,浆叶深处划水后拉出水面,再次向下45度角入水,就这样划啊划啊。因为是六个人,每侧三个人同时用力划动,掌舵人把握好方向,那只木船像箭一样飞向前。我们航海队员们练习划浆,每个人的手都磨出了茧子,这项运动练我们的臂力和意志。我们可开心了,每周就盼着周日的水上活动。
还记得在我们教室后门的左侧拐弯处,有一个金属的,很高的杆子,深深的埋在地里,直通三楼。我们是女孩子,但是也很淘气。记得我和几个同学可爱攀那个杆子了,有时间我们就攀,记得攀到二楼高的时候可以从窗户进到二楼。这个活动不错,可以练习臂力。
女六中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无论是文化学习、体育项目、歌舞比赛在市里都拿过名次。这所学校学习气氛浓烈,读书朗朗从教室传出;体育活动热烈,大小操场都是姐妹们矫健的身影;歌舞文艺璀璨,响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为校园增色;团结友爱是校风,初高中对应班结为姐妹辅导班,互助、互帮、互爱同进步蔚然成风,整个校园充满了欢乐和爱。(说明:对应班是指初一一班对高一一班、初二一班对高二一班、初三一班对高三一班,以此类推。因为,我们学校无论初中高中,每个年级都是四个班。)记得,在校园里唱的最多的歌曲是《红梅赞》、《英雄赞歌》、《长征组歌》等等。我们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成长,无比幸福快乐。文革时期,我们天津第六女子中学更名“长征中学”。后来招生就是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整班入学,男女生都有成为男女混校了。前些年学校拆除了,建起了高楼。
1969年4月12日我们最后来到学校,那天我们穿着绿色棉袄,那是赴内蒙插队上火车的标志。那天我们班18名同学告别亲人和家乡,乘上绿皮火车奔赴内蒙武川。其她同学有的当兵了,有的投亲靠友回原籍插队了。从此,姐妹们各自东西,离开了校园,开启了步入社会真正的人生。
2015年9月我班同学莲英发起了姐妹相识50年的聚会消息。(我们是1965年从天津的各个小学考入女六中的,到2015年整整50年)大家知道这个消息,奔走相告,你找我,我找她。因为,自1969年分开后,不知有些同学去哪了,也没有联系方式,大家就到原来同学家的住址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找到了很多同学。2015年10月4日姐妹们在天津水上公园相聚,竟有三十多人。几十年不见了,十七八岁分开,再次相聚已过甲子。握手,拥抱好亲切。那天,我们还请了天津十八中的同学姜耀辉、耿京庄为我们拍照。他俩陪我们将近一天,挺辛苦的,再次感谢。后来莲英建了网上微信我班群,大家联系就更方便了。我们每年都要聚会几次,每次聚会都是莲英操持;我们班还有好管家秀文,为大家点餐安排;同时拍照也是很重要的,燕、英、秀文为了留下姐妹们的靓影,不惜自己的老腰老腿,弯腰、蹲下为大家拍照。每次聚会大家都恋恋不舍的分开,期待再相聚。

2015年10月4日天津女六中初一二班同学聚会照片。

2015年10月5日武川庙沟知青聚会合影照片
2015年10月 4日我们班聚会,因很多同学是从外地和国外赶来,所以第二天10月5日武川庙沟知青聚会。那天我看到很多同学的丈夫是十八中的,我们班就有六对,他们是在一起插队,共同劳动生活建立了感情,结为夫妻的。我和丈夫是个特例,我们是邻居。我有了把大家聚在一起的想法,和一些同学说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后来,我建了网上十八女六夫妻微信群。并且于2015年11月15日第一次九对夫妻聚会;2016年10月16日第二次聚会;2017年10月15日第三次聚会;2018年10月20日第四次聚会;2019年10月20日第五次聚会。我们夫妻群每次聚会,都请十八中的姜耀辉、耿京庄两位同学拍照。你们辛苦了,再次感谢。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大家年龄也大了,没有再组织聚会。

2015年11月15日天津十八中女六中夫妻群第一次九对夫妻聚会照片。
2015我们十八女六夫妻群共有13对夫妻,按男生年龄大小排列如下:一、赵微、张英田夫妇。二、吴国锵、李卫菊夫妇。三、苑平、苑淑玲夫妇。四、任学明、单康宁夫妇。五、顾津生、刘津香夫妇。六、于盛年、李惠敏夫妇。七、李德连、吕雪娜夫妇。八、杨玉生、章立红夫妇。(二位均已病故)九、杨明、赵勤夫妇。十、孙建增、王俊林夫妇。十一、戴福祥、李桂荣夫妇。十二、李宗林、侯砚华夫妇。十三、何春龙、孙惠兰夫妇。
大家恋爱的季节选择了邻校的同学,结婚时没有像样的婚礼,更没有豪宅豪车。我们有的是责任和担当。几十年无论是插队时的艰苦生活,还是中年下岗求职,老年多病。风风雨雨,大家不离不弃。愿大家老年安康!祝我的同学们健康快乐!
于2024年3月8日中国天津
(全文30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