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异与吸收:浅忆华语科幻星云奖与幻迷生态共同成长的几个片段 | 万象峰年——《星云十五》摘录
【 Nebula 15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排异与吸收
浅忆华语科幻星云奖与幻迷生态共同成长的几个片段
万象峰年/文
2024年是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这是星云奖从初生到成熟的一个历程。我和大多数科幻迷一样,是从边缘到中心与星云奖结缘的。这汇聚到宏观上的向心运动过程中,然而在局部上,众多科幻迷的际遇又伴随着排异与吸收的碰撞。在我的经验中,正是这样的过程塑造了如今科幻迷参与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态势。
尤其激烈的几次碰撞事件,改良了星云奖的运作方式,现在回忆起来,就像几个节点串连起了这条成长之路。
对于事件的细节,我没有填充得很详细。一方面我的记忆本来就是概括性的,这样的描述更符合我作为一个科幻迷的主观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我要给出的观点来说,这样就足够了。
我比较早和星云奖结识。2011年,我的《三界》获得第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科幻小说奖银奖,我编辑主持的果壳微科幻栏目获得最佳科幻传播奖银奖。再次获奖是十年以后了,可以看出我是一种相对边缘的状态。但我一直从事着科幻相关的行业,又是一种从未离开的状态。这和很多科幻迷一样,在“二象性”中若隐若现,当某些事情发生时,他们会迅速涌现到前台。
第一个节点发生在“三体热”之后,电影项目立项带动着“科幻”这个新鲜的行业走入社会的目光,科幻开始成为一种被寄托了各种期许的资源。从“冷科幻”时代走过来的科幻迷们,第一次获得了一种微妙的社会地位,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外来力量的影响。这次闯进星云奖的是一部作品,附带而来的是作者的强力推广和运作。在当时的评选规则下,这部作品声势凶猛,几与“《三体》比肩”,甚至声称要重新划定科幻的评价标准。
很快,这部作品的质量和作者的操作方式引起了众人的质疑。
在这之前,科幻圈曾经经历过《科幻世界》的空降社长事件,科幻迷这个特殊群体带有的理想主义热情,曾经化作改变现实的力量。这一次,这股力量又从寂静的水面下涌现出来了。
这部作品在星云奖相关的网上活动阵地引发了对科幻范畴、评价标准的激烈讨论。科幻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艺类型,但是它也具有能凝聚众识的审美规律。这样的众识不会从任何预设理论中得出,必须经由广泛而充分的审美实践,这场讨论就是审美实践的一种方式。它同时是科幻迷群体重塑自己精神边界的一种方式。参与讨论的有科幻作者,也有科幻评论者,也有各个领域的科幻迷。对口专业的科学家的加入,使得科幻迷获得了可以与事主的“社会身份”相匹敌的话语权。随着更多线索的发现,粗制滥造的过程也渐渐清晰,这是一次劣币以过于拙劣的方式驱逐良币的事件,突破了科幻迷的情感底线,触发了科幻迷群体的“排异反应”。在很多时候,某些过激的“排异反应”常常是科幻迷们自我反省的对象,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它改良了星云奖。
这次事件后,星云奖堵上了评选规则的最大漏洞,初步建立了排除低劣作品的特别应对机制。最重要的是,这件事吸收了一批科幻兴趣者留在了星云奖周围,留在了科幻迷群体中。它凝聚了一批至今仍在活动的科幻迷团体。
第二个节点有着和上一个事件类似的性质,引发了各地高校科幻社团的激烈反应。星云奖组委会参考上一次事件奠定的规则,采取广泛的表决来解决了这次危机。这一次的推动是改组了组委会,吸收了更多年轻的力量。日后,很多来自高校的科幻迷渐渐成长成为科幻行业的中坚力量。这两次事件都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要如何尽量保证投票者阅读过自己所投的文章,并且保证候选文章得到公平的阅读机会。再后来,组委会改良了投票机制,吸收了更多的大众推选人,扩大了阅读范围,上线了新的评选平台。我也是在这之后加入了组委会和推选委员会。
第三个节点涉及到往届获奖者的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也是由科幻迷群体自发揭露出来的。这一次星云奖组委会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取消了涉事者已经获颁的奖项。
可以看到,这三个节点都带有一些理想主义对抗现实的意味,这就是科幻迷的特征之一。不可忽视的是,另一群星云奖的创立者在用现实主义的经验和努力让星云奖生存下来,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两个努力的方向共同成就了华语科幻星云奖。
排异与吸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一开始,科幻迷也是科幻迷这个群体的“外来者”。在刘慈欣的回忆中,他第一次参加科幻迷活动就是以一种外来者的心态,忐忑又惊奇地打量着。但是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最珍视的内心世界来的,他们在参与和交融的过程中沉淀成为科幻文化生态的地核,每一次融合都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排异反应”。种种的讨论、争论、争吵,既是一种隔岸观望的方式,也是一种向心的尝试,是进是退,常常由一件小事就决定了。
我有幸见证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自我改良之路,并留了下来。
万象峰年,科幻作家,科幻文化和科技关注者,漂浮的浪游者,多变的思考者。从事过政府机关公务员和科技/科幻编辑。曾数次获得国内科幻奖项,作品多次入选科幻、奇幻年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藏文。代表作品《后冰川时代纪事》《飞裂苍穹》《赛什腾之眼》等。出版个人选集《一座尘埃》《点亮时间的人》。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