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作 者 张 斌 (中国)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 总 编 火 凤 凰(海外)
图片来自百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张斌
老伴儿患病以来,六百余天了。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坚守着,努力着,感受着。
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会回想起和老伴共同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回想起生活中的难忘的过往。
当那些看似平凡的,难以计数的点点滴滴,被再认识,被再理解,被再回味,思想就受到极大地冲击,感情就得到由衷地升华,灵魂就获得了前所未有地洗礼。
老伴没病时,经常自豪欣慰地说:“现在,我最不缺的就是房子。大房子,小房子;高房子,矮房子;城里有房子,乡下还有房子。”老伴所以这样说,是年轻时候,因为房子,遭了太多的难,受了太多的苦。每每想起来,就难以平复。
老伴和我刚结婚走到一起时,没有房住。老伴和我一起搂柴脱坯盖房。脱坯,那是多重,多累,多脏的活啊。老伴儿从来没干过这样的活。现在,和我一样光着脚,和泥,端泥,埋腰脱坯,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两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孩子,不要说没有强壮的身体,手中更没有资金啊。盖房子简直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可是为了生活,老伴和我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和决心,硬是把房子盖起来了。盖房子,吃了太多的苦不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谁援助我们一分钱。搬进了新房也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刚开始时,我和老伴儿住在厨房里栅起的不到八平米的小厦子里。老伴儿帮助我实现了孝敬父母的责任。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城里来,住在大屋。老伴儿没有一句怨言。我们的大孩子就是在那个小屋出生的。本来就一身债,又有了一个孩子。日子该是多么的窘迫。我记得,老伴儿怀第一个孩子七八个月了。肚子高高隆起。没有孕服。穿着一件还是念书时穿的都洗得发白的蓝夹袄,扣子勉强能记上,紧巴巴的。由于缺乏营养,脸色苍白。那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老伴从来没有向我叫苦。她理解我的难处,默默地同我承受着苦难。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有挥之不去的痛。有了第二个孩子,家里的生活就更窘迫了。长期的入不抵出。借人家钱,拆东墙补西墙也补不过来了。我不能食言,万般无奈,只好把房子卖掉一部分,留给父母一部分。我和老伴儿带着两个孩子,过起了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老伴跟着我,搬到哪,就在那儿一样养鸡养鸭,认真地过日子。不曾跟我说过一句牢骚话。默默地和我一起支撑着。可谓是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现在,我们不再为了住房犯愁了,我们有了舒适理想的住房了。抚今追昔,老伴儿和我有着说不尽的欣慰。
粉碎四人帮,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那些令人兴奋,充满希望的日子。我深知原来自己学的那点知识少得可怜,又经历了十年的荒芜岁月,积累太少了,底子太薄了。国家成立了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我欣喜充实自己的机会来了。积极报名参加应考。在准备考试的日子里,每天都奋斗到深夜。老伴儿每天把孩子安顿睡了,就陪着我。每天深夜都会给我送上一碗白糖水,隔三岔五还会给我弄一杯牛奶喝。那年月,日子困难,孩子都喝不起牛奶。老伴儿是理解我,心疼我,尽力支持我呀。
电大的课都是听广播。听课十分吃力,跟不上,记不下来。老伴看我听课困难,就毅然决定把还没有育肥的猪卖了。那猪可是老伴儿挖野菜,烀猪食,极为辛苦,一点儿一点儿从小喂大的。老伴如何舍不得,只有我心里知道。老伴儿拿卖猪的钱刚好给我买了一台收录机。有了收录机,我听课就轻松了。听课时录下来,然后反复播,笔记也好记了。每天我都奋斗到深夜,有时都过了午夜。老伴儿就陪伴着我,让她睡觉也不睡。天凉了,就拿一件衣服给我披上。想方设法给我补充营养。三年的电大学习,我以优良的成绩结业了。回想电大生活,我就感奋不已。听语言学家讲课,听北大资深教授讲授。我像久在干旱中的禾苗适逢雨露,拼命地吸收知识的营养。电大学习为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的人生照亮了新的里程;为我事业的发展和自信提供了牢固的保障。这里有多少老伴儿的心血和付出啊!
是爱产生理解和关照,还是理解和关照产生了无微不至的爱?我只觉得老伴儿和我是唇齿相依,配合默契。
还记得,老伴儿没病时,每次下乡到农村家去,老伴儿必跟随我。从不让我一个人开车下乡。她说我一个人去乡下,她不放心。我在前面开车。她坐在我后面。一路上给我唱歌。老伴儿是不愿唱歌的人。一起念书时,从未听她唱过歌。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心里记了那么多的歌。一首又一首唱给我听。吃苹果或梨她就把苹果或梨咬一块一块的,从后面伸手送到我的嘴里。吃葡萄就把葡萄粒先伸手送到我嘴里。过一会儿,再伸手从我嘴里接过葡萄核儿扔到窗外。。。。那日子,是多么地开心快乐啊。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下乡了。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每下窖取东西。我就会想起,老伴儿跟随我来时都是她下窖。其实,是应该我下窖的。老伴儿左腿膝盖骨膜炎,打了多次封闭,行动不便。但,她还是不让我下窖。说窖里空气不好。要是让我下,也必须把窖盖敞开多晾一会儿。她就站在窖口或头伸到窖口看着我,不时就喊我。屯子里,有人下窖中毒,死在窖里的事发生后,她就再也不让我下窖了。必须下窖,就她下。老伴儿为了照顾我,简直是不惧赴汤蹈火。
上些日子,我突然发烧,浑身发抖,人事不省。亏得保姆打电话告诉女儿叫来了120。当我被担架抬走的时候,她看见了。她不能说话,就哇哇大叫。保姆后来告诉我,她劝了好长时间,说我是感冒,没有事。大夫给打两针就好了。才算消停。我到医院,检查完,打上针才清醒。晚上23点才点滴完。回家,老伴儿还没有睡,见我回来了,张着嘴,伸着手,哇哇叫。这是看我回来了,没有事,高兴的。
我这一辈子有一点儿病,老伴儿就会心神不宁,千方百计想办法给我治。
记得那一年,我和老伴到南京旅游。拜谒完中山陵,天下起了雨。我们没有带伞,被雨淋着了。我有点发烧。赶快回了莫愁湖边的宾馆。外面正下着大雨。一转身发现老伴不见了。不大一会,老伴回来了。浇得透湿。头发都贴在脸上。我嗔怪她,这么大雨出去干啥。她也不吱声,一只手攥着药。老伴儿先忙着倒水,给我吃上药。完后才换衣服。
那年上成都。不知什么原因,一到那就有病。腹泻直不起腰来。把老伴急得吃不下饭。那天参观熊猫动物园。我让老伴随姑娘和外孙一起去参观小熊猫。老伴就想看看小熊猫。可是她却坚决不去,陪着我。见我痛得厉害,二话没说,架着我就闯进了男卫生间。高叫着:“不要介意,我老伴儿病得厉害,我得扶着他。”老伴儿为了照顾我,没有看成她最想看到的小熊猫。难得的机会,却失去了。我很不好意思。老伴却说:“照顾你是第一位的。丢开生病的你,让我看什么我也没心思。”老伴啊,我有病,比她自己有病还上火,还痛苦。可谓患难与共。
林清玄说:“幸福,常常是隐藏在平常的事物中的,只要加一点用心,凡俗的日子就会变得可爱、可亲、可想念了。”
金圣叹说:“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暮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
想想老伴儿这一辈子关照我的故事俯拾即是,说也说不完。不必说,老伴儿给我剪了一辈子脚趾甲;也不必说每次我手指出血了,老伴都是毫不犹豫的把我流血的手指塞到她的嘴里吸吮着;更不必说我眼睛迷了,她会立刻把我眼皮反过来,伸舌头舔去异物。单说她对我的吃,穿,用,样样都关照得十分精心,无微不至。老伴说,她照顾我,就像关照小孩子一样。老伴仿佛是为了关照我,才来到人世间的。老伴儿关照我成了自然行为,自觉行动,成了习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老伴儿啊。
老伴儿有病以来,亲朋好友,或来探视,或来微信,都要对我说:“你辛苦了。”辛苦吗?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守候,真的不轻松。曾在惶恐中挣扎,在茫然无措中坚守,在繁忙中努力。但,我不感到辛苦。去年的春节,壬寅年的除夕,我们是在医院度过的。整个医院的这一层,病号能回家的,都被家属接回家过年了。护士告诉我们,医院这一层,包括老伴在内只有六个病号了。室外苍白的灯光,照着寂静的走廊,空荡荡的。室内静静的,老伴还在昏睡着。只有我和儿子守在老伴身旁。子夜零点。外面的爆竹响起来了,烟花升起在天空,照亮了病房的窗户。我把老伴摇醒。把脸贴在她的耳边说:“老伴儿,过年了。我们又赢了一岁。”老伴儿瞪着眼睛,只是笑。我贴着老伴儿的脸说:“老伴就是家,老伴在哪,我们家就在哪。”医院20点钟时免费给送来一盒饺子。此时,我和儿子每人吃了一个凉饺子,算是吃年夜饭了。
六百余天,没让老伴儿得过一次褥疮,没患过一次感冒。床铺总是清新干净的。三天,给老伴排一次便;一周,给老伴儿洗一次澡。。。。苦吗?我不觉得。我只觉得我是在做着我应该做,必须做好的事。唯恐哪一点想的不周,做得不到位。偶尔,有一次給老伴儿换纸尿裤晚了,使老伴溻的时间长了,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我在尽我的义务。我不能说是回报。那样会亵渎了老伴儿一辈子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老伴儿对我的感情是至真的,至诚的,忘我的。从来没有想过她的付出是要回报的。
我曾经认真幸福地说过:这一辈子只认真地做了一件事:爱老伴儿。现在回想起来和老伴儿走过的大半个世纪的人生之路,想想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再品味,再思考,再理解,再享受那些忘不掉的生活。老伴儿对我的关照,我们夫妻的情感,怎能是一个爱字了得!世间有多少种苦乐,就有多少种活法。我和老伴儿能走到一起,夫妻一辈子,苦中有乐,乐中更乐。情意深长。是上苍安排吗?我们是幸运的,是无比幸福的。“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林徽因说:“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有共鸣,看人间潮起潮落;只有灵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内心深藏的美丽。”
老伴儿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老伴儿:老伴儿为了无微不至地关照我;我对老伴儿有无法割舍地依恋。只有老伴在身边,有老伴的参与,生活才有意思,日子才有劲气。老伴儿和我之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习惯动作,都心领神会。无论什么时候,和老伴在一起,总是温馨的,快乐的,幸福的。老伴儿,老伴儿,岂止是老来伴儿啊!
我和老伴儿就是心灵相通,灵魂相依呀!
2024.1.20于丹东
个人简介
张斌,辽宁省重点示范高中丹东市第二中学教师。语文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退休后,先后在省市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读书笔记,随笔,近百篇,四十余万字。其中散文《说给母亲的话》被作家何晓选入《我们的父亲母亲》(1)一书,该书已有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乐观阳光的心态表现生活,在不断地学习中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