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bula 15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忆絮
李庆雯/文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晃华语科幻星云奖已在如梭的光阴里闪耀十五年了。作为颁奖典礼亲历者,我有幸见证了星云奖从诞生时鲜为人知到如今成为中国甚至全球科幻界公认的权威奖项的全过程。
现在每届星云奖颁奖晚会都有多个城市争相申办,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获得举办权的城市,政府全力支持,众多企业鼎力赞助,举办场地豪华气派,科幻作家也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比如,重庆市把第十届星云奖系列活动和颁奖典礼设在了重庆大剧院;广汉市则在三星堆瞿上园酒店的露天大草坪上举行了盛大的第十四届星云奖颁奖典礼……
这几年每每参加星云奖颁奖典礼,走进充满科幻色彩、豪华气派的大场馆,看到声光电炫目的大舞台,我总是会想起十五年前举办第一届星云奖庆典的情形,不由得感慨万分,星云奖真是今非昔比呀!
记得2010年8月1日,时任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主席的董仁威老师召集姚海军、程婧波、董晶和我,在成都九眼桥诚信茶楼里商讨举办首届华语星云奖颁奖典礼的具体事宜。颁奖典礼的时间定在2010年8月8日,这是一个中国人都喜欢的日子。但地点呢?我脱口说道:“就在九眼桥学府影城嘛,场子大,舞台大,让颁奖活动看起来正规、大气而且有仪式感”。我望着董主席,满以为他会赞同。董主席却一声不吭,沉着脸,半天才慢慢说:“我也想在学府影城办,但是场地租金一晚要4000元,我们经费不够,租不起。”大家一片静默,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我知道,为筹办这次活动,董主席已经自掏腰包,赞助了1万元的启动资金。可是这区区1万元只能勉强作为筹备工作日常运行经费和购买获奖证书等必需的开支,远远不能满足举办一场大规模颁奖典礼的资金需要。董主席看大家都不作声,就说:“算了,实在不行就在这个茶楼里举办,租金我出,我们就是再没钱、再困难也要让颁奖典礼如期举行。”我环顾四周后说:“这个茶楼太小了吧,估计挤挤最多也就能坐七八十人,也没有颁奖的舞台,而且中间这么多根水泥柱子,墙面也不够宽敞,连一整条横幅都挂不了。”董主席沉吟一会后,派我和婧波马上出去找场地,还给我们下了军令状,今天必须落实场地。
记得那天特别炎热,我和婧波顶着炎炎烈日,在九眼桥附近一家茶楼一家茶楼地挨个看,希望能找到一个让董主席经济承受得起的,又能坐下更多人的茶馆。找了整整一下午,总算找到一家租金1千多元(具体金额记不清了),能坐100多人的茶楼,于是我俩兴冲冲地返回诚信茶楼向董老师汇报。见到董主席,我俩刚要开口,他的电话响了。只见董主席接了电话,脸顿时笑开了花,连声说“谢谢,谢谢!”。挂断电话,董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陆杨引荐的‘奇影动漫’创始人傅胜赞助的5000元落实到位了,我们的颁奖典礼可以在学府影院举行了!”大家听了都高兴得不得了。试想一下,如果颁奖典礼在一个空间狭小、拥挤不堪的茶楼举行,那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呀。
最重要的场地确定了,随后我们就开始讨论颁奖典礼的每个环节以及相应分配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董主席说:“在影院大门口铺上红地毯,让科幻作家们像明星一样受到礼遇。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尊重我们的科幻作家,怎么能让别人来尊重呢?”不得不说董老师这一决定在当时是很前卫和有魄力的。这种高调的行为不但增加了科幻作家的荣誉感,同时也宣传和扩大了星云奖的影响力。从第一届开始,走红地毯仪式一直沿袭至今,相信每一个走上红地毯的科幻作家都特别自豪和骄傲!
会议决定,首届星云奖颁奖典礼总导演为程婧波,同时由她担任晚会的主持人,并撰写主持人串词,董晶担任现场总指挥,我负责颁奖典礼的视频制作以及典礼的视频录像和照片拍摄。
第二天,我和婧波、董晶开始商量晚会各环节的设计方案。婧波建议颁奖开始前播放一个小短片,对首届评奖过程进行回顾和说明,她还设计了一段激情四射的解说词:“2010年度全球华语科幻盛事——首届华语星云奖颁奖典礼,12奖项年度盘点,浩瀚星云横空出世。主办方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首度引入国际推行的会员制,以会员推荐、会员票选和专家评审相结合,最终得出入围及获奖名单……今夜我们仰望星空,那深邃的宇宙空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黑暗静寂的真空把每一粒尘埃的微光汇集起来就成了浩瀚的星云。华语科幻奇幻的创作者和参与者们,无论来自何方,今夜属于星云,今夜属于你们!”她脑洞大开,建议这段文字的视频画面用一些国外科幻电影的镜头组接,为整个颁奖晚会奠定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董晶一听,两眼放光,连声说“巴适,巴适!创意太好了!”。也许是我看的科幻片不多,想象不出画面效果,于是董晶现买非编软件,现学现用,熬了几个通宵在家用电脑剪了一个开场短片给我,然后由我请专业老师精修并配音。颁奖晚会上,当这段开奖前的短片播放时,反应异常热烈,观众时而屏住呼吸,时而会心地捧腹大笑,赢得了阵阵掌声,会后大家还津津乐道地回忆这个小短片。显然这个短片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不得不佩服婧波异想天开的头脑。
典礼开幕在即,董主席共筹集到2万元的赞助资金(包括他自己捐赠的1万元),然而要举办这样的盛会仅仅2万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事事都靠主办人和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例如颁奖司仪,记不清是婧波还是董晶,建议用科幻电影中的“蜘蛛侠”和“蝙蝠侠”来担任。可8月份高校已经放假,科幻协会的学生都回家了,一时找不到人扮演。正当大家为此事发愁的时候,董主席说:“我把董晶侄儿叫过来帮忙。”这话提醒了我,我说“我儿子也正好放假在家,也算他一个。”于是,星云奖颁奖典礼上的“蜘蛛侠”和“蝙蝠侠”就由董晶侄儿周子茂(川师大学生)和我儿子冯础(北师大学生)扮演。8月的成都酷暑难耐,“蜘蛛侠”、“蝙蝠侠”的服装是只露出两眼和鼻孔,从头到脚包裹严实的紧身衣。两个小伙子穿着这身行头,在颁奖会场坚持了两个半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
8月8日中午,颁奖典礼已经进入倒计时,董晶汗流浃背地拖回了一大卷红地毯和横幅,“蜘蛛侠”、“蝙蝠侠”帮着铺地毯、挂横幅。我带着几个摄像的同学,一台摄像机固定在影城外面,全程拍摄走红地毯的过程;另外一台设置在会场内固定机位,为全程录像做准备;而我手提着一部摄像机,胸口挂着一台单反相机,负责视频游机的摄像和拍照片。
当天晚上7时正,科幻作家们身着正装,胸戴鲜花,昂首挺胸地踩着红地毯进入颁奖現场,引来路人的驻足围观。许多人第一次走红地毯,像明星一样,感到非常新鲜和兴奋。新老朋友相聚一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但闻耕耘的付出在不经意间却收获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8月12日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专门发文对我们成功举办此次盛会进行了表彰:“在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颁奖活动中,程婧波、董晶、李庆雯、李雨恒、张亚伟、冯础、周子茂等贡献突出,特予表彰。”(世华幻协[2010]字第001号《关于表彰程婧波等在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颁奖活动中贡献突出者的决定》)。几个月的辛苦工作得到了肯定和赞扬,让我们倍感欣慰和骄傲。
如今星云奖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从籍籍无名到誉满天下,离不开科幻人的努力和付出。十五年来每一届星云奖的颁奖典礼在脑海中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闪过,虽然我无法将每一帧画面反复地拉看,但在我的心中记忆的碎片却永远都是那么地完美,令人终生难忘,使我不由得从心底里升起一种敬意。致敬星云奖,致敬为星云奖作出贡献的所有同道!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