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日”“填仓节”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农历正月二十五既是龙凤日,又是填仓节,这是新年正月继元宵节之后的又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旧时正月二十五,各家各户用蒜秸或细高粱秸(截为一厘米左右长条)、各色彩布(剪成铜钱大圆形)用线穿成串,挂于小孩帽子上,称为"戴龙尾"。取意“龙凤呈祥”,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壮地成长,长大以后“成龙成凤”,所以此节日取名“龙凤日”。
旧时正月二十五,还被称为“填仓节”。据说这天是仓王爷的生日,民间有填仓的习俗:这日清晨,在听到家家户户一片"嗒!嗒!"响声之后,就看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用簸箕或木锹铲上筛过的炭灰、柴草细灰,在门前空地或场院闲地用木棒敲打,撒成一个圆圆的囤形状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以及上粮囤的梯子,并在囤中撒以五谷,称之为“打仓”,象征五谷丰登。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也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据说填仓节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渔民过“龙凤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通过此日风向来卜测一年的收成。新船下坞时要举行“祭船”仪式——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求张网渔丰;春季第一次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焚香化纸,设祭庆祝,以求年内一帆风顺。
农民过“龙凤日”与渔民又有所不同:相传劳动了一年的农民这天要吃饺子,放鞭炮,张灯结彩;还要烧纸钱,乞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入平安。这天中午除了吃饺子以外,还可以吃米饭、吃春饼,但要有拌有“和菜”——即用白菜心、粉条、小海米或小虾米、香菜、胡萝卜丝、蒜泥、醋、香油等拌成凉菜——白的白,绿的绿,红的红,颜色丰富,色泽鲜艳,味道清香,诱人胃口,食欲大振。寓意“家庭和睦,和气生财,生活蒸蒸日上”。
“龙凤日”是集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信仰、饮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除了小孩“戴龙尾”、老人来“填仓”、吃饺子、吃米饭拌和菜外,还有蒸制食品、点灯祭神、祭奠仓官等习俗。这些习俗其实是一种精神寄托,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反映龙凤日习俗活动内容的诗歌很少,但描写这一节日春景的诗歌却很多。宋代诗人程公许《正月二十五日过真溪见桃花》:“桃花簇簇有人家,寂历炊烟晚照斜。满眼芳春无处著,一机新锦濯烟霞。” 这首诗描绘了正月二十五日程公许经过真溪时看到的桃花景象: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散布着几户人家,在孤寂中经历了晚霞映照下升起的炊烟。满眼都是芬芳繁花的景象,却没有一处可以停驻的地方,只好将这些凝成一幅烟霞浸染中的瑰丽图画。
明代诗人高直《正月二十五日修敬吟社宴集次韵》:“池亭面面绕朱栏,每月探泉到碧山。乐事还寻诸老共,浮生能得几时闲。行厨送馔来花外,啼鸟催诗出树间。扶醉登舟天已暮,月明湖上放歌还。”诗意是:池中亭子的四周被红色的栏杆环绕,每个月都到碧山探访山泉。高兴快乐的事儿还应找来老友共享,短暂虚幻的人生还能有几回偷闲。行走的厨子从花外送来酒食菜肴,啼鸣的鸟儿从树间飞来催生出诗句,喝得大醉搀扶着登上小船天色已晚,明亮的月光照在湖上,大家放声高歌还家。
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这个节日,不仅许下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也表达了儿女茁壮成长、成龙成凤的愿景。所以“龙凤日”“填仓日”是一个充满美好希望的节日。
2024.03.04
