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胜师家沟
作者:张行键
这是一座典型的山西民居与山地建筑风格的窑洞与院落的连环大院。
师家的院落,祠堂,学堂,楼门,屏门,园门贯穿相连,又因它们依山坡地势建,因而形成了楼上楼,院中院,房套屋,门连门的奇异布局。
谁都不会相信,在这个远离城市,处于深山土沟的村落里,会有这样豪宅望族。
用厚重的大青砖盖起的窑洞为主体,再利用山势地形的高低落差,窑顶上建房,窑顶上登楼,层层叠叠着,在院落的中心轴线上分别设有正房,客厅,过厅,书房,绣楼,厢房对称两边大门口置门房以及工仆马厩等一应房舍,院落大门前巷道相连,而巷道里又有月洞门分隔着空间。
宅院的大门垂花门,窑洞的廊檐,门窗隔扇,遍布着精致的木雕、砖雕的精心装饰。据民俗学者王玉富先生撰文中所统计过的,门窗隔扇图案就有108种,有人说它代表了当时山西108个县,也有人说它是师家生意字号做了108家的象征,楼门及大院里的门额,门匾就有150多处,人们随时可看到各样门匾字样,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文雅的装饰,他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是儒家文化对一个家族的浸润和熏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一些细节里表现出来的。
那时候,师家沟就有了硬化的村路,那是师家大院周围约两米的人行道,是用清一色石头铺就的,石板路的中间是低凹下去的,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凹陷的中间顺流而下,石板路的两边则干燥如初,各宅院的雨水又由通石板路的下水洞排至村外,村里便有了下雨半月不湿鞋的说法。
师家三十多座院落的精华是师家祖院。
由主院和主院周边的侧院组成的院落叫祖院。
师家祖院修建在山坡半腰处的一大片平地上,是245年前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造成的,座西北,向东南,称作乾宅格局。
祖院是二进二层合院组成的,正房明三暗五,外插檐廊,中间的过厅把院落分成了后院和前院。后院左右各有厢房窑洞三孔,前院左侧厢房窑洞五孔,右侧厢房窑洞四孔,前院迎接宾客,后院是宅主人居住。而正房的窑顶上,又有砖木结构的瓦房组成了“赏月楼”院落。
“水月松风”是赏月楼正房中间的匾额,站在匾额之下方砖地之上,感觉到这里空间开阔,大有高瞻远瞩的气派。在中秋之夜或是平时月亮洁朗的夜里,师家人会在此处摆放太师靠椅一排,这是长辈儿坐着的,摆上条案长桌一排,桌案上放有水果月饼及其他吃食。师家人悠闲地坐下来,有下人伺候着,聊天赏月,更有学子秀才,对月赋诗,诵于长者,一首首诗或词,吟诵家族的鼎盛,歌颂日月的绵长,抒发学子的人生志向和远大目标。此情此景,一幅山中豪门大户人家且又是书香门第的怡人气象。
在祖院的同一高台上,东南,西南,西北还分别有三个院落叫大夫第院,流芳院和竹苞院。
这三座院落,是艮宅走向的。
“大夫第”院落是单进二层的分院,正房窑洞两孔,左右各厢房窑洞三间,正房窑顶上建有二层窑洞三孔。
“大夫第”是之前提到过的山西巡托曾国荃赠给宅主人师鸣风的牌匾,特此作为一处大院的名称,是师家荣耀的象征和永久性的纪念,它昭示着后人们,师家曾经的辉煌和发达。
“竹苞”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子狭,作磨坊马厩之用,是师家家族养马的地方,第二进院子方正,宽敞明亮,是住人的;第三进院落隐蔽狭小,仅一间正房,整个院子东而靠山,隐匿于山坡中,在院墙和山势遮掩下,有很大的隐蔽性。
“竹苞”取名大门的匾额,匾额之周竹节缠绕“竹苞”二字,想来一是取自竹子的气节之意,另有一层可能此院也曾植过竹子,这是很有寓意也颇有诗意的名字。
师家后人师孟生曾说,老一辈人曾叫它仓库院。清朝末年,我们祖上的生意已遍布五省十八县了,字号之多,生意之盛,钱财满仓,免不了让马贼盗匪有些想法的。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老祖上师炳成官场得意,生意又兴隆,就修建这座院子并加盖银库,雇了陕西省武功县武艺超人的保镖来保家护院,守护钱财,还在院中修设了地道暗门,和祖宅大院相通连接,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保镖和其他家人可以及时集合到银库,全家人也可以通过暗道疏散避难,确保安全。
“竹苞”大院的第二进院子,是平时少见的院子,三面都是二层窑洞院落,二层正房东面朝外开门,门上镶有“南山寿”的匾额,院门前行还有一道小矮门。“竹苞”院的第三进院子只有三间正窑,院子东侧有偏门,通向村子,偏门在地势低沉的地方,隐蔽一般不为人留意,这个小院与主院通过暗门相连,具有极强的隐秘性。
竹苞院多为砖拱门,开在石板路前,空间局促,墙体又高,更加表现出院落的幽静和神秘,给人戒备森严,神秘不可人内的感觉。院内还有六角古井,有一方古老的石磨,师家人也有叫磨坊院的。看看整个竹苞院,感觉它们的巷道,大门,院落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联系空间,小院通大院,门内套着门,有空间纵深感,这是师家人的主要场所,是不甚明显的重中之重的大院儿。
“流芳”院也是约定俗成根据大门上的匾额起的名字。
我们走进“流芳”大院时,但见房舍破旧,书楼塌陷,秋草萋萋,满眼苍凉,唯有窑洞房舍的大格局大框架还在,还有遗留下来的雕饰题迹还在,在诉说着如梦人生,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殷实而繁华的日子······
“流芳”大院也是由主院,侧院和配院组成的,主院正房两层,各有三间,上层崖山靠窑,二层依然盖在正房窑顶上,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因为主院是书楼,比起其他院落,要安宁许多。
“流芳”大院有古典园林的气势,窑上登楼,院中套院,出耳门登楼门,又过圆门入偏门,门套门,院连院。“流芳”匾额,古朴大方,素雅沉静,东侧匾的“水秀”与“流芳”意蕴通联,而侧门匾“松风”与书楼相呼应,正可谓松风伴我好读书,诗意盎然,韵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